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2020-04-20郝大江
郝大江
[摘 要]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地缘上处于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连接地位,自贸港建设对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格局必然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联动的推进机制和作用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系统分析了海南自贸港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我国与东盟国家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路径。
[关键词] 海南自由贸易港;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2-0070-02
一、引言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加快自由貿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4·13”以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从“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进”以及“推动建设”,这充分说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而,由于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全新领域,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怎样建好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对海南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进行了丰富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多数都是从国内视角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行研究,尚没有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国际影响进行思考,尤其是缺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东盟国家的产业分工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显然这种研究视角和理论储备缺失,不仅不利于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无法充分体现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建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产业联动的技术溢出效应
中国与东盟国家虽然在资源禀赋上具备一定的互补性,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部分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缺少对资源深加工、商贸流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布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盟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可以通过产业联动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东盟国家的共同发展。产业集聚是指具有合作或竞争关系的企业形成区域内聚集体,企业间充分发挥竞争学习、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效应。在产业集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海南自贸港与东盟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升区域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海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协同创新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合作中实现技术创新,技术落后一方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技术进步地区的技术溢出,从而获得后发优势;其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相对进步的地区,在产业联动中能够降低对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依赖,突出知识创新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升级。我国与东盟国家中多数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通过全面产业合作,使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加速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各东盟国家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产业联动对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效应
在世界经济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不仅面临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压力,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内部发展压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根本举措是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既应引领国内经济的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又应对地缘紧密联系的东盟国家形成辐射。这种链接作用必然使得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地缘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由于东盟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互补潜力巨大。同时,从地缘上看,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具有深厚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因此,从全球化视角上看,中国与东盟国家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然而,虽然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但是区域发展的融合程度仍然不高,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区域间要素配置不合理,这种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融合。作为经济枢纽,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极大改善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提高要素的边际产出,优化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整体提高我国东盟国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三、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与东盟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东盟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十个国家,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亿。虽然,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上具备一定的互补性。但不能忽视的是东盟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部分东盟国家主导产业相近。例如,据亚投行测算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在未来十内需要投入近5000亿美元以上才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从资金来源上看,东盟国家目前很难满足如此巨额的支出。此外,由于大部分东盟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均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领域,缺少对资源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布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联动发展。
(二)东盟国家文化认同的多元性
东盟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多元文化差异。这些区域内国家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外交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因此,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必然要秉承“经贸合作,文化先行”原则,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展开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联动发展。但是由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直接导致了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水平不均,同时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仍显落后,不能满足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经贸合作,文化先行”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综合指数显示,我国具有文化输出区位优势的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势力不足,没有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东盟国家的特色文化。因此,我国仍要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在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而促进与东盟国家经济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四、海南自由贸易港链接国内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内容
自2014年起,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就占我国贸易总额的第三位,而2010年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家。通过运用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本文研究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链接國内和东盟国家的产业联动内容可以概括为:从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产品类型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文莱主要从中国进口矿物燃料、机械产品等装备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和家具、服装、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和能源为主的初级产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中的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则主要应该集中在机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中国的产品主要围绕着能源和橡胶等原材料商品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菲律宾、越南等国应该进口中国的机电产品、电气设备和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以及生活消费品,出口中国的商品应侧重矿产品、木制品和谷物等初级产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加坡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其产业优势较为明显,因此海南自由贸易港链接新加坡和国内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新加坡产业效率和显性比较优势,中新两国产业联动内容为:在短期内我国可以选择向新加坡出口电子产品、家具产品等最终产品,进口机电产品,化学品以及塑料制品等最终产品;而从长期来看,中国要与新加坡建立产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两国显性比较优势选择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合作,中国可以更多的承接新加坡产业转移,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为导向,变最终产品贸易为中间产品贸易,推动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建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分工合作模式,实现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向“中高端竞合”转变。
[参考文献]
[1]迟福林.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初步设想[J].改革,2019(4).
[2]吴士存.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新动能[J].世界知识,2019(3).
[3]赵晋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价值与趋势[J].改革,2018(5).
[4]孟广文,杨开忠.中国海南:从经济特区到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港的嬗变[J].地理研究,2018(12).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