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时代新人重在培养“时代感”
2020-04-20张润枝梁瑶
张润枝 梁瑶
摘 要:时代感是时代新人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基石。时代感源自对历史的认识,基于对现实的关注,体现对未来的担当。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和现实虚无主义等现象影响了对青年人时代感的培育。要以时代为立足点,拓展青年人历史视野、理论视野、现实视野、文化视野,着力打造富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时代新人;时代感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目标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指明了青年成长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培养时代新人,就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年人的时代感,引导广大青年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感怀时代精神,响应时代召唤,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时代的关系,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何谓青年人的时代感
时代,通常意义上是指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划分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时代感,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反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时代是发展的而非停滞的,有其历史的传承,也有未来的趋向。立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时代感,是指青年人对于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认识和感受,它不是简单地对于现存生活世界的反映,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多维度对新时代的深刻认识。
1. 时代感源自对历史的认识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延续。没有对所处时代过往的透彻了解,就不可能对时代有准确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立足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近代屈辱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发展史等,这些生动的历史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为更好地理解时代问题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的判断从来都体现着对历史的关照。青年作为引领时代的先锋,其时代感首先就体现为对历史的正确感知。没有历史感,没有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历史规律的把握,时代感就无从谈起。
2.时代感基于对现实的关注
时代感作为人的主观意识的现实反映,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关注和把握上。回应时代呼声、解决现实问题的基准就在于对真实的、客观的时代有敏锐完整的认知和客观理性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对现实的把握上得以发展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将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建设,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列宁的伟大就在于这种难能可贵的现实感和对现实可能性的深刻的判断力—这些现实感和判断力指导着他的革命策略”[4]。中国共产党同样是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跟时代变化,回应现实问题,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时代感,就要认识当前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就要明晰当今社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就要于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下,發扬奋斗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5]。
3.时代感体现对未来的担当
时代从历史而来,也必将走向未来。对时代的理解必然包含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是完成时代使命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共产党宣言》从发表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七十余个年头,“它在全世界已经用20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有一千多种版本,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6]。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共产党宣言》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回答所处时代的基本问题,满足了时代的迫切需要,更在于它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激励人们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8]。这种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是时代感的应有之义,也是青年人时代感不可或缺的部分。
影响青年人确立正确时代感的几种现象
从根本上说,时代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几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青年人对时代的科学认识及其时代感的正确树立,而且也加剧了时代新人的培养难度。
1.历史虚无主义:削弱青年人对历史的认同感
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了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的历史根基。从立场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为立场,对历史的评价和研究充满主观随意性;从方式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戏说”“恶搞”等方式,在文艺市场上博取青年人的眼球,歪曲历史人物,诋毁英雄和领袖,并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大肆传播,严重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从结果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意义,通过摧毁青年人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进而摧毁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历史虚无主义严重阻碍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削弱了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影响了青年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时代感。
2.文化虚无主义:打击青年人对文化的自信心
文化虚无主义动摇了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的文化基石。文化虚无主义崇尚西方文化中心论,抹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造成负面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是相对不变的文化根基,是帮助青年人拒绝随波逐流的“定心丸”,是保证青年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与国家民族紧密相偎的文化滋养,是培养青年人具有理性时代感的重要文化资源,必须谨防文化虚无主义破坏这种文化支撑。
3.价值虚无主义:消解青年人对民族价值观的共识
价值虚无主义侵蚀了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的精神基础。“所谓价值虚无,指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本身不再具有价值,自身的存在不再有意义,不再看重某些事物或生活本身的意义”[10]。一方面,价值虚无现象表现为价值困惑,对价值选择的茫然、纠结和无所适从。青年的成长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类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相冲突,影响了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价值虚无表现为对人生进取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怀疑和否定。以“佛系”青年为代表的“丧”文化的兴起,折射出个别青年对理想、信仰的怀疑,对奋斗精神、进取精神的躲避。价值虚无现象直指价值观问题,思想价值层面上的贫乏和虚无必然难以形成穿透现实的精神力量。青年人正值思想动态波动较大的时期,容易受到价值虚无主义的侵蚀,产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模糊,进而影响其对时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4.现实虚无主义:弱化青年人对现实的敏感度
现实虚无主义动摇了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的现实立足。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95后”“00后”青年人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它对青年的成长伴随使得部分青年人更多关注微生活,忽略大格局;更多关注小时代,忽略大社会。在第十二届上海电影节官方活动“2017中国IP指数盛典”上,娱乐产经权威媒体艺恩网发布的《95后网络文学阅读真相调查》中显示:接近四成“95后”年均阅读50部以上网络文章,二次元和穿越类成为“95后”心中网络文章的未来主流。这类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基本上是虚构或半虚构的,它既不基于历史事实,又不关注现实社会。而时代感的形成必须与现实接触,反映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矛盾。这种屏蔽历史、屏蔽现实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相脱节,严重影响了青年人时代感的培养,弱化了青年人对现实的敏感度。
拓展青年人的宏大视野,培养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时代用以形容和总结历史上或现实中一段时期的整体性态势,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感,必须结合这一全局性特点,以时代为立足点,以培养青年人宏大视野为出发点,以拓展青年人历史视野、理论视野、现实视野、文化视野为着力点,培育富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1.拓展历史视野,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说,历史承载着人类社会的高潮和低谷,进步和倒退,历史视野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经验式参照。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承载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为中国的自我革命提供深刻的历史洞察。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感,不能离开培育时代新人的宏大历史视野。
拓展时代新人的历史视野,必须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1]。必须引导青年人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应用于对历史的认识和规律探讨;引导青年人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认真总结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积累的历史经验,探寻历史中蕴藏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類社会发展规律;引导青年正确地看待历史中面临的曲折和困境,让青年人从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当前时代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拓展理论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12]。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当时代的整体运行、思想观念和规范体系发生不同程度变化时,需要通过拓展青年人的理论视野,以理论的形式深度淬炼青年人对时代的感知。
拓展青年人的理论视野,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让青年人的“脑袋”步入新时代,就必须引导他们与时俱进,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理论入脑入心,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带领青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时代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头脑清醒、强化理论自信。
3.拓展现实视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感,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社会。具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应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人,是脚踏实地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反之,那些专注于高谈阔论,只知虚无缥缈地幻想未来从不付诸实践的人,是终将被现实所遗弃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时代与现实息息相关,时代感与解决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培育富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不能脱离现实视野。
拓展时代新人的现实视野,应积极引导青年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要让青年从线上走向线下,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关心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做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14];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统一,避免陷入盲目的功利主义中;引导青年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用奋斗的汗水铺就民族复兴之路。
4.拓展文化视野,运用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文化能育人,能让人“精神成人”,决定着一个人灵魂的底色。青年人能看到怎样的世界,依赖于他们的教养、知识乃至文化视野。培养青年人的时代感,就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温润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在现实社会中不迷失,精神世界不迷茫,未来发展不迷途。
拓展青年人的文化视野,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青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着根与源的作用;革命文化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最新发展成果,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对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持续性升华。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青年人文化自信、打开青年人文化视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更要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引导青年人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加深文化认识,用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守时代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现状调查和解决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S112)、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7,67,39-4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译丛》编辑部编译. 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84.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6]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翻译传播及其影响—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学报,2018(2):4-1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8]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1).
[9][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6.
[10]闫世东.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4]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9-05-0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