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2+3强师育青工程”助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2020-04-20梁建华谭影华李俏郭小瑜梧革罗奕奕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修课程课堂

梁建华 谭影华 李俏 郭小瑜 梧革 罗奕奕

2010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要求各地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在配置资源和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需要,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在此政策指导下,我校在2011年立项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内涵发展的思路构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新举措的探究与实践”,2013年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足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为例”,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实践探索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办校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問题的提出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的合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点指导意见: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三是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按照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五是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以上指导意见,印证了我们多年实践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一贯认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们在认真总结我校六十多年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研修精进”教师和“康(康体)德(明德)智(启智)能(聚能)”学生的双目标。

近年来,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趋势。我校在一校多址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又担当起南宁市青秀区推行学区制改革后民主民乐学区学区长学校的重任,同时面临着集团内学校新进教师大量涌入、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整体提升的双重问题。那么,如何快速、有序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实现对学生的“五育”并举?如何让师生双主体都能自主、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这些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再次进入我们的研究视域。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三大关键问题:第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成熟度与各阶段培养策略的适配性;第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德智共进;第三,师生在成长中与课程立体互促、融合互育的模式建构。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2年8月,为“探索→实践→建模”阶段。以三大关键问题为研究重点,先后立项一个南宁市级、一个自治区级科研课题,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注重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建模。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为“应用→检验→实践”阶段。基于传统,构建学校精神工程、现代管理工程、研修育师工程、质量措施创新工程“四大工程”,在我校民主路校区展开实践应用,全面实施“2+3”强师育青工程,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情况。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9年11月,为“成模→应用→推广”阶段。对实践成果再次进行总结、提炼、完善,陆续在我校民主路校区、观澜溪谷校区、佛子岭路校区、五象校区、青环路校区试行推广,并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中心学校、马山县林圩镇九平小学进行推广应用。

三、“2+3”强师育青工程的实践操作策略

在探索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校秉持“实践育人,立德树人”的原则,确立了“强师育青,融合育人”理念,以“育师育生+育德育智”为工作思路,努力构建“2+3强师育青工程”(如图1)。其中的“2”,指的是研修育师工程和树人育青工程两大工程;“3”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三融合”,即师生双方在“民主·多彩”的课堂文化中、在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中、在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中的有机融合。

(一)研修育师工程

一所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成熟度各不相同,不匹配的教师培养策略必定不能科学助力每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的研修育师工程,以培养师德高尚、研修精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基于教师专业成熟度的不同,将“四段式”精准分层培养和“课堂·课程”实践育师相结合,助力每一名教师在专业上的科学、规范成长。

1.“四段式”精准分层培养

我校在研究过程中将成熟度不同的教师分为“新进、合格、成熟型、卓越型”四个层次,明确了我校“四有教师”培养目标(如图2),对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并以不同项目为支撑,将“师德+业务”双线提升贯穿在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如图3),分阶段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针对新进教师展开三年基本功项目培训和两年“三阶二思”师带徒研修,让新进教师尽快熟悉本校的师德文化,快速提升业务水平。

所谓新进教师,指的是新来我校的教师,既包括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包括有一定教学经验、从外校调入我校的教师。三年基本功项目培训,主要从教师基本功培训、课堂技能基本功研训两个方面展开,以前者为主,分学科实施,由各学科组负责。不同学科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不尽相同,课堂技能研训的具体项目也不同。各学科教师基本功项目相对稳定,但课堂技能基本功项目并不特定,通常来自新进教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校每周二是固定的中层以上行政领导听课日,大家分学科进入新进教师的课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新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薄弱环节或有待提升的基本技能,然后反馈汇总,快速制定研训目标、研训内容和形式。鉴于片段教学用时少、问题聚焦、针对性强,新进教师和成熟型教师的课堂一经比对,教学效益立见高下,可以给新进教师带来最直接的触动和最直观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通常会选择分项目片段教学展示或小专题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课堂技能基本功研训。

“三阶二思”师带徒研修是我校坚持了13年的教师培训传统项目,用时短,教师素质提升明显。我们从成熟型教师中精心挑选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作为“师傅老师”,要求他们与新进教师即“徒弟老师”结为师徒对子,双方在两年时间内经历“拜师结盟→研学互促→践行优进→竞赛提升→合格出师”的“三阶二思”(如图4)历程,最终达到“精深教研,师徒共长”的研修目标。“师傅老师”以德育徒、以技服人,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徒弟老师”经由师傅的传帮带,用最短时间适应工作环境,感受师傅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教学风格,掌握常规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教学技能,快速成长,打下德能双馨的素养基础。我们将师带徒研修的内容融入学校集体教研和新进教師课堂技能基本功研训项目,另于每学期末举行“民主·多彩”课堂师带徒汇报课竞赛,搭建多个展示和竞赛平台,促进“精深教研,师徒共长”,凝聚教研团队,培育教研文化。

经过三年基本功项目培训和两年“三阶二思”师带徒研修,大部分新进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逐渐成长为合格教师。此时的他们对教育教学更有信心,也更有上进心,学校及时为他们制定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便正当其时。

(2)针对合格教师实施“人才目标框架助推”项目,助推合格教师向成熟型教师快速转型。

“人才目标框架助推”,顾名思义,就是将合格教师往人才方向进行培养;“目标框架”,指的是以职称、市级教学骨干等各项人才评选为目标,以评选条件搭建合格教师的发展框架。比如许多人才评选都要求至少满足有政府或部门荣誉、有课堂竞赛类奖项、有论文发表、有研究课题“四有”条件,于是我们将这“四有”作为合格教师稳步成长为成熟型教师的目标。有了具体的目标,再辅以科学的培养指导,就能让合格教师在这一发展框架中得到最有效的助推。于是我们构建、完善了相应的助推机制(如图5)。

科学助推、全程指导,可以让合格教师充分感受到整个助推机制中的团队力量,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切实激发教育情怀,促进自身对德能双馨的理解和内化。

(3)针对成熟型教师实施“优精尖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其向卓越型教师过渡。

“优精尖人才培养计划”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青蓝、深蓝工程等更高层次的人才评选条件为激励(如图6),鼓励成熟型教师参与或主持城区级、市级科研课题,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形成稳健的教学风格,撰写、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深度参与学校或个人特色课程的研发。

成熟型教师在教材解读、教学智慧和课堂掌控力方面已有较为娴熟的技能和经验,能独立备课,有能力承担国培、区培项目中的示范课,还可以从中得到更为精深的业务提升。此外,成熟型教师一般都要承担“师傅老师”角色,通过师带徒研修厚实自身的德能底蕴。

(4)针对卓越型教师强化“四有教师”培养项目,最终可将成熟型教师助推为真正的卓越型教师。

成熟型教师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师德高尚,已经达到“四有”教师的基本要求,具备了独立承担市级、自治区级科研课题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强,撰写的论文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整理提炼后即可形成讲座,进行应用推广。为此,我们的“四有教师”培养项目,重点是为成熟型教师提供更多的成果推广平台,使其教育情怀、教育思想、研究能力、教学风格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助推其成长为市级教坛明星、自治区优秀教师、国培讲师等更高层次的卓越型教师。

通过研修育师工程“四段式”精准分层培养,我校“研修精进,德能双馨”的卓越型教师越来越多:梁建华获评自治区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叶仲秋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罗海燕获评自治区优秀教师,郭小瑜受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委派赴香港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工作,梧革、谭影华、李俏、罗奕奕、周晶瑾、黄婧薇、罗梅莉等获评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新世纪学术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2.“课堂·课程”实践育师

(1)“民主·多彩”课堂育师。“民主·多彩”的课堂文化最初源于师带徒研修项目对一代又一代新进教师的引领:“徒弟老师”以课堂竞赛和每学期一次汇报课的形式展示拜师学艺后的优质课堂,特色鲜明,风格各异。之后学校有意识地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凸显自我教研或科研的兴趣和方向。于是,各个学科一代又一代新进教师、合格教师、成熟型教师、卓越型教师共同造就了我校富于灵动、智慧、人文特色的“民主·多彩”课堂文化。比如叶仲秋老师的“探索阅读”语文课堂、罗梅莉老师的“数学概念与信息技术”课堂、曾玉春老师的“自主乐学”英语课堂、黄艳华老师的“心情画记”美术课堂、梁丽萍老师的“器乐娱教”音乐课堂、雷静慧老师的“花样跳绳”体育课堂等。

(2)校内、校外课程实践育师。课程实践育师主要指的是我校特别开设的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和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两类实践课程。

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是我校独自开发的一种课程类型:“5-0.5”,原本是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时间,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即每周5个工作日减去0.5个工作日;后来因课程学习的需要,改成每个月第3周的周五一整天,但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名称。该课程自2011年实施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针对小学六年各年级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内容主题(如表1)。该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所需精心设计,包括确定研学场地和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计划和行程方案、设计实践任务单、指导学生完成研学实践任务等。该课程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对课程的价值有认同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有合作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多元评价能力。我校通过全员培训,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

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旨在鼓励教师以课程开发团队为依托,基于生活化主题,设计、实施有创意的校内主题实践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掌握多种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真正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等途径,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与课程实践中勤思考、巧探索、勇实践、创特色,经历“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过程,在知识结构不断重组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进而达成我们所期待的课堂育师、课程育师、实践育师的目标。

(二)树人育青工程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特长成长而实施的树人育青工程,主要有“趣味+传统”月运会全员体质提升、“课堂·课程”实践育生、“金色社团”特长人才培养三种途径(如图7),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康德智能”的形成。

1.“课堂·课程”实践育生

“课堂·课程”实践育生,旨在达成寓教于乐、德智双行的教育,最终实现“课堂育生、课程育生、实践育生”的目标。“民主·多彩”课堂提倡平等、尊重、欣赏、自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张扬个性,尊重他人,吸纳思辨;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引领学生进入多彩的社会,丰富人生体验;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中寻找实践的乐趣……

2.“趣味+传统”月运会

“趣味+传统”月运会,旨在达成学生全员体质提升的目标。自2013年开始,我校连续6年将每个月第四周的周五下午定为学校的趣味运动会时间,简称“月运会”。这每月一次的运动会,以类似“赶小猪”“十万火急”这样丰富而充满趣味的体育项目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体质、体能锻炼。期间如遇中华传统节日,则将传统民俗活动融入趣味竞技项目中,比如端午节里的“旱地赛龙舟”“躲五毒”、农历三月三的“板鞋赛”等。

3.“金色社团”活动

“金色社团”活动,专注于特长人才的培养,有机器人、啦啦操、合唱、舞蹈、桂剧、琵琶、葫芦丝、3D打印、主持表演、篮球、足球、羽毛球、跳绳、书法、绘画、乒乓球、車辆模型、创客教育……如今我校已经开设了18个学生社团,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化兴趣为特长,充分激发潜能。

(三)“双主体三融合”育人模式

融合点一:“民主·多彩”的课堂文化。“研修育师工程”培养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学生在各具特色的“民主·多彩”的课堂上,在平等、民主、自然、愉悦的多彩课堂文化中,分享个性发现,感受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融合点二: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和学生在该创新实践课程中获得对自然、文化、科学、安全、生态、未来的思考和体验。课程以任务驱动,培养了开放的、有创造力的、视野宽广的、知识丰富的、有社会公德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激活了教师课程研发的潜能,催生了学生自主学习、求知探索的热情,实现了师生“双主体”的融合发展。

融合点三: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该课程基于师生共同的兴趣,以教师特长引领并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师生共同提升。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设计创新课程,学生根据个性、喜好及能力需求,先在网上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再进行走班选课的学习。该课程把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全面、持续、个性化发展相融合,遵循“校园内学习(课堂)→校外实践(5-0.5)→回归校园实践”的实践型学习路径,实现了师生双主体在学科融合课程中的特色发展。

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和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双剑合璧”,和“民主·多彩”的课堂文化一道,共同建构起我校“双主体三融合”的育人模式,实现了学生、教师、课程三赢,有效达成了提升我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愿景。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师生受益,整体提升

“2+3强师育青工程”自2012年9月在我校推广应用以来,受益教师近200人,受益学生近6 000人(含已毕业学生),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升。自2014年至今,教师荣获各级政府和部门荣誉251人次,其中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5人次,获评南宁市学科带头人13人、南宁市教学骨干27人,参加各类课堂竞赛获奖119项、指导奖105项,论文获奖133篇。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尊重和张扬,康德智能,全面发展,倍受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南宁市仙葫学校等中学的欢迎;特长学生连续7年参加在美国、英国、西班牙举行的WER教育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均获一等奖,赴美国参加啦啦操世锦赛获金奖,赴台湾参加“宝岛杯”世界华人艺术盛典、参加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学生所获国际级奖项达224人次、国家级奖项1 099人次、自治区级奖项518人次、市级奖项2 828人次。学校获集体荣誉44项,其中自治区级9项,并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南宁师范大学实习教育基地。

2.广泛辐射,国际交流

“2+3强师育青工程”除了在区内、国内辐射,还辐射到了国外。如今本集团五个校区都在推广应用“2+3强师育青工程”,我们的实践成果在长春、南昌等区外、区内的国培、区培项目中进行了宣讲。2012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教育学院、全国继续教育网、奥鹏教育等均以我校为国培、区培的教育实践基地,邀请我校成熟型教师、卓越型教师到区内各地开展学术讲座逾420场,吸引了更多到我校来访学习的团体。2016—2019年,我校先后接待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泰国等国家的国际访问交流团。

3.领导好评,媒体赞誉

2018年,自治区主席陈武、南宁市长周红波到我校考察,对我校办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肯定。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高质量的办学成果进行了逾380次的报道。

(二)反思

“2+3”强师育青工程是覆盖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大型科研课题,涵盖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解决。比如:校外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以年级为单位推进,因我校一个年级的学生加安全员家长就有近500人,这对接待场地、交通安全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只能在市内实践,如要开发更具前瞻性的课程,还需要我们做更为细致的规划和场地开拓;校内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对校内场地有一定要求,需要我们开拓更多适合在校内实施融合课程的功能场地;“民主·多彩”的课堂文化虽然特色明显,但缺乏学科相关问题研究的系统整合,成果共享有待加强。下一步,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结构化,形成统领全科目的共享式质量创新举措,变“点状研究”为“立体研究”、变“繁花点点”为“春色满园”,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题图为作者梁建华)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研修课程课堂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