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酉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0-04-20陈真
陈 真
(中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酉阳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酉阳 409800)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某一地区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进行民俗文化消费为主要目的,在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增收、受益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重庆渝东南地区,该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是重庆市非常有名的民族文化大县。新发展理念下,促进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酉阳县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概况
1.1 酉阳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酉阳县总面积为5 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区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及占比最多的区县。2018年户籍人口85.44万人,有少数民族17个、78.72万人,占总人口的92.13%,其中土家族68.97万人,占总人口的80.72%[2]。酉阳县有2 200多年的建县史,是800年的州府所在地,实行土司制有600余年,曾是武陵山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酉阳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独特的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被誉为“土家文化的摇篮”,是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拥有《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酉阳古歌》《酉阳民歌》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赵世炎同志故居和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龙潭古镇),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龚滩古镇和酉水河镇);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酉水河河湾山寨、苍岭镇大河口村和楠木乡红庄村)、重庆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2个,列入2018年及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的传统村落5个(其中列入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有3个,分别是麻旺镇的光明村铧匠沟和青龙村青龙寨、天馆乡的魏市村宜居沟)。其他民俗资源如表1所示。
表1酉阳县部分土家族苗族民俗资源
1.2 酉阳县民俗文化旅游助推酉阳旅游业大发展
近年来,酉阳县深挖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着力将生态民俗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把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着力在基础设施、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比如,酉阳县打造的歌舞剧《梦幻桃源》就是一部大型的民族舞蹈音画诗,其内容主要演绎的是酉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秀美的自然风光,重点展演了梦幻桃源、摆手舞、木叶情歌、茅古斯舞、打绕棺、西兰卡普、酉水号子、面具阳戏等优秀的土苗民族文化形态。此外,还依托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旅游文化品牌,举办了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文化节、武陵山区土家摆手舞大赛、“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等一系列节会赛事活动。这样,就将酉阳县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展示在游客眼前,大大提高了酉阳县民俗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也推动了酉阳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图1可知,在2016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 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46亿元,跨入全市旅游大县行列,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愈来愈强,旅游产业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数据来源:2010—2018年酉阳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酉阳县2010-2018年度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综合收入情况
2 酉阳县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民俗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首先,酉阳县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没能完全地转化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而且民俗文化旅游活动项目特别是可体验的项目偏少。其次,酉阳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深度还不够,在深挖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性和民俗旅游活动的娱乐性等纵向开发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游客难以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全面的体验,这不但降低了酉阳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还降低了游客的重游率。
2.2 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有待加强
传统的民俗文化因其真实性、神秘性和古朴性而形成旅游吸引力。酉阳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力就在于酉阳原始的、多样化的、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强大吸引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酉阳土家族与苗族文化逐渐被同化,地域文化逐渐消失,使得吸引力逐渐变弱。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原来的龚滩古镇已经淹没,现在的古镇是仿照修建的;龙潭古镇也因保护措施欠佳,石板街的商铺已经衰落,古镇中现代建筑较多,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模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来充满民俗文化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意义。
2.3 民俗文化面临传承断裂的危险
传承性是民俗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现代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模仿与学习被中断、扭曲,从而使民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长期以来,酉阳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以民间自发传承保留为主要传承方式,每个土苗人都是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的接收者和传承者。但随着老一代的相继去世,民间艺术工作者年龄渐长,酉阳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习俗已被逐渐汉化,土家语言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严重影响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酉阳县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民俗生态旅游文化内涵
酉阳要在完善和提升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种类的质量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开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元素的民俗旅游新产品,注重推出多类旅游产品,提高民俗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可在桃花源景区、龚滩景区、龙滩古镇等游客较为聚集的地方为旅游者提供内容积极、特点鲜明、参与互动性强,且能将土色土香、原汁原味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展现出来的大型活动项目。把打造土家族苗族民俗特色作为突破口,在加大人文资源挖掘开发的同时,不断增强酉阳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满足游客对土苗文化、异族服饰、特色饮食及民族艺术等需求。同时,将有关景点的历史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让游客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景点的文化意蕴,激发游客的“游兴”,延长外地游客在当地的游玩停留时间,提升酉阳民俗旅游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3.2 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品名目主要包括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活动用品等[4]。在酉阳具体可归纳细化为三大类别:一是工艺品,比如编织类的竹背篓、雕刻类的土家柚子龟等;二是食用品,比如龚滩松菌、花田贡米等土特产以及其他旅游商品;三是艺术品,比如酉阳名家的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等。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之中,充分挖掘自然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独具酉阳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比如,可深度挖掘民族特色餐饮,打造“桃源食记”美食品牌,建设“土家美食研究院”。旅游产品既要突出艺术性、实用性,更要突出纪念性,坚持简约原则做精做细产品包装,前提是要便于携带。同时,积极培养专业的民俗商品开发技术人员,在各旅游景区、旅游点设置多样化的特色商品展示及制作流程平台,让游客可以DIY(亲自制作)民俗产品,切实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与获得感。
3.3 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
民俗文化是一种较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特征在于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因此,必须保持民俗文化的本质特色,并使其地域特征更加鲜明,这样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区域内居民的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使民众自觉成为民俗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加强科学规划,严格执法,防止过多的现代元素融入民俗性建筑等资源之中,特别是民族村寨、特色村寨要尽量避免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当地土苗等民俗文化的同化,以保持原有的乡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氛围。做好龙潭、龚滩等古镇院落危旧房修缮工作,加强老街核心区保护,修缮古桥古井古码头,修复万寿宫等古建筑,重现独特景观。加大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培养力度,让这部分人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与保护者。
3.4 加速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酉阳现有的基础设施等条件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现有的接待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瓶颈。对此,可以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大对县域交通通讯设施特别是乡村的交通路网、信息通讯、水电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升级。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满足旅游发展进程中各主体市场需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比如,在建设民俗旅馆、酒店、客栈以及民族特色商品店和“一房五改”等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土家族苗族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因子(如吊脚建筑、多“井”方块窗格等),尽量使用本地原材料,其风格也要与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等相协调,尽量体现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3.5 强化民俗旅游的宣传与推广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等条件的影响,酉阳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对当地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才刚刚起步。对此,需要利用好大网、大台、大报、大V的影响力,在央视、重庆卫视等市内外媒体平台及客源地机场、车站、高速路服务区等公共场所投放民俗旅游宣传广告,加强与旅游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充分发挥新媒体、自媒体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推广体系。加强对客源地市场调研,对接周边主要客源市场和长线客源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代理商和服务商,构建酉阳旅游线路产品销售渠道,推出酉阳精品线路产品,构建成体系的稳定的客源市场。创意策划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营销活动,比如乡风民俗、农事节会等,“以节促旅、以节富民”,从而推动酉阳民俗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