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对策若干思考

2020-04-20王恒娜王恒亮

商业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民营企业

王恒娜 王恒亮

[摘 要]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民营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无法回避的挑战。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能够改善企业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技术方法更新缓慢,审计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是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诉求。民营企业应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向管理审计转型,更新审计技术方法,优化内审人员结构,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提升审计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2-0135-03

一、引言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研发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带动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占比90%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民营企业为主体构成的民营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在以往的发展中,主要依赖管理者能力、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运营能力应对内外部威胁,而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权限往往被限制在财务审计以及合规性审计层次,通常忽视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上的作用。根据IIA的调研,很多发展良好的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实现改善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效果[1]。在国家层面上,习近平在2018年5月23日,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同年9月,胡泽君审计长在全国内部审计座谈会上也强调了内部审计具有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作用[2]。综合上述分析,开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

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层面,为了刺激国民经济活力,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如营改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了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在发展趋势层面,呈现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趋势,随着“大智移云”(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人财物的耗费。在市场需求层面,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从低水平的吃饱穿暖转向饮食健康、穿着时尚,注重教育、医疗、旅游等,随着人们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信心的增强,为持续扩大内需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无法回避的挑战。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国际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对外贸易、投资等方式转移本国经济风险,而对我国的贸易、投资则加以诸多限制,甚至围追堵截,遏制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转型升级方面,民企企业长期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粗放型生产,企业发展水平低,在管理、运营、研发等核心岗位上缺乏优秀的人才储备。民营企业习惯了原先的运营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此外,在环保政策趋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结构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自然人企业或家族企业,企业管理由个人或家族所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管理制度不规范,也为一些企业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合约、安全生产等方面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全面开展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致力于营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7年,这意味着一个企业可能才刚刚起步,还没来得及发展壮大就已经倒闭。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除国家垄断性资源行业外,几乎遍及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期的高能耗、高污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从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变革、到“三去一降一补”,民营企业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激烈竞争阶段。如何增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革,在行业或跨行业竞争中以及跨国竞争中突出重围。唯有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核心研发能力、优质的客户服务等高质量发展要素的企业,才能不被淘汰,持续做大做强。而民营企业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内部审计可以充分运用确认和咨询方式,协助企业管理层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對其持续评估和改进;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和定期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促进员工成长,协助建立并维护核心人才储备;定期进行客户回访,评价服务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内部审计能够在民营企业中扮演“保健医生”的角色,在财务领域查错防弊,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内控领域监督评价,防止重大舞弊的发生;在风险领域识别评估,未雨绸缪,降低风险的损害;在治理领域,建言献策,协助管理层管理企业。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诉求

民营企业自负盈亏,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企业机构设置、资源分配上,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低效运行和浪费企业资源的机构或人员,通常倾向于精简或撤销。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与生产经营挂钩,难以直接产生显性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通常通过查错防弊,帮助民营企业节约资金、减少舞弊损失来创造价值,当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有效约束错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内部审计的显性价值可能会因此削弱,进而可能会被企业忽视,精简人员或缩减资源分配。内部审计为实现其自身发展,获得管理层的尊重和认可,必须从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扩展,实现对企业审计的全覆盖,关注对重点领域的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善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为企业增加隐性价值,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成本与质量风险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证监会才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公司财务部门转岗,从财务视角出发处理审计业务,视角易局限于财务本身。随着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实务从财务合规审计扩展至经营审计领域,甚至推行审计全覆盖模式,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胜任能力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质量的考虑,将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更加专业的服务机构完成,如国际四大。从短期来看,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节约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将部分内部审计业务长期外包,为保证审计质量,雇佣专业服务机构需要的费用较高;将外包的业务资料提供给外部机构可能会导致泄密风险,同时仅依靠外部的部分审计业务的资料,审计视野受限,不利于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为规避业务外包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强化自身内审部门的综合实力或许才是最佳的选择。

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缺陷

(一)独立性不足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与企业中其他部门的显著区别,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公正的履行职责,在工作过程中以及取得的审计结果和发表的审计建议才有可能赢得被审计人员的尊重和认可[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组织独立、人员独立和业务独立三个方面。在组织独立方面,很多民营企业都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行政层级的领导,更有甚者服从于财务部门领导,大大削弱了内审部门的组织独立性[4]。在人员独立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大多来自于组织的其他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人员居多,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时,可能由于人手不足或岗位轮换,多年来长期负责同样的审计业务,或在审查原部门时念及旧情,协助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在业务独立方面,审计业务范围大多由负责运营的管理层确定,而在开展业务时,可能会遇到领导层是家族企业的成员,无法进行有效审计的情况。?

(二)审计技术方法更新动力不足

审计技术方法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工具或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取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等。审计技术方法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采取的思想方法、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的总称[5]。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盈利为导向的,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管理,如查错防弊、防范风险、完善内控、改善治理等,这一切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从传统手工查账到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在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再加上为企业带来的其他潜在收益,长期来看,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超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所需的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但应用这些技术设计嵌入式审计模块、搭建审计作业平台等需要耗费不菲的人力、财力、物力。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角逐,在管理、研发创新、营销上花费巨大,内部审计部门还能勉强履行其原先的职能,管理层难以对更新审计技术方法产生强烈的意愿。

(三)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指其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6]。根据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的调研,发现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年轻化、高学历、缺少经验;多以财务、会计、审计专业为主;从业门槛低,大多具备会计师或经济师资格的人员即可上岗[7]。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师需要审计的不仅仅是财务上的问题,还会涉及风险、内控等经营层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处理复杂的业务,为管理层提供审计建议,这不仅需要综合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长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仅具备单一学科背景的高学历审计人员,缺乏审计经验,专业水平不高,胜任能力显然不足,难以全面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发挥不充分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聚焦于财务领域的查错防弊,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则强调为企业目标服务,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组织增加价值。民营企业管理层虽普遍认同现代审计理念,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也从财务领域延伸至营销审计、采购审计、工程审计、合同审计等领域,但审计重点仍然偏向于合规审计层面,倾向于挖掘显性价值,如节约采购、工程耗费,挽回舞弊损失,对内部控制评价、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等审计难度大,效益不明显的审计业务关注较少。但从长期来看,公司的治理、内控、风险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营的基本保障,这些领域的改善通常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比如改善治理可以增强管理层的协作能力,提高决策和运营的效率,完善内控可以有效降低舞弊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

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对策

(一)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在企业中确立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其他部门,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最大的特征是其独立性,而独立性需要依靠其地位来赋予。现代审计理念认为,内部审计只有在职能上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行政上向CEO报告,才能充分保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因涉及家族成员的利益而被限制审计范围,阻碍审计活动的开展,或者对同级和管理层审计时,因为处于同级或下级,遇到不配合审计的情况。民营企业在公司相关制度及内部审计章程中,应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在职能上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行政上向CEO报告,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既定的审计计划。

(二)转变审计思维,向管理审计转型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转变审计思维,审计不应仅限于对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等历史信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还应对管理决策,对企业的目标、计划和程序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向管理审计转型,发挥更大更有价值的作用。民营企业一般由个人、家族或若干合伙人共同创建,这些创建人往往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个人的精力和知识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机遇中,未必能一直选择最优决策,制定的目标、计划和程序也不一定完全科学合理。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业务过程中,洞悉企業的运营情况,具备开展管理审计的经验基础。但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应推行参与式审计,让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审计过程,综合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优势,发挥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民营企业
2019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