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对策研究
2020-04-20刘海睿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我国农村金融一直以来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职业农民金融能力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文中阐述了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经验与借鉴,从营造氛围、认定管理、专题培训、金融立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农民;金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5;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4-0037-05
【收稿日期】2019-09-21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创新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为18JYB150;2018年度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数字金融服务国家级新区发展问题研究——以哈尔滨新区为例”,项目编号为HSDSSCX2018-31
【作者简介】刘海睿(1989—),男,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金融学。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其根本目的是全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又称职业农民),旨在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农民进行了一个权威的解读。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民金融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培养并提高职业农民金融能力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振兴勾画了蓝图,是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指南针,标志着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式拉开。然而,乡村振兴的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农村的金融还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如从农村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改革,从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改革等。习总书记多次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事归根到底要靠农民自己来解决,因此提高农民自身的金融能力,才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一、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意义
金融能力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广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掌控金融风险、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本文从狭义角度来探讨金融能力,金融能力是指个人运用金融知识指导其金融行为过程的总和,包含了金融意识、金融知识、金融态度、金融行为等,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实际生活背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金融意识是获得金融能力的先导,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金融能力的高低,金融态度和金融行为影响着金融能力的实践结果。因此,金融能力是从拥有金融意识到付出金融行动的一个实践过程。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看,农民整体的金融能力较低,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具有金融需求,缺乏金融意识。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借助于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用国家专项金融政策融资的意识仍然不强,“依靠攒钱来过日子”的思维根深蒂固,受制于金融资源的约束,使得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进度极其缓慢。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不参加重大伤病保险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殇。
二是金融知识匮乏,融资渠道过窄。农民是一个金融知识极其匮乏的群体,对假币、反洗钱、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理财知识、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等了解不足。农民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民间借贷,一般民间贷款利率要高于銀行贷款利率,给本就经济压力较大的农村家庭又增加了融资成本。绝大多数农民根本没有投资债券、基金和股票的想法,有资金盈余的家庭,采取理财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储蓄获取利息,也有通过民间放贷的方式赚取利息,但还款率不高,还带来了不少社会矛盾。
三是缺乏风险意识,容易上当受骗。非法集资在农村比较活跃,他们往往打着官方的旗号,在农村招摇撞骗,由于农民的辨识能力比较差,又缺乏风险意识,只要利息稍高就可能参与其中,导致农民的血汗钱被收割。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诈骗问题日益凸显,金融欺诈手段的隐蔽性越来越强,农民对金融诈骗又缺乏免疫力,让农民防不胜防,成为金融欺诈者的“猎物”。
四是信用意识不高,存在坏账行为。农民信用意识不高,金融法律意识淡薄,逃避债务、欺骗贷款的现象频繁发生,使得涉农贷款的坏账率不断提高。涉农金融机构不得以采取“吸纳农村资金、谨慎放贷”的策略,致使农村金融资源流向城市,使得农村金融资源更加匮乏。
由此可见,农民较低的金融能力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阻力,提高农民金融能力是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而农村人口众多,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而且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要全面提升农民金融能力是一件极其难办的事。因此需要分层次、分批次来培养农民的金融能力,即金融普及性培养与重点农民培养相结合,让大多数农民具有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以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并选择一部分重点农民群体进行培养,快速提高他们的金融能力,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同时带动其他农民群体提高金融能力。笔者认为,这部分重点农民群体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又称职业农民,是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旨在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2017年《“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出台和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名单的出炉,预计培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职业农民总数超过2 000万人。据统计目前职业农民数量已超过1 500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加大对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培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职业农民是有效的金融需求主体。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是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国家政策更倾向于农村金融的供给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农民进行了一个权威的解读。其基本特征是:职业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社会职业,其经营主体的规模较大,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创新创业的意愿较强,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有效的市场主体。其主要类型是: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其中生产经营型的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1]从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看,其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并且有一定的营利能力,还款能力有保证,涉农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这类需求主体贷款,因此职业农民将会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端的主要群体。
二是职业农民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职业农民与身份农民有其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新兴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身份的烙印。在现有身份农民中就地培养起来的职业农民,实现了身份的升华,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农民利用并整合了多方资源实现了脱贫致富,甩掉了农民身上的“穷根”标签,将农村现有的资源变成了可以持续经营的“买卖”。致富奔小康是身份农民千百年来的渴望,由于受到地域、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身份农民更多的选择是外出务工,如今职业农民的出现就形成了一定的“模仿效应”。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先天的信任基础,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一定的实际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职业农民就成了村里的“红人”,大多数身份农民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都会去请这些“红人”帮忙解决,这对农村金融意识的普及、金融知识的宣传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三是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涉及农村金融发展诸多方面的综合概念,包括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法制建设、诚信建设、政府干预等方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体是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金融需求主体层面两个维度来进行的,而问题往往出现在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侧。除农业先天的弱势性因素制约外,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不强,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职业农民一般文化素质较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其法律观念、诚信观念、防风险观念等较强,接受金融知识和金融信息的速度较快;受其经营规模的影响,对资金的需求量大,会倒逼职业农民去寻求金融资源的帮助,不断丰富自身的金融知识,提升运用金融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其经营的需要。
二、国内外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经验与借鉴
(一)国内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主要做法
1.启动“金惠工程”项目,普及农村金融教育
“金惠工程”是在2008年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国公益性项目,目的是对农村地区进行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此项目面向的群体非常广泛,包括农民群众、县乡村领导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中小学生、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等;培训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涉及家庭理财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流程、金融风险防范以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等,并编写了相关配套的金融知识系列读本。积极发挥志愿者作用,构建了三级志愿者层级模式,为农村金融教育普及提供了人才资源。在2018年,基金会先后在大兴安岭片区和吕梁山片区举办了多期乡镇领导干部金融培训班,旨在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使用金融的能力和推动金融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截至2018 年底,此项目累计覆盖了20 个省(区)292个国家贫困县,受众对象达3 660万人。[2]
2.举办“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树立长效工作品牌
“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是在2007年由中国银监会发起的全国范围的活动,其具体承办部门是中央金融团工委,目的是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識,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3]官方公布的最近数据是2014年全国举办的活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各地宣传活动超过14万场次,咨询群众达9 000多万人,发放的各种金融宣传资料达9 067万件,创建国家级金融宣传服务站达3 073家。采取的宣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通过板报漫画、现场讲解互动、热线电话解答等传统方式宣传外,还通过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电信等多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宣传,可见宣传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4]通过多年的持续宣传,加快了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缓解了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此项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长效的工作品牌。[5]
3.开办“农民金融学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专题培训
“农民金融学校”是在2015年由广东农行在清远首次开办,其实质就是一个针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培训班,采取流动课堂的形式,在省内不同地区不定期开办,由金融专家来授课,“学生”是来自广东省内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农行金融专家在现场讲解并推广信贷产品和服务,让这些“学生”简单快速直接地了解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以便最大程度上利用这些金融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6]全国多地也开办了类似的金融培训班,如四川省的梓潼县、贵州省的荔波县等地涉农金融机构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开办了“农民金融夜校”,为当地农民讲解金融知识,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能力。2017年吉林省白城市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金融专题培训班,这是专门针对职业农民进行的金融培训,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涉农融资租赁业务、农村物权增信融资模式、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等专题内容进行了讲解,为职业农民更好地了解金融政策、利用金融工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国外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启示与借鉴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衰落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但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全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能力的提升,甚至将其升级为国家战略。
1.大力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强化提升国民金融能力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美联储设置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此项任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金融普及教育活动。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联邦储备银行自筹和合作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提供。美国还制定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将美国的金融教育事业升级为国家战略。[7]
英国从1998年开始启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为此特意成立了金融能力指导委员会,此部门还制定了《提高国民金融素质的总体规划》方案,实施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工程项目。英国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在2005年设立了“创新基金”用于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建设。[8]
韩国在“新村运动”中将乡村教育作为核心,特别注重金融知识普及教育。1972年韩国成立了金融教育机构—中央研修院,主要负责对农业能手进行专门的金融培训工作,以便更好地提升农业能手运用金融工具、金融政策的能力。同时,韩国农协又在各村设立了金融扫盲中心,唤醒韩国农民的金融意识,以便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2008年正式实施的《国民教育教学大纲(修订)》,标志着英国将金融教育正式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金融课成了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见英国的金融教育已经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了。同时,在美国也将金融教育列为从启蒙教育到大学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修课,许多联邦银行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参观,还将金融课的学分与助学贷款的获得条件相挂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金融知识在全民范围内的普及,為提升国民金融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普及农村金融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学习氛围
农村金融教育的普及对职业农民提高金融意识、掌握金融知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优化农村整体的金融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我国已启动的“金惠工程”项目和举办“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普及性还不够,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更应该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才能全面地普及农村金融教育。一是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国民金融能力的培养从娃娃开始抓起。这对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不高、接受知识意愿不强的农村来说,是唤醒未来职业农民金融意识、提升金融能力的治本之策,也是提升未来国民金融素养的重要战略。二是构筑农村金融教育的组织协调体系,切实推进和保障农村金融教育工作的开展。即建立“一委一行两会”主导、各类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各类相关组织团体配合、各大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师生志愿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为农村金融教育这项社会公益事业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三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创新金融知识的宣传方式、丰富金融知识的宣传内容,并形成长效的宣传机制。各组织团体在实施金融教育活动时,根据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情况,总结并探索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的宣传方式,拓展创新活动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扩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广度。在宣传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可以从金融常识、信贷基本知识、资本市场运作、金融生态建设、金融惠农政策等方面分层次地展开宣传。
(二)将信用记录纳入职业农民认定体系,建立农村金融诚信档案长效机制
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确保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才能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对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认定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有助于职业农民的培养、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的实施。目前,我国职业农民认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地域的差异较大,各地认定的标准不一,但基本是以生产经营型的职业农民为重点认定对象。通过认定后,可以享受国家相应的扶持政策,因此各地认定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职业农民认定体系不健全,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退出机制,以避免不符合条件的人滥竽充数。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大部分地区职业农民的金融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农民金融意识不强,其独特的“圈层结构”决定了圈内的信用度较高,圈外的信用参与度较差,导致农村地区资金周转率变低,减少了职业农民金融实践的机会,影响了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议职业农民认定部门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将信用记录的好坏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基本条件,以促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助力农村金融改革。同时要建立农村金融诚信档案,对职业农民在获得证书前后实行全程的跟踪和指导,即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及时发现职业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金融问题,为职业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三)建立经常性农村金融专题培训机制,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职业农民,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从我国当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看,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地方特色,但培训的内容基本限制在农业领域,如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对职业农民全员开展的金融专题培训很少。普及性的金融教育虽然能满足职业农民基本金融知识的需求,但还不能有效地提升职业农民的金融能力,这就限制了职业农民综合能力的提高,达不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职业农民的要求。因此,一是要对职业农民进行经常性的农村金融专题培训,以弥补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的缺陷。建议各地方涉农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金融院校等联合打造多支专业化的农村金融培训团队,结合各金融机构的特色金融服务,对职业农民进行经常性的农村金融专题培训。二是要把农业后继者纳入经常性农村金融专题培训计划,扩大有价值的农村金融培训主体范围。农业可能的后继者包括农业类院校毕业生、涉农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农二代”等,他们是优质的潜在的职业农民,学习能力强、接受金融知识速度快,接受金融专题培训后能快速提高金融能力。三是要加大对农村金融专题培训的资金支持,确保专题培训的持续性。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具有自由性和务实性,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将会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影响培训的效果。
(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强化农村金融的法治保障
金融业的特点是具有高风险性,即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这是由特有的金融生态环境决定的,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两种金融生态格局。而我国制定的金融法律法规多半适合城市金融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具体情况并不适宜,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我国目前并没有制定关于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只是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些涉及农村金融方面的部门规章。当前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在农村比较活跃,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较少问题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职业农民的金融财产安全,减少了参与金融实践的机会,挫伤了扩大生产的积极性。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才能保障职业农民的金融合法权益和增加金融实践的机会,促进大量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汇集流动,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是全国人大要加快农村金融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农村金融保障性法律法规。农村金融涉及的范围很广,农村金融立法要考虑涉及三农的全面问题,特别是农民的金融权益保障问题。二是以促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落脚点,来确定农村金融立法的框架和内容。通过立法有效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坚实的金融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守科.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N].金融时报,2017-02-06(009).
[2]中國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2018年报[Z].2019-05-14.
[3]尚福林.把金融知识送到农村去[N].经济日报,2013-11-22(009).
[4]中国金融青年网.郭利根同志在2015年全国“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DB/OL].2015-07-02.
[5]周子勋.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服务[N].中国经济时报,2015-12-14.
[6]央广网.广东“农民金融学校”开班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DB/OL].2015-11-05.
[7]纪瑞朴.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N].金融时报,2014-03-29(005).
[8]许致维.构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长效机制的路径探讨:基于大国金融发展视角下的公民金融素质培育[J].金融经济,2011(12):9—11.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Financi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IU Hai-rui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e real economy. Rural finance in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weak link in financial services, which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 key to solve the rural financial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the financi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sorts out th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of cultivating the financi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ultivating the financi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four aspects of creating atmosphere, identifying management, special training and financial legisl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professional farmers; financial ability(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