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Rh-HDFN血清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结果的分析研究
2020-04-20陈盈盈尹明伟马继华陈学军
陈盈盈,周 超,徐 军,尹明伟,马继华,陈学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输血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00)
新生儿溶血病(HDFN) 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指母体内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的同种免疫抗体,从而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起新生儿溶血,表现为黄疸、贫血、水肿等症状,甚至造成核黄疸及死亡[1-2],其中最常见的是母婴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FN),其次为Rh新生儿溶血病(Rh-HDFN)。ABO-HDFN发生的原因是母婴ABO血型不合,而非ABO-HDFN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包括孕妇因不相容性输血史或怀孕史而产生不规则抗体。研究普遍表明Rh-HDFN所引起的溶血反应程度相对于ABO系统、MNS系统、Kell系统等均较严重[3-4],因此人们对Rh-HDFN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Rh血型系统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高度免疫源性,主要包括D、E、C、c、e 这5类抗原,这也是与临床患儿发生Rh-HDFN关系最为密切的抗原[5]。若对这些抗原相应抗体导致溶血病发生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对患儿进行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降低患儿的病死率。为此,首先通过血清学对本院疑似Rh-HDFN的患儿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随后对各抗体类型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检验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为Rh-HDFN提供诊断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8年在输血科检测并确诊为新生儿Rh-HDFN的患儿41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时无明显其他重大疾病并发症。其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17例,日龄1~16 d、平均(3.78±3.80)d。新生儿Rh-HDFN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的标准[5]。
1.2方法 实验室检查:对疑有患新生儿溶血的患儿,本科室对收到母亲与患儿血标本进行溶血全套检测,包括母子血型、Coombs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及同时送检血常规和胆红素检测。检测到不规则抗体后,将血标本送至浙江省血液中心血站检测具体特异性抗体类型,将其分为抗-D组、非抗-D单个抗体组(抗-E/c组)、联合抗体组(抗-Ec组)。实验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及《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进行操作。
2 结 果
2.1Rh-HDFN患儿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分析 研究显示37例患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程度达2+或以上,构成比为90.24%(37/41),放散试验全阳性。此外患儿母血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100%,程度均2+或以上(因患儿不规则抗体全部来源于母亲,故将母血清用于不规则抗体初筛),见表1。
2.2不同抗体类型组性别日龄、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值情况比较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儿,对其特异性抗体进一步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抗体类型为抗-D组19例,占43.90%(19/41);抗-E/c组14例,占34.15%(14/41);抗-Ec组9例,占21.95%(9/41)。对各抗体组患儿基本情况比较分析,显示3组患儿日龄和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胆红素峰值进行比较,发现抗-E/c组和抗-Ec组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抗-D组,抗-Ec组和抗-E/c组则无明显差异,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血红蛋白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见表2。
2.3不同治疗方法各指标水平比较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中Rh-HDFN患儿产后治疗方法的标准[5],将其分为非输血换血组、输血组、换血组;患儿经治疗后无其他不良反应。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患儿基本情况和胆红素血红蛋白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显示非输血换血组、输血组和换血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组日龄较其他两组较小;换血组胆红素峰值较非输血换血组和输血组较高;输血组和换血组血红蛋白水平较非输血换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37、0.010)。见表3。
表1 Rh-HDN 溶血三项检查及母血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
表2 不同抗体类型组性别日龄、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值情况比较
表3 不同治疗方法各组性别、日龄、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值情况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首先对41例Rh-HDFN患儿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90.24%的患儿直抗试验呈阳性或强阳性,母亲不规则抗体筛查均表现为阳性,多项研究表明Rh溶血的患儿直抗阳性通常在2+或以上[6-7],但直抗阴性或弱阳性的Rh溶血病例偶有报道[8],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以上结论。
在尚未应用Rh免疫球蛋白(Rh IG)注射已致敏的Rh阴性血型孕妇预防新生儿溶血病之前,抗-D是新生儿溶血病致死的一大重要因素。随着Rh IG的应用,由抗-D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已大大减少,Rh系统其他抗原的同种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7]。本研究病例中导致Rh-HDFN的不规则抗体,最多的仍是抗-D,其次是抗-E/c,抗-Ec,这一结果同国内外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9-10]。目前而言,抗-D与非抗-D导致HDFN的临床检验结果比较的报道较少,在PHUNG等[11]的Rh-HDFN病例报道中显示抗-D患儿与抗-E/c患儿血红蛋白和胆红素峰值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抗-D患儿胆红素峰值总体水平较抗-E/c和抗-Ec低,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贫血程度和临床进程相对不严重,这似乎与传统认为抗-D比非抗-D导致的HDFN临床特征严重的观点不一致,这可能与抗-D的HDFN临床发病进程和表现显现较快的特点并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有关,此外,部分患儿由外院转至本院前已做相应治疗措施,这也可能是患儿年龄在各抗体类型组中统计并无差异的原因之一。该结果表明非抗-D发生同种免疫溶血病其临床特征较为严重,尤其是联合抗体同时存在时更严重,多项报道也支持了这一结果[12-14],临床工作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蓝光照射、丙种球蛋白注射、输血、换血等。对不同治疗方法患儿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患儿临床进展越快,如贫血程度、溶血程度越严重,光疗等其他方法失败者应及时进行换血治疗,以防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的发生;对贫血严重者需进行输血治疗以纠正贫血;临床表现相对较轻者进行常规降胆红素水平的治疗。
Rh系统各抗原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分布频率分别为D:99.66%,E:47.8%,c:56.31%,C:87.45%,e:52.12%[15],且在孕妇产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报道中最多的是抗-E,其次是抗-D或抗-Ec等其他抗原抗体[16-18],我国对于Rh-HDFN的预防目前仅限于对RhD抗原[19],然而本研究非抗-D同种免疫溶血病严重程度提示,对它的预防同样不容忽视。有如下启示:(1)对有怀孕史或输血史的孕妇及丈夫Rh血型进行检测和孕妇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2)产前对胎儿Rh血型进行检测,但在我国对这一技术方法的建立有待日后长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