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视域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根源与改善策略
2020-04-20李赐平肖琴
李赐平 肖琴
[摘 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促进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更多的乡村学校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有了接受信息化的权利和机会。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理念陈旧、缺乏信息素养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投入低于城市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教育过程、结果不均等的现象。需要采取加大乡村教育信息化投入、更新乡村教育信息化理念、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措施,缩小城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差距,提高城乡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程度。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机会均等;城乡差距;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17-06
基础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指出,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又特别强调,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3]。因此,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城乡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程度,既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战略,更是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由于“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带来了城乡学生享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等”[4],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信息差距、改善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均等的现状,对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均等的现状考察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与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次。”[5]在机会均等的视域下,教育公平意味着乡村学生有均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获得充分的学业成功的机会。义务教育的普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加大了乡村教育投入,使乡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拥有了接受信息化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起点上的城乡均衡。但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差异仍相当突出。
(一)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均等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不均等,主要体现城乡学生享受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3个方面[6]。
1.人力資源的差距。由于地理位置、教师待遇、晋升机会及职称评定方面的差异,导致城乡人力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城乡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数量的差别。有研究显示,“城市初中学校校均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数为2.55人,农村初中学校为1.50人,城乡之间相差1.05人,两者之比为1.70”[7]。二是城乡教师间学历的差别。2018年,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别,分别为3.5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8]。城乡教师间学历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城乡教师间信息技术基础的不同,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上呈现出一定的差距。
2.物力资源的失衡。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物力资源的差距。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后,生均计算机数处于持续增长状态。2017年,城乡中小学生均教学用计算机差距不太明显,但是城乡学校在建立校园网和接入互联网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有研究显示,城市初中校园网达标学校比例高出农村初中将近18个百分点[9]。二是城市小学建立校园网和接入互联网达标的学校数分别高出农村小学2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10]。由上述数据可知,城市学校建立校园网及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都高于农村学校。
3.财力资源的高下。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城市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硬件设施建设经费多于农村地区,城乡学校间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存在一定的差距。2017年,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分别为0.17万和0.13万,城市初中与农村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资产值分别为0.27万和0.24万[11]。同时,2017年城镇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48 434万元,农村为1.344 708万元[12],二者相差1396.32元。由于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差距较大,再加上乡村学校普遍规模较小,导致乡村学校设备购置经费明显低于城市学校。信息技术经费投入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城乡基础教育财力资源的高下之别。
(二)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果不均等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生接受教育信息化后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及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城市基础教育学校的学生在享受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后,其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更大提升:一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能利用信息技术与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二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13],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业成功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乡村地区由于信息化硬件设施、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及信息化资源的缺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为单一,普遍过度依赖学校与教师,而大范围的远程交流机会则更少,也会导致其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另外,农村教师很少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减少了农村学生接触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机会,因此农村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缺乏终身发展的意识和必备技能。
二、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均等的根源
当前城乡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着信息化过程、结果等方面的不均等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二元经济结构对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物质支撑乏力
“导致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所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配备不均。”[14]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地区教育经费一直较为充足,政府和学校有能力、有资源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纲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拥有更高信息化素養的教师队伍建设。而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资源的历史欠账很多,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不足,乡村学生很难拥有与城区学生均等的基础教育设施和优质信息化师资,城乡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均等。
(二)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较为偏颇陈旧
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落后,阻碍了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拉大了城乡间教育信息化的差距。
1.乡村学校片面的政绩观导致教育信息化流于形式。受应试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部分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现在只需要抓考试成绩。”[15]乡村学校的领导往往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却让多媒体教室长期闲置。通常在上级领导视察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情况时,学校才开放多媒体教室。调研发现,在许多乡村学校领导心目中,只要课表上有信息技术课,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就算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任务。他们忽视了运用信息化手段于课堂教学以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致使乡村学生与教育信息化资源隔离,乡村教育信息化流于形式。
2.乡村教师老龄化加剧了其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保守性。由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较低,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更新,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相对不足,乡村教师老龄化比较明显,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有限。同时,老龄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较低,大都是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取得本科学历,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此外,不少老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年龄较大或快到退休年龄为理由,不愿掌握和提升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技能。即使被要求进行信息化教学,很多乡村老龄教师也是出于应付的心态,直接下载网上课件用于课堂讲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水平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
3.乡村学生家长的教育信息化观念比较片面。由于农村地区信息比较封闭,学生家长接触和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渠道不够通畅,其教育信息化理念常常出现偏差。他们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不赞同学校使用计算机设备,认为教育信息化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害怕孩子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养成爱玩游戏的坏习惯。同时,乡村学生家长们的“离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们更为赞赏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它更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能帮助他们考取理想的分数,升入更好的学校,脱离贫困的农村。乡村学生家长们偏颇的教育理念,阻碍了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三)乡村教育缺乏信息素养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16]但是由于乡村地区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低、发展机会少等因素,很多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宁愿选择在城市的其他岗位工作,也不愿意到乡村任教。即使已经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他们所受到的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业培训及进修、参与教研的机会较城市要少得多,造成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队伍存在着人数少、水平低等严重问题”[17]。乡村教师因缺乏信息素养,面对新的信息技术设备时束手无策,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忽视师生及生生交流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少数乡村学校因为缺乏足够专业的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影响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城乡间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四)乡村教育信息化投入低于城区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包括信息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乡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总体低于城市地区。
1.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明显不足。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学仪器设备的数量及校园网的接入情况可以衡量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水平。虽然国家出台了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但城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仍然存在差异。2018年,“农村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为64.5%和74.4%,分别比城市学校低了18个和1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18]。其次,虽然城乡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但是城乡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18年,农村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相当于城市小学的75.8%,农村初中相当于城市初中的76.0%[19]。城乡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差距使城乡学生享受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机会不均等,导致了城乡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巨大差距。
2.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软件投入差距更大。乡村地区软件投入主要包括对教师和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投入。一是乡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低,住房得不到保障,因此乡村学校胜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更为缺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困难,拉低了乡村教育质量。统计表明,全国城区初中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有30 383人,而乡村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仅有16 899人[20]。乡村信息技术课程任课教师较城市少了很多,再考虑到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数量状况,差距会更大。如此一来,乡村学生缺乏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不能与城镇学生共享均等的教育资源,二者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无法均等。二是乡村基础教育缺少信息资源库,乡村学生缺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而城市地区由于各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同步课堂”等平台,打破时空界限,获得相当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方便快捷地解决疑难问题,既提高了信息素养,又增加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可以说,城乡基础教育软件投入的差距造成了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
三、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均等的改善策略
面对城乡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差距,需要针对其根源,努力缩小教育信息化差距,不断填平“数字鸿沟”,大力增进城乡基础教育机会的进一步均等。
(一)铸就根基:加大乡村教育信息化投入
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需要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乡村地区师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的投入。
1.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差异,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21]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對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地区网络设备的经费投入。政府应与网络运营商共同完善乡村光缆和移动通信等基础网络设施,提高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质量。乡村学生不仅在学校应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家里也能用手机或者电脑观看名师网络课程,增加获得知识的途径,缩小信息获取差距,促进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二是要增强对农村地区学校计算机、电子白板等仪器设备的配置,争取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让每个乡村学校都有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
2.大力支持乡村地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充分达成,最关键的还是高素质专业教师的队伍。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的补助力度。“2017年中央投入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各地人均月补助标准为322元。”[22]在当前状况下,区区几百元,无济于事。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和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须给予乡村教师足够的补贴,其力度要达到能够吸引城区优秀教师回流乡村任教为宜。这才能更有效地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制订相关政策,保障信息技术专业的青年教师有与城区教师均等的业务培训和晋升职称机会,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娴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从而激发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教师“留得住”政策,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师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使乡村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截止2019年3月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1 253万个、学生空间607万个、家长空间557万个、学校空间40万个。”[23]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乡村学生得以与城市学生一样,拥有了同等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乡村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弥补自身的弱势,提高学习的质量,增加了学业成功的机会;乡村教师可以便捷地学习优秀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家长也得以更全面地认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动态和优势,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从而大力支持乡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健康成长。
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扩充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鼓励优秀教师将自己的课件、教案、课堂录制的视频晒到平台上,供乡村教师学习借鉴。乡村教师也应主动利用平台学习所需的技能,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技能比赛,制作竞赛视频,供广大乡村教师学习,提升其专业素养,缩小城乡信息化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优化环境:更新乡村教育信息化理念
促进教育公平需要革新理念[24]。转变乡村落后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主要从乡村学校领导、乡村教师、乡村学生家长等3个方面入手。
1.学校领导应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首先,乡村学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新教育信息化理念,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不为眼前业绩而重蹈传统应试教育的覆辙。学校要充分开放多媒体教室和足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广泛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让乡村地区的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机会,不断缩小城乡学生间的信息化差距。其次,乡村学校领导要定期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及开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竞赛,奖励表现优异的教师,激发其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动力,使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应用信息化设备和教学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2.乡村教师要养成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思维。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乡村地区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强化操作,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高信息化素养。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调查显示,乡村教师能采用教学软件、课件进行授课的仅占11.05%,能利用课程数字资源库开展教学研究的仅占8.36%[25]。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其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乡村教师要以现代的教育信息化思维为先导,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加乡村学生接受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机会,缩小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差距。对于年龄偏大的乡村教师来说,更要树立提升信息素养的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便捷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材料,以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乡村学生家长要有转变落后的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意识。首先,学生家长应该利用网络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教育信息化耽误孩子学习的错误认识。其次,学生家长要理解和支持乡村学校的教育工作,支持学校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有疑问时可以和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能为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学生发展机会的差距。
(三)强化培训:打造信息均等化的教师队伍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加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6]。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配培训指标到校,要求学校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录制课堂的视频,定期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便于乡村教师学习;可以安排专家在线开展培训讲座,让教师能够及时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可以采取“送培下乡”的方式[27],安排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指导,或者选派青年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
对乡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切勿实行城乡统一化。在培训前,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对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了解乡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及需求,制订可行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要耐心地讲授操作的流程和步骤,然后让参培教师独立操作,以检验他们的学习和操作情况;再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直到乡村教师能熟练操作信息设备,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3]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4]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3):14-17,36.
[5][14]雷励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02):38-44.
[6]文军,顾楚丹.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基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33-42+117.
[7]陈纯槿,郅庭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J].教育研究,2018(08):129-140.
[8][18][19]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8年全国教育发展情况》[EB/OL].http://www. moe.gov. cn/jyb_sjzl/s5990/201909/t20190929_401639.html,2019-09-29.
[9][10][11]胡瑞防.“互联网+”时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2]高艾丽.城乡中学生教育资源的拥有差异及其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9.
[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EB/OL].http://www.sohu.com/ a/114576631_ 407272,2016-09.
[15]饶爱京,万昆,任友群.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37-43.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2012-03-13.
[17]周虹.農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6(08):21-2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7.
[21]周春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43-46.
[22]《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N].中国民族报,2019-02-19(003).
[23]闫寒冰.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演进特征与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22-26.
[24]陈耀华,陈琳.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70-74.
[25]万淼.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6):40-46.
[26]余玲.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18):68-71.
[27]朱嫚嫚,徐水晶.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2):31-32.(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