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调查/提醒/资讯
2020-04-20陈彤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阐释了为何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必须结合起来。
以美国的大学为例,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看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大学非常强调教学。
——浙江大学前任校长杨卫对大学发展的看法。
自救式消费。
——形容年轻人用“买买买”来缓解生活压力、奖励自己。
我过着倍速生活。
——调查显示,有76.5%的受访青少年在上下学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倍速模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貌似高效,但也时常让人身心疲惫。
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就是抽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凭自律戒掉不良习惯。
——很简单,却很考验毅力和决心。
谣言满天飞;养生脑洞大;都比你幸福,还不能退群。
——家族聊天群的特点。
20岁觉得漂亮真好,30岁觉得年轻真好,40岁觉得当官真好,50岁觉得有钱真好,60歲觉得悠闲真好,70岁觉得没病真好,80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美人丑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生一世平安就好。
调查
七成受访学生家长支持教育惩戒制度
针对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受访者中,78.1%的人为中小学生家长。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0.1%,二线城市的占41.3%,三四线城市的占23.0%,城镇或县城的占5.2%,农村的占0.3%。
调查中,68.2%的受访者坦言现在中小学老师不敢严管学生的情况普遍,25.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交互分析发现,认为存在这一现象的受访中小学生家长比例(72.9%)明显高于其他受访者(51.5%)。
为什么老师会不敢管学生?调查中,68.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教育惩戒被污名化,家长不信任老师,53.5%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片面强调老师教书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育人的职责,50.6%的受访者认为“快乐教育”理念流行,人们更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教育惩戒的认可度降低。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现在家校关系复杂,“家校共育”概念提出后,本应该是家校合作来培养孩子,结果有时演变成了家长干预学校正常教学管理。
他还指出,人们的法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在逐步增强,认识到应该保护和尊重孩子的权利。但是,社会上也存在过分强调孩子权利的现象。而且,对于什么是正常的惩戒,什么是体罚,什么是善意的惩戒,什么是过度的惩戒,人们的认识比较模糊,这都给老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调查显示,受访者最认同的教育惩戒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点名批评(67.0%)、让学生进行自我检讨(55.7%)和罚站(34.5%)。受访者最不认可的教育惩戒方式分别是言语侮辱(66.4%)、打屁股(43.1%)和打手心(28.9%)。
调查显示,对于引入教育惩戒制度,69.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交互分析发现,受访中小学生家长支持的比例(74.3%)远高于其他受访者(54.4%)。二线城市受访者的支持比例最高(76.2%),接下来是一线城市受访者(67.1%)、三四线城市受访者(67.0%)。
杨雄认为,教育惩戒的实施非常考验老师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是教师必须学习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学习,也需要大家来讨论。我认为可以通过成果案例的视频、影像等,帮助大家学习。”
(李丽湾)
提醒
孩子发脾气,未必是坏事
生活中,许多孩子有性格暴躁的表现,让父母不知所措,怀疑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其实,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全程参与。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非常顺从。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快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不必惊慌。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不是坏事,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让孩子表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止孩子的攻击性。因为一旦阻止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结果比较轻的,如啃咬指甲等;结果比较重的,如自闭、抑郁等。
第二,积极共情,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无论家长是否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都要先接纳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不听话”等标签。
第三,探寻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有的孩子发脾气是在尝试建立关系,有的是在尝试建立界限,有的是在追求自由,有的是在强调个人权利,作为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第四,引导孩子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社交技能欠缺,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家长能将孩子的攻击性中潜藏着的活力发掘出来,对孩子来说就太好了,因为这种活力可以转化为兴趣和创造力。
(王 琳)
确保义务教育贫困生应助尽助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沟通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共享与比对工作,全面、准确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确保应助尽助。
《通知》提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各地要按照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的贫困面,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补助政策覆盖范围,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在确定资助对象时,要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相结合,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重点人群倾斜。积极沟通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共享与比对工作,全面、准确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确保应助尽助。
《通知》还对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提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管理建设常态化,坚决防范截留克扣、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等行为的发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生学籍、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应用,加强档案管理,不断规范相关工作,确保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赵秀红)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