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堂创新与实践

2020-04-20张卫华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师能力学生素养互联网+

张卫华

摘    要: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及各类智能移动终端,教与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星洋学校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立足应用驱动,倡导融合创新,从技术支撑、组合形态、应用策略、评价手段等方面入手整体架构面向未来的“云课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明确“四度”课堂的要求,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师能力    课堂维度    学生素养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及各类智能移动终端,教与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星洋学校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立足应用驱动,倡导融合创新,从技术支撑、组合形态、应用策略、评价手段等方面入手整体架构面向未来的“云课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积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效拓宽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教学的高效率、学生学习的高效益,并以高效能的课堂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应具备的五大能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逻辑表述。“互联网+”时代既给教师带来机遇,更给教师带来挑战,尤其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TPACK模型。星洋学校叶鹏松校长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感知掌控力、技术应用力、资源统整力、诊断评估力、学习发展力。

1.感知掌控力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教育的大变革、大调整,也让教育的发展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翻转课堂、STEAM教育、项目学习、MOOC课程、未来学校等新理念、新模式、新形态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实践探索。在“互联网+”时代,课堂的概念、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功能、内涵被重新定义。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敏锐地感知信息時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做一名“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通过掌握新知识、掌控新方法,形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师信息素养。

2.技术应用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素质标志。“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高效课堂的发展需求。为此,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设在线培训课程,积极引进面向学科的云资源,搭建指向应用的云平台。在融合创新主题论坛、智慧高效课堂展示研讨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3.资源统整力

台湾地区学者王夕尧曾对一个人的综合统整能力做出界定,即对不同来源的海量讯息,做出综合判断与整理,根据需要找出最理想的处理方式。综合统整能力是一个人高阶思维的体现,也是必备的科学素养。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开放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教育背景的资源更是层出不穷。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着力把握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以“云课堂”的创新实践为发力点,要求教师从“云教研”“云教学”“云评价”“云监测”“云调查”等方面入手,统整运用为知笔记、易加互动教学、希沃白板5、问卷星等信息化平台,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校之间实现了多维度的资源共享互通,从而在研究“云课堂”的过程中找到了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4.诊断评估力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诊断评估力是新时代教师业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重视培养教师依据“图表”“数据”进行诊断与评估的能力,依托STARC3.0未来教室双板教学平台及区域自主开发的易加互动课堂在线诊断系统对常态教学活动进行即时性的数据分析与诊断,引导教师动态调整,落实精准指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通过运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估,并定期生成阶段性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及时推送到家长层面,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此外,学校还引进“云痕阅卷”系统,依据监测指标对学业水平进行标准化监测,通过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形成智能型监测报告,便于教师实施针对性教学,也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让教与学更精准,也更高效。

5.学习发展力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运用新媒体进行的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大众阅读已不再拘泥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方式,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阅读已经成为阅读趋势。学校与时俱进,将教师的学习向线上延伸,往云端拓展。积极引入“学习通”在线阅读平台,为教师提供经典阅读、学科阅读、主题阅读、教育阅读等系统资源,并组织大家利用寒暑假开展线上阅读与评论活动。学习力就是发展力,除了要求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外,学校还利用为知笔记、企业微信群、远程互动平台等开展线上共研共学活动,突破时空壁垒,实现校区之间、校际之间的联合互动,让学习、研究无处不在,有效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应指向的四项维度

《“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整体架构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是星洋学校叶鹏松校长主持开展的江苏省教学改革前瞻性实验项目,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其中,我们研究的“云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跨平台智能终端,并融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创新课堂。“云课堂”为师生提供自由开放教学环境,可以满足师生线上线下资源分享、及时互动、精准评价及个性化体验。“云课堂”是对区域智慧教育的主动对接,也是对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基于对传统教学的剖析及对未来课堂的思考,我们认为高效的“云课堂”应充分体现教与学的高效、时间与空间的高效、设计与延展的高效。具体应指向教学的适切度、参与度、融合度与达成度。

1.教学适切度

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具体到课堂教学层面,我们首先要创设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铺路,不断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与欲望,做到由低到高、由缓到陡,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其次,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新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堂。“云课堂”打破传统课堂壁垒,由有限时空转向无限时空,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高效课堂“532”原则,即五分功夫在课前、三分功夫在课中、二分功夫在课后。课前功夫在设计——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制作精当的教学课件。课中功夫在引导——杜绝“一问到底”“一讲到底”“一练到底”,善于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考、想象、辨析、判断,善于以主题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生成、交流、展示、体悟。课后功夫在延展——发挥信息化平台、生活化资源的优势,延伸、拓展学习活动,形成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参与度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其中他认为首要的应该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低水平、表面化的,那么这样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的活动过程。“云课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倡导让学生站在课中央、让学习高效地发生。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实现多感官参与的合作学习。还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交流,教师都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教学融合度

首先是师生之间情感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的交流。正如吉尔·哈德菲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所说的:“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和谐关系。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面带微笑进课堂、见学生。其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是“云课堂”的重要生态特征。我们从教学与管理、教学与研究、教学与评价、教学与培训等八个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入手,遴选出优秀的云平台和APP应用,对“云课堂”进行系统性架构,加强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力争形成最优化的“云课堂”组合形态。

4.教学达成度

教学达成度是教学目标最后的归宿与终点,起到评价与反馈作用。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首先应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为此,我们以高效课堂“六个必须”规范日常教学言行。即教师必须提前两分钟进课堂、必须面带微笑、必须当堂练习、必须当堂小结、必须当堂完成作业、必须按时下课。其次,我们不断追求智慧教学,把高效课堂的“六个必须”提升为智慧课堂的“三个更加”,即思维层次更加高、开放程度更加广、文化意味更加浓。真正高效的智慧课堂并不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热闹,而是注重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及时了解、掌握、检验、评定教师教学的达成度,学校修订完善《星洋学校ICT与课程整合及融合课堂评价量表》,并在推门课、实验课、研讨课、交流课等活动中进行观课评定。再依据评价量表的具体指标达成情况,帮助老师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借助易加互动分析平台、云痕大数据阅卷系统,我们还积极开展基于学业水平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诊断活动,及时發现学生的知识薄弱与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应实现的三个转变

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群学生,这是传统的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个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老师在网上教,学生在网上学,信息在网上流动,知识在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互联网+教育”也许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却树立起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并倡导多元、个性、智能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些网络原住民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我认为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从他律走向自律

虽然“互联网+教育”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但是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利用移动端APP或PC端进行线上学习持保留或观望态度。原因在于对孩子使用网络不放心,担心他们会接触到不良的信息,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一般不给孩子单独上网的机会。其实,与其对孩子上网“追堵打压”“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接受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着重培养孩子上网的自律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的观念,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虚拟空间,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2.从浅度走向深度

深度学习是“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学习者的重要方式。相对于浅层的学习来说,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而不是反复记忆。要使学习者更好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中,必须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把学习任务镶嵌在情境之中,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求知欲。学校充分利用易加虚拟仿真平台、VR教育软件系统、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功能等,组织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及基于挑战的学习,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深度学习。

3.从有限走向无限

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性,离开了课堂几乎不能再继续组织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是一个具有无中心、无边缘、超时空和虚拟化特征的世界。“互联网+”既是教学的环境,又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对象和内容。它打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带给大家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学校,跨越国家和地区,全球连成一片,实现真正的开放。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参考文献:

[1]叶鹏松.“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44-47.

[2]朱永新.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与三境界[J].中小学管理,2014(12):18-21.

[3]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5):6-10.

[4]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9):55-60.

猜你喜欢

教师能力学生素养互联网+
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构建促进中职生礼仪素养评价体系
面对差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