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思路
2020-04-20高宁张梦
高宁 张梦
摘 要: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所有课程“思政育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可能思路,在于提升教师在知识、技能和品行三个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刚刚展开,存在诸如教师缺乏经验、教学缺乏教材、管理缺乏规范、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是正常现象。各种问题千头万绪。“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践行,与“课程思政”教育具体要求之间的矛盾。
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这是由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现代课程论的研究表明:关于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一般涉及三方面基本内容:实质内容,即课程目标、学科内容、教学材料等课程的内在环节;政治—社会内容,即影响课程的政治和社会等外部因素;技术—专业内容,即能够使课程得以改良、配置和取代的个人和团体过程。[2]这三方面内容,无论是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方针、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培养定位,还是教材编写的理念、知识传授的内容、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的示范,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展现。优质教学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实践如果存在问题,再重要的课程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反之,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刻板成见,能够弥补教材编写的缺陷,能够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无论是提升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是提升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都必须将教师能力建设作为关键环节。
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这是由“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所决定的。根据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掌握。一旦专业课教师未经系统教育和特殊训练,贸然将其开设的课程定义为“课程思政”,甚至用一些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而且与课程教学无关的内容挤占课堂教学时间,那么不仅不能实现“课程思政”应有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应有的反感和厌弃。
当前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思路—以理工科专业为例
一般而言,教师能力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品性三个方面。[4]我们以理工科专业教师为例,分析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可能思路。选择理工科专业,一方面,因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中国高校的占比很高,仅工科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就超过30%;另一方面,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近年来国家大力编写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核心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对于规范课程教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理工科课程在缺乏教材的情况下,只能靠提升教师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1.提升教师在知识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一是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且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5]这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使命。
二是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所要求的“思政元素”的基本内容与时代问题。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锤炼品格的基础性和系统性途径,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道德素养;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都是各门课程都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元素。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离时代而抽象存在,不仅要重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更要关注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时代问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每一位教师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做到这四个“正确认识”,决定了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提升教师在技能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6]“接地气”“中国话”“家常话”“生动道理”“管用办法”“因人而异”六方面要求,是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话语表达、教学方法、教育效果、教育对象的层面,提出了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具体要求。落实这六方面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各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和彰显“专业知识”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统一。就理工科专业而言,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7]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改造世界,不仅要从改变自己身边的世界做起,从创新创业做起,而且还要通过志愿服务、支教服务等途径,传播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因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8]
二是专业教育与责任教育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要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 [9]“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10]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三是制度优势与榜样力量的统一。回顾新中国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体会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11]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在科技研发创新中的保障和促进,而且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感召力。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能够吸引人,而且可以培养人和引导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一些优秀科学家个人贡献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激励他们报国的制度力量。
3.提升教师在师风师德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是统一的。许多学生在学业完成多年之后,记住的不是课程知识,而是教师“以身体道”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12]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特别强调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他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13]徐特立所说的“二者合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提醒我们“人师”必须通过“经师”体现出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德”必须通过“事”体现出来。教师的内在气质、道德品行与学术成就是统一的。教师的职业理想、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魅力,都是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最好榜样。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不会限制学生去重复自己的职业,而是会引导学生继承自己的精神,特别是对待专业知识的精神。专业精神,是最基本的“思政元素”。任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搞“两张皮”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6JDSZK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2]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1.
[3]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7.
[4]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沙伦·费曼·尼姆塞尔,D.约翰·麦金太尔.教师教育研究手冊: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第3版)[M].范国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35.
[5]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N].人民日报,2017-10-3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0.
[7]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2014-06-04(2).
[8][1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14.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3-07-18(1).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3]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42-243.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