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故事的应用
2020-04-20郭娟
郭娟
一提到政治课,大家就会有枯燥、乏味、理论性强的感觉。的确,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再加上这门课程的宗旨,不仅是要求讲清、讲透教学知识点,还要求教师在“授业”的同时做好“引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内容培养成学生的行为准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政治教学“讲清楚易,讲好难”。
小故事富有趣味又能蕴含哲理,具有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点。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毕业多年以后早已忘记了知识点,却清晰记得当年老师讲的那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将小故事巧妙地嵌入教学内容中,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效果。本文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探索总结教学中小故事的应用原则和方法,力求通过小故事更好地展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所在。
一、小故事宜新不宜旧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一方面有助于通过时政故事讲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却导致故事的“保质期”变短。可能一年前使用的一个小故事正好切中当时的热点事件,有效带动了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今年再次使用,就有可能因为缺少当时的生活氛围烘托,导致小故事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今年在讲授爱国这一主题时,如果采用国庆70周年背景下的小故事,更容易瞬間激发学生的情绪,因为这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而如果采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事例,就会因为身处不同时代而削弱“共鸣”效果。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参考往届教案中的思路和模式,而在小故事上却应该下功夫思考如果以新代旧,避免给学生讲陈年老事。
二、小故事宜精不宜多
小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深入人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即面对不易理解的教学章节时,为便于理解给每个知识点举一个互不相关的例子,这样的弊端是课程安排被小故事切割,导致整节课内容凌乱;同时过多不相关的故事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不同的方向,减弱了学生用于理解知识点的有效注意力。
要让小故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避免出现故事过多过杂的问题,就要更细致地思考教学内容,寻找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取可以同时说明多个知识点的精品小故事,深入挖掘故事内涵。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公平正义的守护”时,使用外国小故事“重建磨坊”导入课程: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认为磨坊“有碍观瞻”,协商无果下强拆磨坊,倔强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皇帝败诉,最后皇帝重建了这座磨坊。
在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守护公平、如何坚守正义)和难点(制度保障公平、见义智为)时,继续详细分析这个故事,威廉一世的做法体现了面对利益冲突,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磨坊主的做法体现了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行为说“不”。法院的做法体现了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样就很好地阐释了重难点。
在升华知识、实现情感目标时三用小故事。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愿将磨坊出售。威廉二世接到信后感慨万千,亲笔回信劝他保留磨坊,并赠给6000马克以偿债务。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升华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信服力。[1]
三、小故事宜近不宜远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和追求,带着显著的时代烙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飞速发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年龄去寻找理解和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电影《芳华》是献给经历过文革末期到1985年大裁军这十年的一代人,电影《老男孩》是献给出生在80后的一代人,两代观众之间是很难理解彼此对电影的特殊情感的。
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和阅历差别客观存在,教师感兴趣的故事未必是学生爱听的故事,因此选取案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听讲兴趣。你的学生可能对刘德华勤奋练习的故事不感兴趣,但是很可能想了解TFBOYS成名背后付出的艰辛,并且以此为榜样,更加刻苦学习。
四、小故事宜多不宜单
近些年来教学新设备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为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基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淘汰,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出和完善,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里所说的“多”是指多种媒体形式,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VR情景体验。图片可以是漫画、摄影作品、flash动图;音频可以是音乐、音效;视频可以是纪录片、电影电视剧、演讲、小品相声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结合使用,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更好地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小故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选择并剖析一个合适的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文娟 小故事《一例到底》教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4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