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备考
2020-04-20吕敏
吕敏
摘 要:2017年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形式,相较于传记、访谈等传统连续性质的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形式更为多样,研究近年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特点、命题变化,及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等,对备战高考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备考策略
2017年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察形式,相较于传记、访谈等传统连续性质的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形式更为多样,它可以是由文字、数据表格、曲线图、图解文字、使用说明书、清单、索引、目录、广告、宣传标语、广告词等构成的组合材料,材料之间大多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但内在的逻辑性并不是那么紧密,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发散性、跳跃性、探究性等特点。在全媒体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非连续性文本反映对学生多元阅读、广泛阅读能力的要求,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近年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特点、命题变化,及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等,对备战高考有重要作用。
1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特点
从形式上看,高考6篇非连续性文本多是文字和数据表格的组合,有一篇是多篇纯文字的文段组合,从材料的内部关系来看,主要有以下的关系:
1)并列式组合。材料间围绕同一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2018年全国卷1,围绕“量子通信问题”:材料一引《人民日报》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巨大成就;材料二引《自然》杂志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材料三引《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其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2018年全国卷3,围绕在“互联网+”影响下,图书出版业的变化问题:材料一阐述图书出版业数字化和经营方式的转型;材料二通过两个图标分别阐述图书出版业2010—2015年实体和网店销售情况比较;材料三阐述图书出版业营销模式、盈利方式、传播速度的改变。
2)阐释式组合。材料间形成相互阐释关系,共同阐述同一话题。2017年全国卷2,材料一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阐述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民众的认识与实践情况,材料二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谈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两则材料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共同阐述“垃圾分类”处理问题。
3)总分式组合。材料中有一则材料作为主材料总说话题,其他材料则从不同角度对主材料分别进行补充阐述。如2018年全国卷2,材料一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提出总话题,材料二用表格形式反面说明2011年—2016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个人等遭遇过的专利侵权比例。材料三从正面、反面介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和障碍。2017年全国卷1,材料一阐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的时间、特点,提出总的话题:材料二用表格介绍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材料三、四对比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2017年全国卷3,材料一总体阐述博物馆业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材料二用文字和图表阐述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材料三阐述博物馆宣传和教育作用,间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2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特点
1)重视科技,关注创新:2018年全国卷1围绕“量子通信问题”,纵向深挖介绍我国研究现状,横向对比日本突出我国 研究的领先地位。2018年全国卷2联系专利侵权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介绍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些文本反映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重视创新精神的弘扬。
2)重视时事,关注生活 :2017年全国卷2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的话题,介绍“垃圾分类”问题。2018年全国卷3,围绕在“互联网+”影响下图书出版业的变化问题,谈与个人联系紧密的图书销售传播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文本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日新月异的日常生活,丰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3)重视文化,关注传承。2017年全国卷1围绕文化传媒的话题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发展改变等问题。2017年全国卷3围绕文化普及的问题,介绍博物馆业的教育、经济、宣传作用等。这些文本引导学生在世界迅速发展的时代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坚守、文化传承。
3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两个大类。学生在做这两类题的时候:或者不能提取题干和选择项里面的关键词对原文进行准确定位;或者虽定位信息准确,却在信息比对时,不能识别经过伪装的错误选项;或者筛选信息不全面;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整合,仅对原文进行无效复述等。从近年考题来看,多考察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判断比对信息和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图文转换类
在文本材料中如果涉及图表,往往在题目中就会涉及相应的表文转话题。如2018年全国卷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材料二是《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的柱状图);2018年全国卷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材料二是两个2010—2015实体、网络渠道比较的柱状图);2017年全国卷1,第8题的B、C、D三项都是关于材料二“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柱状图的转换考察;2017全国卷2: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是材料一中的一个百分比统计表);2017全国卷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材料二是文字和图表组合,但选择项主要考察图表内容部分)。同时,在2017全国卷1中还出现了一道将文字转换为流程图的文表转换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综上,6套全国卷就有5套专门设题考察表文转换,足见此类题型的重要性。
转换类题目对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尤其重视对表格的解读:第一,要善于观察,对于表格的表头、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要理解清楚;第二,要关注变化,数据的橫向和纵向变化趋势,以及特殊的变化处,往往是出题点;第三,要敏于比对,要善于根据选择项对原文信息进行异同比较,找出变化规律的正确表达。
3.2 信息比较类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比较,再整合信息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出比较的角度。如2017年全国卷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2018全国卷1: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3 筛选整合类
这类题选择、问答题皆有,选择题如2018全国卷1前两个选择题,2017年全国卷3第8题等。做这类选择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在选择项中提取关键词定位原文,结合原文上下文语境,比对信息,可适当扩大信息检索的区域,做出恰当的判断。问答题如2017年全国卷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2018年全国卷2: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请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等。答题时,要注意审题,如“在科研方面”、“各方作用”等,这些关键词为筛选信息提供了方向,要注意筛选信息的全面性。同时,整合信息时,要注意系统性,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每个要点之间不要有重复或交叉。
通过精研高考题目的内容和组合特点,以及题目常考点等,熟悉高考常考题目类型,对备战高考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