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2020-04-20程延浩
程延浩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更应体现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科书、学生要三位一体,多向交流,要主动、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只有如此,不远的将来才有可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跳出课堂活动引领
新课程标准,更如注重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但应如何阅读,读名著中的什么,教师应如何指导阅读,都成为了困扰老师的新的并且比较重大的问题。
而面对的现实——高考的要求是,你必须读。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尤其是克服阻力的勇气与胆量,是语文教师及至学校领导的当务之急。
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研读效果、探究能力是现实而易行的方式,如你喜欢黛玉还是宝钗,你觉得谁应对黛玉之死负责等就可以了解学生对《红楼梦》阅读的理解程度,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必须会利用一切机会,克服一切困难包括文言文阅读,去力争获胜。而实际效果是必须对《红楼梦》进行整体阅读,并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名著影像也是了解名著的方式之一。适当的名著影像播放,也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的手抄报比赛,要求手抄报内容涉及范围广,版面设计精美,抄写工整,尤其应涵盖名著的片断,理解等,是调动全员参与,激发阅读兴趣的又一有效方式。
进行阅读后仿作、感想、收获等的学生作品展示,是激励学生由读到写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学会品读,学会作文,毕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仅仅凭一周甚至两周一次的上本作文,以及无效的写作与批改,已经在事实上证明了其不可行。因为,学生内在的兴趣,内在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很广,可以涉猎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在许多的零碎时间,一些快餐式作品,乃至新闻,包括网上有益的文字,都是学生阅读对象。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同时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自然和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获取各种鲜活的材料和最前沿的信息。去体验人们的生活日渐丰富多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的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工厂,展开各种调查,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二、跳出文本注重表达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布置多少作业的科学性都一直为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忽视,也很少看到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
案例:在《报任安书》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学后心得或新得,这里选一学生习作为例:真正的勇者——读《报任安书》有感。在没读《报任安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尊严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尊严人活在世上毫无意义可言。但是,读过司马迁的这封回信后,我的想法大大改变。
司马迁的选择不禁让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文章说每当有大风雪的时候,雪松都会弯下身躯。但是这暂时的低头并不代表屈服,更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为了积聚力量进行反弹。司马迁忍受着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巨大疼痛,只是为了完成《史记》,完成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受辱后,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报发背沾衣也。”生动地描绘出司马迁获释后的痛苦心情。此时的他除了完成《史记》,别无他求。我想,出狱后的司马迁一定很孤独,世俗之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苟且偷生。有人因美丽而孤独,有人因智慧而孤独,有人因洁白无暇而孤独。有的人孤独,是因为在应该糊涂时不肯糊涂,却总在不该清醒时清醒。你却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而孤独,这是一种悲哀吗?[来源:学科网ZXXK]
但是,一切都是暂时的。人,最重的是灵魂。司马迁凭着自己坚毅不挠的信念,实现了他及父亲的夙愿。我想,这,足够了。
最后,我要说,司马迁才是真正的勇者。
实际效果:这是在学习司马迁、屈原的相关课文后,要求学生将两者进行比较“司马迁、屈原,谁是勇者”,并能结合自己实际。如此有深度----评价司马迁行为,又很实在----为了父亲夙愿而作的巨大牺牲。这,当然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注重课堂教学“学习探究”方法的新运用
课堂教学永遠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将45分钟(或40分钟)效率提高,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成型又为大众接受的方法,而从前的教改总是强调教师如何讲、如何教才会有效果。其实,大家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即教师指导学生的“学”,尤其是当今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内容多而繁杂,如果依从前的方法,理论上也不可能完成那么多的“必修”、“选读”内容,何况讲、灌本就应为我们所抛弃。授人以鱼不如那么授人以渔,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作品的钥匙,那就“什么样的酒全能对付”。纵观诸多语文教学大家,有几人是把时间用在了讲课、批改作业上?所以,选讲、少讲,重方法介绍,就应是语文教改方向之所在。联系我校现在所开展的以学论教、当堂达标活动,还可以将语文课堂确定为“示标——学习探究—测标”,这里不同的是把主要环节确定为“学习探究”,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预设问题,课堂上学生回答,最终还是教师解决,在能力培养层面上,学生得到的实惠寥寥,所以“学习探究”,应当是学生在课堂充分预习,解决字、词、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由教师启发,也可以预设一两个问题,再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生成),教师学生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由讨论,问题解决几个环节的出现,教师更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语言组织的方法的点拔,如此以来,才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涉及思考多个知识点)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一直有一个有趣的口号,就是教学的目的是“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么,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能实现“我要学”的目标的有几人呢?我想,上述诸例,基本达到了“我要学”的效果,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所在。才会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绽开语文素养之花,培养出有思想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