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语境下的开放大学建设

2020-04-20崔新有

终身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涵式大学时代

□ 崔新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提出新问题,新问题催生新认识,新认识引发新实践。一般而言,“时代”只是一个时间的范畴,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新时代”这三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所说的“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充分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开放大学响应时代要求的关键。

一、历史方位: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发展所处的新时代?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深受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制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中蕴含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首先,新时代是以“强起来”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新阶段。“强”,是一种比较实力,是比较其他国家以后所得出的相对地位,是建立在全方位多领域的成果基础之上的综合实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高等教育作为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就是要进一步强调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逐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从饥寒交迫、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只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伴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人民对社会各方面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必须要更加全面、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目前,“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2],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第三,新时代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3],是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坚力量。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是全球治理之“善治”,均需要每个人对全球治理规则的理解、支持、遵守和履行才能实现。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有相应的能广泛参与、能协商合作甚至能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做强创优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语境要能扩展到全球,必须逐渐融入全球教育治理的框架,并以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高教强国的“中国方案”。

综上,新时代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全方位变革的时代,是以普及、质量、公平和结构等全面提升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阶段,是以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是高等教育发挥更大历史作用、承担更深刻历史使命的时代。

二、使命担当:如何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又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与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因此,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等教育系统应有自觉的使命担当。

1.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学习者个体对个性发展与完善的追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化为行动自觉,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坚定跟党走,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知行合一,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2.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新时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关节点。当前我国正处在时代变迁的交汇点,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机遇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依然是国际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还在继续,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等都为中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生,尤其表现在国际环境方面,需要审慎面对。从内部环境看,信息传递、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入变革要求国内发展不仅要保持持续增长,更要对其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要加强新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着眼于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不断完善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面向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灵活度。

3.始终助力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核心资源,土地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资本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但人才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只是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表现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需求。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经呈现出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点,服务性经济比重不断攀升,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见图1)。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驱动并诱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在不断创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图1 2009—2018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

4.始终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可以超越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人的思想风貌、民族的精神、国家的文明、时代变革的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文化塑造出来的力量。党的十九大发出号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的高等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包括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传承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因此,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自觉担当。

三、关键挑战:如何支撑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基本判断的同时,针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内涵式发展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在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等重点建设项目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正在深入推进。但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 94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77所)[6],其中,入选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7],项目的覆盖面仅为1.4%和3.2%。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整体推进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可能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重点和核心方阵,但总体而言是高等教育系统内涵、质量、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以下几个方面是其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挑战。

1.教师队伍专业化

高等教育得以诞生、存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创造、传播和发展了高深知识。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追求,更需要强调对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高深知识的追求,要求这二者实现内在统一,而实现统一的关键在于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8]。高校教师是高深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用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实用主义来补充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是最有效的途径”[9],要将个人对于高深知识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结合在一起,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高等学校则要从思想上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治理现代化

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内涵和新特点,面对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教育对人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教育通过对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来影响经济,同时带来人们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甚至价值观念的转变,进而对社会治理产生影响。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教育充分发挥作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管理水平、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会重新构建,因此,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以现代化的治理激发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3.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现在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未来的教育,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着教育的智能场景应用,支撑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着教学方法改革,提升着教学治理能力。信息技术将学习者个人、高深知识和教师等互联互通、灵活组合,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高效的多样化实施方案,使高等教育面对新定位、新要求和新矛盾能够迅速迎接挑战。2019年底,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各高等学校迅速响应,“共在22个线上课程平台推出2.4万门有质量、有保障的,精心培育、精心遴选好老师的在线课程”[10],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未来高等教育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每所大学都成为‘开放’大学,在空间上提供远距离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提供在不同的时候进行学习的机会”[11],以信息化推进内涵式发展。

4.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高度相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深度国际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在模仿、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向前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的是向高等教育强国学习。借助国际先进的发展经验,我国迅速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9万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中国继续保持着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的地位。”[12]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来的跟跑观念,自觉提升在国际上的引领意识,对国际化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塑造,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制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对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进行重新构建,加速推进高水平、有深度的国际化,构建起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四、机构行动:如何确立新时代开放大学建设可行路径?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得越紧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则越旺盛。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要求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而具体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有别,办学特色各异,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时代发展推波助澜,是其回应时代答卷的应有之义。开放大学是与时代结合的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其“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而诞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13]。开放大学需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下,确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努力诠释其对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1.找准定位:以创新为动力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开放大学是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高等学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研究型大学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更需要应用型高校解决科学技术在现实中的创新应用。和普通应用型高校相同的是,开放大学也要面向地方,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和产业发展同步。和普通应用型高校不同的是,开放大学更多地面向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更为迅速与直接的在职人员,需要与产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对科技的消化更为迅速,对需求的感知更为灵敏,对服务的提供更为全面。因此,开放大学建设需要全面的创新,要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更要在跟踪科技前沿、应用前沿科技、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创新举措,有效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2.整体推进:以协调为要求

根据党和国家的部署,新时代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制度的完善要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指向,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并未给出较为明晰的方案。教育部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提出开放大学“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适应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因此,在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开放大学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着力破解体系构建的难题,补齐短板;同时,巩固和发挥已经形成的优势,挖掘潜力,为体系构建助力。首先,要利用已经形成的成熟社会教育体系,宣传和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在全社会充分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其次,要承担起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全面支撑全民终身学习需要;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与能力框架相对应的学习体系,打破资格教育的限制,逐步推进能力教育体系的构建。

3.提高质量:以绿色为理念

教育发展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定质量文化影响的结果。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高深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为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维度的质量文化;高等教育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了以专业为维度的质量文化。对于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者来说,接受教育是一种伴随终身的自我追求过程,当学习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价值体现,对于学习结果,也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予以诠释。因此,在开放大学的质量文化中,学科和专业是实现质量的基础,具体对质量的诠释、衡量与评价要以人为维度,要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质量追求,更要将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的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和谐与平衡。

4.打破障碍:以开放为方针

开放大学的重要特点是“新”,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基础由于缺失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并不能收获太多的经验与教训。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相类似,开放大学也是在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进,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可以为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参考。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来看,“开放”是路径,在建设初期,通过学习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得以融入高等教育国际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目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高峰”,并在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高原”过程中,仍将“开放”的举措一以贯之。“开放”是开放大学的关键“基因”,更应成为开放大学的重要办学方针。以开放为办学指针,开放大学教师得以与普通高校教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开放大学得以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属性、文化属性、办学经验等方面积极互动,开放大学也得以逐渐融入高等教育的主流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已经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随着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开放大学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从融入到有话语权,开放大学仍需要继续实施开放办学,以国内外各类教育主体和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逐渐形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大学经验。

5.推动发展:以共享为指向

知识具有共享性和无边界性,一直以来,远程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利的最佳教育形式。伴随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崛起,人民对教育的总体需要已由追求受教育机会的“有书读”逐渐变为追求教育品质的“读好书”,即“人人享有教育”转变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这对开放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特征的差异化开展人才培养,使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使其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可能,成为开放大学发展的根本追求。“一旦一种既定形态的教育得以存在,它就会对未来教育的变革产生影响”[14],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开放大学要将“一流大学”精神内化于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任务,争取属于自己的“一流”;更要对“何为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做出充分诠释,在优质高等教育的共建共享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提供高等教育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内涵式大学时代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