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小小的火》有多火

2020-04-20王利娜

博览群书 2020年2期
关键词:米娅克尔火苗

王利娜

伍绮诗(Celeste Ng),被誉为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极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者在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前,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是伍绮诗2017年的重磅新作,一经出版,便获得2017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殊荣,随后一口气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道:“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由小说改编的八集同名电视剧即将在2020年上映。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簇“小小小小的火”。

小说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相遇之后擦出火花的故事。小说中两个不同的家庭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生存哲学和价值观。

第一个家庭是理查德森一家。以理查德森太太为代表人物。她的祖辈们都生活在西克尔高地。小说在第一章前面引用一则广告以及《大都会》杂志1963年3月号简单扼要地描写了西克尔高地的美好生活:

总的来说,西克尔高地的人基本上和美国其他地方的人差不多,他们可能拥有三到四辆汽车,而不是一到两辆,可能拥有两台电视,而不是一台。……乌托邦的居民们看上去都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

理查德森太太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工作。在报社做一名记者,编写各类当地的新闻。然后很快结婚、贷款买房、生儿育女。在西克尔高地这样一个“高尚社区”,一切有规可循,像切割好的一样工整,从男人的头发长度,到家家户户的外墙颜色,都要恰如其分;谁家草坪长了六英寸,都会收到市政部门的谴责信。这座城市的座右铭就是“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理查德森一家是西克尔住户的最佳标本:丈夫与妻子均有体面职业,恩爱,洁身自好,与孩子们住在干净漂亮的大房子里,子女数目和性别也像精心设计出的图案似的对称,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理查德森太太深深认同这种经过精心规划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一直过着循规蹈矩,非常有规律的生活。她每周称一次体重,为了保持身材,每天早上都只吃二分之一杯谷物片;晚餐只允许自己喝一杯红酒,因为这样对心脏有益,还在酒杯上做了记号;每周上三次有氧操课,并确保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的燃脂心率……总之,她始终坚持按部就班的做事原则,只做她所认为正确的事情。

第二个家庭是以“流浪”的艺术家米娅为代表的米娅母女。米娅是一位富有天赋的摄影师,也是一位单亲妈妈,从孩子出生开始,她就带着女儿辗转全国各地拍照,完成一个项目,就去下一个住地。

米娅母女没有固定工作和住处,为了方便上路,生活中的必需品都压缩到最少。多年来,米娅每天只打几个小时的零工,赚到生活所需即可,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她们的生活一直都比较拮据,穿二手店里买来的衣服,用着路边捡来的家具,直接睡在床垫上。

而这对母女,成了理查德森一家的房客。这样两个家庭相遇,意味着两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恪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一成不变的安稳还是动荡不安的自由?世俗认可的幸福还是追寻内心的声音?

伍绮诗似乎并没有贬低一种生活方式,推崇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两个家庭中的孩子们的交往的逐渐增多、加深,让我们看到两个家庭,两种生存方式相遇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望、比较、质疑、羡慕和向往。

理查德森家的两个女儿,莱克西和伊奇,因为自己与主流不同的行为方式先后得到米娅的理解与宽慰,她们会想象自己如果是米娅的女儿,生活会怎么样。一直被家人视为“怪胎”的伊奇在第一次见到米娅时,眼中就燃烧起了小火苗;和米娅单独在一起时,伊奇会很容易地把米娅当成自己的母亲,甚至怀疑自己和珀尔是出生后被人抱错了。荒诞而幼稚的想法却折射出伊奇对于米娅的着迷,对于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被长久的规则生活束缚的灵魂的释放。而米娅的女儿珀尔,经过多年物质匮乏又动荡的生活之后,理查德森家这样的中产阶级生活让她感到着迷。理查德森家的孩子们身上的自信,房子里那又软又厚的沙发,各种精致生活的装饰,都令她“希望永远在里面住下去,心甘情愿地在那里生根发芽”。理查德森太太本人也让珀尔着迷,完美优雅得仿佛不是真人,对珀尔亲切友善,不同于母亲米娅对除了珀尔之外的其他人一贯的冷淡、距离感。

理查德森太太看不惯米娅,甚至内心厌恶她。因为她始终觉得那种如同火焰的冲动是种极其危险的东西,很容易失去控制,哪怕只有一丝微风,也能让火势延烧若干英里。因此,最好还是小心控制这些小火苗,像保存奥运火种那样,谨慎地传给下一代。冲动必须加以驯化,火苗必须得到控制,发出适当的光和热已经足够,没有转成燎原之势的必要。

我一直在想,《小小小小的火》究竟要表达什么,除了这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作者还想说什么。后来我明白了,作者大概是想说,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要承擔这种生活方式的所有后果,无论好与坏。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都没有对错,关键是要选择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理查德森太太曾经是战地记者,也有过一颗游侠的心和拯救世界的梦想,但她又想要踏实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把自己的欲望藏了起来,做了一个人人交口称赞、别人眼中幸福的家庭主妇。以前的那个战地记者呢?沉寂于理查德森太太的记忆中,随着理查德森太太的改变而消失了。她选择了囿于家庭和厨房的生活,享受了安逸,也付出了过去自由自在的自己。

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儿莱克西,想尝试一个听话完美的女儿之外不同的世界,所以她找了一个黑人男友,又因为偷尝禁果,不得不去堕胎。

伊奇,心地善良,但是不肯像母亲一样遵守规则,想要坚持自我,保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在注重规则的家庭氛围下,一再被孤立。

甚至米娅自己,虽然过着很多人羡慕的诗意的自由生活,但她也牺牲了很多。她的父母是踏实生活的老实人,她不愿意重复这种模式,于是早早离家,去学习艺术,过了很久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一个人打几份工付学费。她和父母近乎决裂,居无定所,女儿也渐渐开始排斥这种日子,和她产生了矛盾。

理查德太太那种虚伪和讨好所有的人的做法,乍一看是很讨厌,但她只是想为家人争取到更舒适的生活、让子女拥有更好的未来而已,她是错的吗?米娅是过着很多人想过的那种日子,但她无形中也伤害到了一些人,她的父母,珀尔的父亲,对她抱有希望的老师……她只关注自我,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让女儿跟着她一起过着颠簸流离窘困的生活,孤独,自卑,她就是对的吗?伊奇不过是夹在其中的线索,真正的对立就是理查德太太和米娅,但在对立背后,她们又相互被吸引。理查德太太排斥米娅,是不是也是基于一种嫉恨,因为在米娅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而在被女儿质询为什么她们要搬来搬去的时候,米娅会不会也期望,有一天能过上理查德太太那样的生活?这是这本书最好的地方,作者没有直截了当地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把故事摊开在那里,你想看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她用一个个小细节勾勒出每一个角色的困境,推动他们做出合乎自我逻辑的选择,让人被牵着读下去。

梵高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而所谓“小小小小的火”,就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些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旦有风吹过,就可能会熊熊燃起的欲望。伊奇的火是她想逃离现有生活的冲动;理查德夫人的火是她深藏于心底的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她想守护家人的信念;米娅的火是她和自己的抗争:该继续这种母女一起漂泊的现实,还是稳定下来,让女儿活得更踏实。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火,则是我们内心所渴望的,和我们所选择的现实生活,两者之间的冲突。生存不易,很多人宁愿选择将火苗暗藏,甚至扑灭,然后务实、正确、循规守矩地过着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小说里,理查德森太太选择了安稳,自觉扑灭了自己内心有过的火苗。小女儿伊奇却将它继承,所以伊奇反抗规矩,渴望自由,踏上征途去寻找她理想中的生活。这种反抗与继承,让人感动,也让人在思考中有所觉醒。豁达之人会明白,世上诸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若要问心無愧,只有听从内心召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你年轻的时候,内心是否曾经也有一把小小小小的火,那是一种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在意世俗眼光的小火苗,后来这火苗是熄灭了,还是一直在燃烧?

(作者系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米娅克尔火苗
糟糕!小火苗不见啦!
红枫林
红枫林
草原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解救米娅
顶尖高手
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