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音提琴曲《泪》的作品分析

2020-04-20吕伟东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

【摘要】《泪》,又称《眼泪》,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现移植到中央音乐学院《低音提琴(业余)考级教程》中。笔者作为低音提琴演奏者,通过对俄罗斯民族乐派诞生时代背景、代表人物、音乐创作特点的整理,从而对《泪》的音乐本体解读与分析,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低音提琴演奏者进一步更好地诠释该音乐作品提供方便。

【关键词】低音提琴曲《泪》;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89-02

【本文著录格式】吕伟东.低音提琴曲《泪》的作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2(04):89-90.

一、俄罗斯民族乐派诞生背景及格林卡音乐创作特点

(一)俄罗斯民族乐派诞生背景简介

18、19世纪的俄罗斯家们都在探索属于本民族的音乐,例如歌曲《红衣裳》《夜莺》,但大都是空有形式浮于表面。加速俄罗斯民族文化领域发展与俄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联系,19世纪的俄国人民在沙皇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生活百年之久,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社会制度亟待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两个历史事件:一是“卫国战争”;二是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运动”。卫国战争使得俄国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十二月党人运动”也拉开了俄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序幕,两个历史事件直接催化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诞生,并且点燃了俄罗斯其他文化领域的创作。例如在绘画领域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文学领域涌现出以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这一时期俄罗斯文艺创作主要突出“人民性”,他们立足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状,深刻反映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二)“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音乐创作特点

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从小在俄罗斯农村民间音乐的熏陶下成长,他曾说:“我在童年时代听到的这些歌曲, 也许就是我以后着重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首要原因和创作依据”。例如被俄国作曲家们称为“俄罗斯第一部交响作品”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直接采用民间曲调《从山后, 从高山后》和另一首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结合而成。他根植于民间和人民中,创造出具有“人民性”“民族性”“现实性”的民族音乐,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这些后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作曲家。

二、“强力集团”中的佼佼者—穆索尔斯基

(一)穆索尔斯基简介

穆索尔斯基(M·P·Musorgsky)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一个地主家庭,5岁学习钢琴,13岁时进入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创作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1856年毕业后,他遇上了“集团”另一位成员巴拉基列夫,开始了正式的音乐教育。“按照时间顺序分将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为三个时期”“早期(1839-1862)的代表作有《冰岛魔王》《约翰尼斯之夜》;钢琴作品《童年回忆》《古典幕间曲》等;中期(1862-1870)代表作品有鋼琴作品《幻想曲》;管弦乐作品《荒山之夜》;歌剧作品《婚事》等,他一生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均产生于这一时期;晚期(1870-1881)代表作品有《索罗钦集市》(未完成);管弦乐作品《高加索组曲》;钢琴作品《图画展览会》《泪》;歌曲《被遗忘的人》《跳蚤之歌》等,此次分析的《泪》就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风格

穆索尔斯基和“强力集团”的成员们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们主张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再现生活”。并且继承了格林卡“人民性”“民族性”“现实性”的创作理念,因此,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理念离不开“人民性”。他的音乐作品大多着重反映现实社会,例如歌剧作品《婚事》、歌曲《被遗忘的人》;(2)音乐语言很有独创性。例如:“《鲍里斯·戈杜诺夫》他依据俄语的语言规律来建构宣叙调或咏叙调,音乐旋律独特,其中尤以同音反复的朗诵性音调和不对称的乐句为特征,二者有机融合,实乃一大创举。”(3)打破传统和声布局、侧重过程性。在《泪》中有明显的体现(音乐本体分析将在第三部分详细解析)。穆索尔斯基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超乎想象力的创作思维,他的创作摆脱了当时的僵化形式。

三、低音提琴曲《泪》音乐本体分析

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的先锋人物,因此,人民性、现实性、民族性在他的创作中显得更加突出。笔者以低音提琴曲(钢伴版)《泪》的音乐本体分析为例。

(一)曲式分析

从曲式结构分析,此曲是一个由引子和结尾组成的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引子3小节,A(呈示段)分为a乐句和a'乐句共9小节;从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到A段是带有反复记号的,B(展开段)分为b和c两个乐句共11小节,A(再现段)分为a和a共9小节,最后coda尾声4小节结束全曲。调式是决定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从调式调性分析,乐曲开始时引子是bB大调,之后在第三小节进入第一乐句,调性为g和声小调,g和声小调是bB大调的关系小调,调性的转换使和声色彩发生了变化,由明亮的大调色彩渐渐转入g和声小调,这也为乐曲奠定了暗淡忧伤性格色彩。在A(呈示段)的调式调性持续保持无变化,但在进入B(展开段)乐段时乐曲的调式调性发生改变,由此前的g和声小调转入到同主音大调G大调,调式调性短暂持续,11小节后在进入A(再现段)后调性又转回g小调。

(二)旋律与和声分析

引子由bB大调的I级IV级II级构成四声部以柱式和弦的方式整齐进行,强烈的和声音效表达出庄重和深沉之感。进入第三小节,低声部分解和弦值得注意,这一小节和弦是一个共同和弦,它既是bB大调的副属和弦:V/VI,又是g小调v级,(见图例1)。

和声色彩由明亮渐渐转入柔和暗淡预示着乐曲将进入g和声小调。A(呈示段)和声以i、iv、v级和弦为主,低音以主和弦根音长时值持续,根音长时值表现出乐曲中的主人公沉闷忧愁的情绪在心底挥之不去。在乐曲coda结束时和弦终止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bB大调的V/II;第二种是bB大调的VI大三和弦,最后一种是G大调的G大三和弦。(见图例2)。笔者认为这个和弦偏向于G大调的G大三和弦,与乐曲开始的g和声小调是主和弦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乐曲结束时G大三和弦表达了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作者打破传统和声布局、侧重过程性,以细腻的旋律写作和非传统和声手法抑制乐曲结束,使听者聆听此作品时更加注重倾听乐曲的过程并不在意最后的结果。

进入呈示段,主旋律以下行的方式并且运用半音化的手法在g小调上忧伤地进行,这种写作手法这体现了其音乐语言的独创性,他用语言规律来建构宣叙调或咏叙调,仿佛在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开始讲述他心中的故事,又像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独白。在B(展开段)乐段转入到G大调后,此时旋律出现短暂的上行走向,仿佛是流着泪幻想着对未来生活美好和光明的向往。短暂的想象之后又回到现实进入A(再现段)调性,又转回g小调回到现实的悲伤。

他的创作理念离不开“人民性”,他的音乐作品以个体情感为依托,大多着重反映现实社会人物形象。正如《泪》中的人物也许是一位得到解放的老农奴,但负担不起高昂的土地租赁费,诉说着自己贫苦的一生,也许是穆索尔斯基本人在自述着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泪”让听者在内心展开了无限的遐想。

四、结论

本文通过《泪》这首曲目,简要阐述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起源、民族乐派的代表“强力集团”及其成员穆索尔斯基、《泪》的曲式分析。笔者置身于欣赏者及音樂理论研究者等多个身份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音乐形态层面、历史背景、技术研究、情感表达等视角进行探求,从俄罗斯民族乐派历史背景至民族乐派音乐本体的剖析中,都保留有对生命无限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编著.低音提琴(业余)考级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石琳娜.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民族乐派钢琴作品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3]王锐.穆索尔斯基音乐研究——以和声套曲《死亡歌舞》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4]彭静.“殊途同归”——“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特征之比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王瑞年,吴美华.穆索尔斯基创作理念浅析[J].人民音乐,2007(7).

[7]李甜智.从钢琴曲《一滴眼泪》看穆索尔斯基性格的另一面[J].大舞台,2008(3).

[8] [德]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布斯著王泰智沈惠珠译《穆索尔斯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6.

[9]林涓.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精神特征[J],黄河之声,2013(18).

作者简介:吕伟东(199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
浅析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
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