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外观尺寸配合控制方法

2020-04-20王鑫黄靖赵培霖朱先练

时代汽车 2020年5期
关键词:控制方法

王鑫 黄靖 赵培霖 朱先练

摘 要: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要求的提高, 汽车生产厂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为迎合消费者日渐提高的审美能力,汽车行业开始越来越注重感知质量,外观尺寸配合是感知质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它不仅是汽车留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同时涉及到风噪、异响、漏水以及干涉脱漆、生锈等功能项,因此,外观尺寸配合控制方法的优化尤为重要。

关键词:感知质量;尺寸配合;工装管理;控制方法

1 引言

客户在与产品直接接触后会对产品质量有主观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虽然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基础,却反映了人的真实感受,这种对产品质量感性的认识叫做感知质量[1]。产品的感知质量是客户获得的关于产品设计及制造质量的第一手信息,是最直观真实的感受,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客户对产品的购买决定,决定了使用满意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口碑[2]。

2 汽车外观结构简介

一般而言,我们将汽车外观的感知质量评审区域分为三个大的模块:前脸、中部、尾部,如图1。前脸区域是指驾驶舱以前的汽车动力安装区域,该区域主要有发动机罩、翼子板、前大灯、前保险杠等零件安装配合;中部区域是指侧围A柱到C柱之间的区域,该区域主要有左右前门、左右中门装配;尾部区域是指C柱往后的区域,该区域主要有尾门、后挡风玻璃、后组合灯、后保险杠等零件安装配合。以五菱宏光车型为例,以下为梳理的前、中、后尺寸配合控制方法,前脸:三坐标合格率提升、关键零件尺寸点改进和装配过程控制;中部:提升车身B、C测量合格率,稳定车门侧铰链螺母板位置、铰链总成位置以及装配过程;尾部:尾门B测量合格率提升,尾门铰链位置稳定以及相关区域三坐标合格率提升及稳定。

3 汽车外观配合尺寸控制方法

3.1 前脸尺寸控制方法

前脸尺寸配合需要保证零部件的尺寸,首先梳理工艺流程,定义关键零件,识别关键零件的硬点尺寸。前脸尺寸工艺:依次由前车体1#拼台搭接左右前大梁、前隔板、下弯梁,前车体2#拼台搭接左右前轮罩外板,前车体3#拼台搭接左右上湾梁、上弯梁连接板,前车体5#拼台搭接左右前轮罩外板加强板;根据平时的问题解决经验,识别出左右前大梁、左右上弯梁以及左右前轮罩外板加强板为前脸尺寸的关键零部件。

3.2 中部尺寸控制方法

(1)梳理中部工艺流程:左右侧围总成上面搭接A柱加强板焊合件和B柱加强板焊合件,在总拼1#拼台与下车体总成搭接,前、中门总成上面搭接铰链加强板,在调整线装调前中门。中部尺寸的关键零件和过程包括:A柱加强板焊合件和B柱加强板焊合件控制车身侧螺母孔X/Z向位置,前中门铰链加强板控制车门侧螺母孔Y向位置,前中门铰链拼台控制铰链的Y/Z向位置。

(2)保持前、中门的型面合格及稳定,以B\C测量合格率为过程结果,建立报警机制,如图7,监控前、中门及铰链总成的稳定性。B测量:五门一盖上检具的测量尺寸(以檢具为准),C测量:BIW白车身尺寸(以IPQS为标准),IPQS:过程检验标准,如图2。

3.3 尾部尺寸控制方法

梳理尾部尺寸工艺:后部下车体总成在总拼2#搭接顶盖后横梁以及左右侧围总成,在调整线安装尾门及铰链总成。关键零部件及关键过程包括:顶盖后横梁控制车身侧铰链安装螺母孔X/Y/Z向位置,如果顶盖后横梁位置变化,整个尾门的位置都会跟着变化;尾门侧铰链拼台控制尾门铰链Y/Z向位置,调整工段进行尾门安装以及尾门位置的微调。同时,参考前、中门型面控制,建立报警机制对尾门型面进行监控。

4 结束语

影响最终产品汽车外观尺寸配合的过程很多,包括工装设备的稳定性、工艺焊点的合理性,装配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物流过程中的变形,环境温度、湿度等等。我们应尽可能从尺寸预防的角度来控制问题的发生,而不是通过点对点,进行单一问题解决,汽车外观尺寸是一条庞大的尺寸链,我们需从问题清单以及问题解决知识库中,找出问题的共同点,挖掘出各问题的关联性,找出关联性尺寸的关键尺寸控制点,如上弯梁、左右前大梁和左右轮罩外板加强板影响汽车前脸匹配。

参考文献:

[1]吕静波.浅谈车身尺寸控制[J].科学中国人,2015,(11):197-198.

[2]王世铮.汽车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曹渡.汽车尺寸工程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控制方法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与控制方法
在节能土建工程监理中控制方法的应用
论述桥梁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
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之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园林工程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地市级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