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音乐伴奏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2020-04-20朱倚慧
【摘要】广东粤剧学校是国内唯一以粵剧艺术为主要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当代专业粤剧音乐伴奏人才的培育有着极大影响。笔者于2019年5月至10月间,数次对广东粤剧学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进行实地调研,从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四大专业课程结构对广东粤剧学校2019级粤剧音乐伴奏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粤剧;乐伴奏;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209-02
【本文著录格式】朱倚慧.粤剧音乐伴奏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以广东粤剧学校为例[J].北方音乐,2020,02(03):209-210.
一、广东粤剧学校2019级粤剧音乐伴奏专业专业课程设置
(一)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训练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岗位能力的核心技能课程,以突出专业核心技能为主要课程教学目标,围绕粤曲伴奏能力、器乐演奏能力、艺术综合能力三项为粤剧音乐伴奏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而设置。具体科目有器乐主修Ⅰ、唱功伴奏Ⅰ和Ⅱ、剧目伴奏Ⅰ和Ⅱ、器乐合奏Ⅰ共六门。
专业核心课程其开设的学期分布在Ⅰ—Ⅴ学期,内容以基础为主,如掌握基础的器乐技巧、伴奏的原理、粤剧基本曲式结构、配合演员演奏、多声部的配合协调等。
(二)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粤剧的伴奏和器乐专业通用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粤剧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课程教学目标为专业核心课程殷实基础,补充增强音乐能力和理论知识。具体科目有器乐主修Ⅱ-Ⅺ、数码钢琴Ⅰ-Ⅳ、视唱练耳Ⅰ-Ⅳ、剧目伴奏Ⅲ-Ⅵ、乐理Ⅰ-Ⅱ、器乐合奏Ⅱ-Ⅶ、粤曲结构Ⅰ-Ⅲ、锣鼓牌子Ⅰ-Ⅱ、排场Ⅰ。
专业基础课程较之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的科目更多,开设学期更多,是专业课程中比例最大的一个板块。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继续加深,以大课时量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加入了更多该专业所需的技能,如锣鼓牌子即是专门训练粤剧武场所需配乐,电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则能提高该专业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这些西方音乐体系也能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升学打定基础。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具体科目有:伴奏法、器乐副修、中国戏曲史、民族音乐概论。
专业拓展课以专业理论性为主要课程内容,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开拓视野,为就业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如伴奏法、中国戏曲史、民族音乐概论都是民族音乐理论,为学生在实践中提供的理论概念,历史概念。而器乐辅修发展了学生的第二项乐器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四)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课。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综合能力课程,将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课程教学目标。具体科目有校内/外实践、顶岗实习。
综合实践课程体现出学生将所学技能转换为成果呈现的过程。校外实训的方式以外出表演为主,学校每学期组织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出,亦有其他惠民演出。校内/外实践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实践时长为一周;第七学期后过渡为两周,提前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亦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第十二学期则是定岗实习。定岗实习能让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非常考验个人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
二、广东粤剧学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专业课程的特点
在整体的课程结构上已形成较成熟的粤剧音乐伴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器乐主修课、唱功伴奏课、剧目伴奏课、器樂合奏课构成粤剧音乐伴奏专业课程的核心,以专业基础课程扎实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拓宽外延、综合实践课程化所学为所得、基本素质课程补充文化知识完善人格,其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出多维发展,内在联系性强的状态。
重视实践性课程,并与专业理论性课程合理搭配。该专业要求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体现在:开设了大量需要学生以乐队形式进行练习与实践的课程,如唱功伴奏、剧目伴奏、器乐合奏、排场、锣鼓牌子。学生在课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保证学生器乐演奏、粤剧伴奏、器乐合奏等专业技能不断得到强化。在实践性课程中,结合伴奏法课、粤曲结构课、乐理课、民族音乐概论课等理论性课程,让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既满足该专业累积多实践经验的需要,亦有音乐理论知识的填充和规范。乐理、民族音乐概论补充学生音乐基础理论;伴奏法课、粤曲结构课专门讲解粤剧音乐伴奏的方法,对实践性课程中为粤剧伴奏所运用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以教师经验为主导,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正如刘富琳教授曾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规律中,无论是有谱,还是无谱,‘口传心授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粤剧音乐教育也是如此。笔者在调研剧目课时发现,在剧目课的练习与演奏中,乐谱是音乐大体的框架,但教师会根据对该戏的惯性记忆及演员的需要,以口述或者亲自演奏的方式不时补充或调整学生需要演奏的音乐细节,并辅以“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模拟演出情景和理解音乐与戏曲之间联系与结合。这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体现。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经验帮助学生演奏出乐谱中无法完全展现戏曲中所需要表现的情绪情感。
三、广东粤剧学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布过于集中。六门专业核心课程都分布在第一、二学年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若平均、略有侧重地分布在六年的学习中,各个阶段会更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课程设置与实际实施存在矛盾。实训教学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受行业现状影响,粤剧团内的音乐伴奏人员相对稳定,不像粤剧表演人员有较大变动,虽然校方与粤剧团有合作,实习机会主要面向粤剧表演的学生,对粤剧音乐伴奏实习者的需求较小。因此毕业生往往都需要自己寻找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的考核制度尚有待完善,实习期间的工作、活动由实习单位安排,无法保证实践的质和量。
脱离粤剧原生民俗环境,缺少真正的演出实践。在2019年广州大学的《粤剧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中,粤剧表演名家们提到一个现象,现在培养出来的粤剧音乐者缺乏变通力,学校没教过的曲子就不会演奏。现今作曲家创作时,需要把每个音都标出来,乐队才能演奏,这不符合粤剧音乐传统的记谱做法。这与学生缺少演出实践,对戏曲本身缺乏共鸣,在音乐上难以融汇贯通。旧时粤剧音乐伴奏者长期浸泡在戏班中,有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和观摩机会,技艺精湛。今学校教育中粤剧音乐伴奏者,虽有较多实践性课程,但一学期仅有两周舞台实践机会,从数量上来说稍有不足。
四、结语
当前,广东粤剧学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的整体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已形成较成熟的粤剧音乐伴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架构分配上,侧重于实践性课程并与专业理论性课程合理搭配;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经验为主导,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布过于集中在培育职业能力的基础阶段;课程设置与实际实施存在矛盾,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部分;脱离粤剧原生民俗环境,缺少真正的演出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 音乐研究,1999(2):71-77.
[2]王青伦.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学院为[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朱倚慧(1995—),广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