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刍议
2020-04-20王薪舒
【摘要】“中国因素”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历史中也许不是最突出的,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家借鉴中国因素的原因,中国因素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是如何演绎的,作曲家创作的中国意境体现……本文即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西方音乐;中国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255-02
【本文著录格式】王薪舒.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刍议[J].北方音乐,2020,02(04):255-256.
浪漫主义指的是公元1800年前后到整个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的百余年时间,它源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中国因素”的种子很早就已经散落在西方人的精神沃土之中,历史文献记载表明,中国影响西方的历史资料始于13世纪中叶。到了18世纪,随着欧洲“中国文化热”的出现,中国音乐越来越多地传入欧洲,而且在欧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一、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产生的原因
研究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产生的原因,首先应该了解欧洲社会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后30年间,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开激烈的斗争,导致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这个世纪之交,社会动荡和国际形势日趋严峻之时,“一场巨大的变革震撼了19世纪末,这是知识的、社会的、道德的和艺术的变革”(保罗·亨利·朗格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613页)。这场变革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科学发明与发现,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为多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个时期,艺术家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十八世纪的欧洲对中国诸多方面展开了大量讨论,部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也吸纳了中国音乐的部分元素。
二、“中国因素”在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体现
(一)声乐作品
《钱仁康音乐文选》里提到,西方出版物用乐谱记载我国民歌大约始于18世纪;我国民歌引起西方作曲家注意,民歌曲调被用作主题,也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我国广泛传唱的民间小调《茉莉花》是最早传到海外的民歌,被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多次使用。普契尼根据《图兰朵》剧情的需要,把茉莉花主题进行了长短不一的六次变奏。
《妈妈你好糊涂》是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民间歌曲。这首民歌旋律建立在五声音阶、羽调式上。据国内史料记载,《妈妈你好糊涂》这首民歌早在18世纪就流传到了国外,并被卢梭编入《音乐辞典》一书中。
浪漫派晚期代表人物马勒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唐诗所表达的意境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东方音调,尽力贴近中国风格,同时巧妙地将中国因素融汇到西方交响音乐中,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叶潇奕在《人生的悲壮——马勒的〈大地之歌〉》所说:“他从中国古诗中找到了与自己的心境契合的因素——对自然的体悟和热爱、人生的苦难及对短暂的尘世生命的感喟。
(二)器乐作品
“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有浓郁、鲜明的民族特点,他深沉的爱国主义风格在作品中热情的体现出来,同时肖邦与中国文人坚强与柔弱的个性与民族气质又有部分吻合,作品中呈现出同中国古典诗词类似的韵律特点与节奏特点。
有资料记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受到过中国文化的间接影响,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塔》给人的感受像看到了中国的水墨画作品,烟雾萦绕的氛围,界限朦胧的月光。
法国传教士在18世纪将中国元代的剧本带回国,自此开启了法国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文学上也出现了“异国情调”,艺术家们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升与不同需求的艺术品位,把创作方向的转向从未涉及的遥远东方。继德彪西后,又一位著名的印象派大师拉威尔用别出心裁的艺术语言、富有特色的创作手法 ,加上他对异国风格的独特感受,在管弦乐组曲《鹅妈妈》中《丑姑娘与瓷娃娃女皇》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进行创作,作品活泼欢快,描写了在一个宫殿里,女皇的身边围绕一些中国瓷娃娃奏乐唱歌的情景。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著名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音乐中有一段《中国舞曲》,这段音乐模拟了中国笛子的吹奏,它用长笛音阶式的上下行,两支大管形成对话的模式,加上鸟鸣似的刻意颤音,让观众仿佛进入了神秘的中国境内。
三、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意境体现
(一)音中有画
中国几千年来受“天人合一”农耕传统影响,音乐创作与自然历来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人们对于自然的崇尚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绘画也多是山水和自然景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就喜欢采用“大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大自然的诗意和气息,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
中国人含蓄内敛,与西方人激进张扬的气质相比具有内倾性。中国文人更是追求“阳春白雪”般的“雅”,如中国传统乐器古琴般的知音相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似中國水墨画一般意境更加缥缈、含蓄,弱奏较多,似中国画中的“留白”;德彪西音乐的“留白”也使听者更注重旋律本身的色彩,使其发展更自由。他的《三折画》、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月光》《塔》《金鱼》等都是以音画命名,在黑白键间晕染出五光十色的画面。
(二)乐中有诗
法籍华人陈艳霞所著《华乐西传法兰西》一书中描述了18世纪中国音乐在法国的流传情况,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是最广最深的。音乐家肖邦的后半生在法国生活,他与当时法国的文艺界人士有着频繁的接触,难免在思想上受到影响,所以,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是隐秘式的。肖邦有着与中国文人一样的敏感气质与爱国情怀,肖邦的作品有一个特点是tempo rubato,即自由、随意速度。他的钢琴作品与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相近的韵律结构,这和中国隐士的气质也有相通之处。受古典诗歌熏陶的中国人,更容易亲近肖邦的音乐,接近他的内心世界。中国近代之后的钢琴演奏者们对肖邦的作品更是格外喜爱。
马勒是第一个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音乐结合在一起西方作曲家,他创作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中以中国唐诗为脚本,融合了中国五声调式的旋律,既有原诗的情感意境,又与马勒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相结合。
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c小调交响曲(Op.68)》和德沃夏克《D大调斯拉夫舞曲(Op.46 No.6)》作品片段中也能找到与中国诗词特殊格律相对应的部分。
四、结语
了解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文化的了解。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西方音乐家运用“中国因素”进行创作无疑是西方重视中华文明的表现。中国融入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音乐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王燕.解读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熊辉婧.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东方色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5]张玲.《大地之歌》中声乐艺术形象及所含“中国元素”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6]王秀.评析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对东方的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7]连理.从马勒的交响乐创作看西方音乐中的死亡母题 [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8]汪文珺.中國文化视角探析肖邦的“诗性”[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