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人”潜入堂 润“情”细无声

2020-04-20黄卫华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论述历史课中通过历史人物示范培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策略,包括:定位教學立意,找准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厘清教学过程;目中有人在,心中情自生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47-03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一份公民的责任,还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科目,其人文文化内涵深厚。爱国教育是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涵盖的内容,主要通过历史人物精神、历史爱国事件等体现、渗透,在培养学生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并用好“人”,达到“以人育人”的教育效果,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值得广大历史教师认真探索。以下,笔者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历史人物培养学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学实践。

一、定位教学立意,找准教学主线

《鸦片战争》一课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为掠夺原料和市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自身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本课在设计上试图抓住“历史人物之魂”,以林则徐为主线,以爱国为灵魂,通过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活动轨迹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拉近历史人物、历史真相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爱国情怀。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位为: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主线,选取其一生中若干个重要时间节点,以生动的历史细节和生平活动来讲述历史、认识历史、反思历史,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爱国主义的营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

二、整合教材内容,厘清教学过程

历史学科兼具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利用伟大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突显了历史学科的重要优势。因此,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立意,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开发,作了如下设计。

导入:一杆特殊的烟枪

出示虎门烟枪雕塑《较量》图片,并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这杆烟枪雕塑为什么位于虎门?这与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哪一历史人物相关?这杆烟枪折而不断,是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或启发呢?由此引出“林则徐”这个人物,并接入“围绕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生去了解中国近代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的话题。

环节一:平步青云——为官从政

1.出示林则徐出生至1837年间若干则相关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2.提问: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林则徐能成功步入仕途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本环节利用若干则与林则徐生平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及个人性格等方面对林则徐的成功进行分析,并为下一环节讲述林则徐能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临危受命——查禁鸦片

1.教师叙述:1838年,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禁烟”中的“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临危受命”中的“危”指的又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危机?

(3)林则徐“原知此役乃滔汤火”,仍毅然赴广州领导禁烟,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4)他到达广州后,是如何查禁鸦片的?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结合学生思考、交流后的回答,师生解决问题:

(1)通过课文P3《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等图表,获悉“禁烟”中的“烟”具体指“鸦片”,并从中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2)出示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图片、白银流失等数据,说明吸食鸦片的危害并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利用课文P4“材料研读”和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有关林则徐查禁鸦片的文字描述,体现林则徐禁烟的坚定决心。

解析:本环节以“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这一关键知识点带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展示形式多样的辅助材料,学生真切体会林则徐迎难而上和誓要禁烟的坚定决心;通过简明易懂的图表及材料,学生更易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环节三:英雄壮举——虎门销烟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在虎门主持销烟。主要通过以下教学手段展示:

(1)播放电影《虎门销烟》中“销烟”的片段,请学生结合课文P4“相关史事”内容,尝试描述销烟的具体经过。教师借助课件图片、演示图补充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4“相关史事”:一位美国传教士参观销烟过程后写下的评价。设问: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什么要请外国人来观看?目的是什么?

(3)结合鸦片输入及危害,师生一起归纳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2.鸦片战争(一)

(1)教师讲述: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却换来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可以说这场“禁烟运动”成为了点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设问: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否可以避免这场战争?

(2)学生短暂思考后回答,师生再次明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利用课文P5《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讲述鸦片战争两个阶段的路线及进攻特点,讲述中国军民在作战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故事。

解析:本环节利用视频、演示图、文字材料等加深学生对销烟过程及销烟影响的理解,感受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思考问题“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否可以避免这场战争”,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另外,引导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环节四:造化弄人——遣戍伊犁

1.鸦片战争(二)

(1)教师讲述:1841年,林则徐被惊慌失措的道光帝以“办理不善”为名革职查办,发配新疆。被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告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

a.当时道光帝为何“惊慌失措”?

b.道光帝以“办理不善”为名查办林则徐,说明了什么?

c.林则徐被发配边疆,仍写下豪言壮语,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教师讲述: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引导学生思考:

a.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b.中国的失败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2.《南京条约》

(1)出示表格归纳的《南京条约》内容。设问:《南京条约》的内容中,你觉得对中国危害最深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学生根据内容分析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教师引用晚清诗人赵函《哀金陵》中的诗句“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描述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情景。

(3)再次利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简单掌握《虎门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的签约双方、内容及危害。

3.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与“不变”。

a.变:中国领土主权变得不完整、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由封闭变开放、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觉醒……

b.不变:清朝统治者的“万年和约”、清朝经济的落后、国人麻木与愚昧的思想……

(2)在讲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与不变中解释“自然经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解析: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思考:在虎门销烟中立下了大功的英雄林则徐为何最终被查办并被发配边疆?巨大的落差有利于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林则徐身处困境仍斗志不灭的毅力,更容易让学生达到同情之理解。对本课重点《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一改以往的记忆和硬灌方式,而是结合历史材料与启发性提问方式,让学生读懂读透条约内容,并学会从中分析该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进而发展自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环节五:伟人辞世——精神永存

1.教师讲述:1845年,在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之时,在新疆屡创佳绩的林则徐被朝廷重新启用,先后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为国家为人民埋头硬干。1850年,林则徐病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2.后世对林则徐的评价

(1)陈明义: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张馨保(美华裔):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3)费正清(美):他为人处世很讲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4)日本:小学课本里有讲述林则徐的内容;(5)美国纽约:百老汇路有“林则徐广场”;(6)国际天文学会:1992年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3.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林则徐的一生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从这位风雨一生的历史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感悟或启发?

解析:本环节引用后世对林则徐的高度评价,让学生体会林則徐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还是世界性的历史伟人,这种“林则徐精神”应永久地传承下去,由此达到让学生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其优秀品质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课后拓展: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阅读一本你比较喜欢的名人或伟人的传记,了解他的主要事迹,谈谈你喜欢他的理由。

三、目中有人在,心中情自生

历史人物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始终,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证明,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选取杰出的人物为例,往往可以起到“其善可以示后”的榜样作用,如选取道德品质有缺陷的人物为例,则可以起到“其恶可以诫世”的警醒作用。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见其事不见其人、只有冰冷历史而无情感人物的做法,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主线,以道光帝、关天培、陈化成、英军、外国传教士等为辅线,把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带出真实历史,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从中感受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整个民族的命运自甘赴汤蹈火的精神境界,也能从道光帝的愚昧懦弱、惊慌失措和英军的侵略气焰中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以此从不同的角度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识别判断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同情之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个人情感,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目前尚未成为大多数一线教师积极尝试改进的方向。因此,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多利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找准教学切入点,在历史课的长期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B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卫华(14973—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玉林市玉州区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