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的主题透视与展望
——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0-04-20孙立新叶长胜

终身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期刊老年人课程

□ 孙立新,叶长胜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教育事业和老年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建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特色鲜明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发展老年教育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极大促进了老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自1980年老年教育研究开展以来,老年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梳理老年教育研究有助于我们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老年教育研究有序、深入的开展。

一、研究取样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知网可视化工具及CiteSpace分析工具,将老年教育的研究进行分类整理,对老年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发文趋势、研究作者、研究机构以及载文期刊做量化分析。

1.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了保证文献搜索的全面性,将检索主题词设定为“老年教育”“老年人教育”“老年学习”“老年人学习”“老年学校”“老年大学”;逻辑关系为“或者”;期刊来源不限;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范围设置为1980年到2019年。

本研究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30日,共检索文献4 795篇,手动剔除相关报纸、会议纪要、调查报告、新闻关键词、信息资讯、总结讲话、致辞、会议通知等检索结果外,共获得期刊文献2 885篇,发文量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老年教育研究发文量统计

2.研究处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CNKI文献计量法,以及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CiteSpace软件是一款科技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1],可以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前沿,了解学科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具备将CNKI数据转化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2]通过中国知网将分析文献以refworks的形式导出,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所搜集的文献信息进行处理,以知识图谱和统计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出我国老年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

二、我国老年教育相关研究的数据统计

1.研究作者

根据知网数据,对老年教育研究的作者及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除了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岳瑛,大多数作者关注老年教育的时间较晚,并且产量不多。发文量前15名的作者仅占文献总数的3.7%,如表1所示。说明老年教育领域的研究作者较为分散,且大多数发文频次不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研究作者的合作情况来看,乐传永与孙立新(宁波大学)、许丽英与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这两组作者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除此之外,单独发文的作者占据大多数,说明从整体上看,作者之间合作研究少,大多数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孤军奋战,尚未形成科研合作共同体。

2.研究机构分析

对老年教育关注较多的研究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较其他研究机构发文量较多,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其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大学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这也说明地区对于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地方老年教育实践影响了老年教育研究进展,如表2所示。

3.载文期刊统计

根据老年教育研究的载文期刊进行统计发现,载文量大于20的期刊14家,占老年教育研究的21.5%,其中《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当代继续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社会工作》占据较大比重,发文量在50篇以上,说明这些期刊对老年教育的关注度较高。发文期刊多为成人教育类期刊,期刊级别以普通期刊居多,核心期刊较少,这一方面说明了老年教育研究的高质量平台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老年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待提高,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老年教育研究载文期刊统计分布

三、老年教育研究的主题与阶段性特点分析

1.老年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选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老年教育引用次数大于1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时间跨度为1980—2019年,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生成1980年以来老年教育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中心度与频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老年教育研究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第三年龄教育、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等。继续对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类,将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开放大学统一归类于老年教育模式,将终身教育、文化养老、终身学习等关键词归为老年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形式,最终将热点问题凝聚为:老年教育模式探索、老年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老年人学习需求研究、老年教育课程构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表4 我国老年教育研究关键词中心度与频次

(1)老年教育模式探索。老年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教育的一般属性,还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对老年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老年教育的承办主体,对老年教育承办主体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二是推陈出新,将当下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融入老年教育中,形成老年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老年教育承办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和老年大学,老年大学采用的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班级授课制,避免不了对传统模式的沿袭和套用,因此定位目标模糊,发展受限;[3]国家虽然大力支持老年教育的发展,但仍然处于能够实现老有所乐、未能实现老有所为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弱势群体。因此,要健全老年教育的管理机构和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老年大学中增添网络教育形式;[4]运用多种办学力量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灵活教学方式,使老年受益群体覆盖面更广。[5]

其次,社区老年教育是普及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其形式包括社区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老年娱乐室,具有参与感强、归属感强和便捷等特点。[6]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应该共建共享,推动社区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借助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社会资源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推进探索创新的社区发展方式,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社区老年教育。[7]

最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了老年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发展多元化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8]但是老年远程教育受传统观念、学习成本、人机交互的机械性以及网络平台优劣的影响。另外,网络信息过载症和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现象也对老年人网络教育形成了威胁。[9]因此在现阶段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性的教育模式。[10]构建老年网络协作学习生态体系还需要克服技术、资源和老年人参与三方面的障碍,做好学习主体子系统、学习资源子系统以及网络内部系统的建设、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和优化。[11]

(2)老年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于1999 年1月 13 日经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部分,如果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不能参与到教育中,终身教育体系则缺少最后环节。[12]对老年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分为价值和策略两个方面。在价值上,老年教育的出现弥补了学校教育在老年阶段的空白,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新知识、提高修养的精神场所,没有一个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层次,就谈不上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3]

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出发,老年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使人养成不断进取的决心,教育是为了培养求知欲,学习是为了生活,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老年教育是自主自助的成人教育向生命晚年的延伸,是构建共享、共融、共建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4]但是在老年教育这一阶段,教育支持形式单一,课程内容有待丰富,为使老年人有序地加入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中来,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展社区教育、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教育活动,在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实用性技能和娱乐性活动相结合;[15]对老年人实施退休前的准备教育、退休后的生活教育以及对待死亡的教育;[16]阎春林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在以老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第三个阶段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尊重每一个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17]通过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促进老年教育的实现。[18]

(3)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决定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影响着老年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老年教育目标现实构建的核心依据。[19]岳瑛对老年人的需求结构进行了调查,认为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会随着老年人物质水平、文化水平、教育观念、闲暇时间以及空巢家庭的逐步增加而不断增长。[20]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分类,二是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策略和建议。在老年人学习需求这一研究领域,喻燕刚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分为贡献社会的需求、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三个方面,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构思为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定量研究奠定基础;[21]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出发,老年大学的学费、课程、校址、教学设施等方面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需要着重考虑教育供给是否适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认知以及老年人的学习动机;[22]乐传永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出发,认为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打造老年人学习圈、职业圈、社交圈和传承圈以提升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他还提出,一部分老年人希望接受知识技能培训发挥余热,一部分老年人希望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希望通过教育来维护自身权利,因此教育不能一刀切。[23-24]

关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研究者多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各地区老年人学习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应以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推进老年教育多层次、差异化的发展;[25]在建立“养、依、为、学、乐”有机结合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各种力量参与的教育条件的同时,应鼓励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以真正反映他们的学习意愿,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形成自主管理的老年教育方式;[26]此外,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要注意到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监管,培养老年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27]

(4)老年教育课程研究。课程设置是老年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构成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国老年教育课程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其设置和建设总体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前进。[28]对于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学者们主要从现状和特征出发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发展问题,为老年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方向和建议。

研究发现,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门类齐全,并逐步向专业领域跨进;热门课程已经成型,经典课程已成特色;新课程逐渐趋向于高科技、高品位的。但还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定位不当以及理论研究尚未深入等问题。岳瑛认为,当前老年教育课程趋于同化,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联系不紧密,需要在课程门类、目标内容和实施评价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规划;[29]王英提出目前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师资、结构、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有规划性地遵照课程设置的要求,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30]

除此之外,基于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从网络课程开发的视角出发,学者们不仅在研究国内外网络课程设计及老年人的障碍与学习需求的视角下探讨了老年网络课程设计的理念、原则、技术规范和设计流程,[31]而且通过对老年人网络课程资源的需求和特征进行分析,整理出了一套老年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并投入使用。[32]还有学者从参与式课程开发的角度,以地区特色开发课程为例,构建了多方协力、共同设计、互教互学的老年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型。[33]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满足关于学习者、社会生活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次要突出并细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设置退休准备教育、生活适应教育、死亡教育等完整的课程体系;[34]从理论取向、基本模式和课程设置的视角分析中外老年教育发展的差异,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应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形成老年人生命团体、以“赋权增能”为基点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35]

(5)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研究。通过对社会参与、老龄事业、积极老龄化等关键词的分析发现,继续社会化也是当前老年教育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继续社会化是指老年群体在退休之后继续学习新规范、适应新角色、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老年教育不仅能使老年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联系,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且还为老年人服务和奉献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36]

关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社会化的问题以及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解决策略。夏云瑞认为,老年人的角色转换总是存在着一种衰退性的趋势,致使老年人产生挫败和丧失感,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获得再适应社会的能力;[37]宋瑛璐从乡村老年教育的背景出发,认为农村老年教育在重视程度、教育质量和经费投入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化进程;[38]孙立新、罗彤彤认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进程呈现出老年人适应性下降、角色转变困难、社会交往途径狭窄、代际冲突凸显以及死亡恐惧加深等主要特征,而当前的老年教育机构在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39]

对此,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叶忠海以发展老龄事业为背景,提出老年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养老服务工作者共同合作,统筹利用教养资源,在借鉴养老服务机制体制中探索老年教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40]在教学上结合积极老龄化的未来指向,将老年教育贯穿人生的每个阶段,建立世代沟通型学习模式;[41]在管理方面应在严格规范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采取特色的管理手段保障老年继续社会化活动的顺利开展。[42]

2.老年教育研究阶段划分及特征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在老年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生成了高突变值的关键词,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根据CiteSpace生成的热点关键词突现图谱,本文大致将老年教育的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80—1988年、1988—2003年、2003—2012年、2012—2019年。

第一阶段是老年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处于百废待兴阶段,科学技术的落后、大范围的文盲和思想观念的阻碍使得老年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直到1980年,黄志成在《外国教育资料》上发表《世界正在重视老年人的教育》,算是中国第一篇正式介绍老年教育的文章,到1988年,相关研究依旧较少,依旧处于摸索阶段。

图2 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热点主题突现图谱

第二阶段是1988—2003年。这是老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不断涌现的一个时期。1988年,杜子才在《老年学杂志》上发表了《试论当前老年教育的几个问题》,同年10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武汉成立,[43]中国的老年教育进入了起步阶段。在该阶段,与老年大学具有联系的第三年龄教育、老年学校都显现出较高的突现指数。

第三阶段是从2003—2010年。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设了老年学专业,专门招收培养老年领域的研究生,大量文章“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老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相关国际国内会议高达百余篇,期刊及硕博士论文也达数百余篇。

第四阶段是2010—2019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并且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后,我国老年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期刊数量达到了一千余篇,硕博士论文两百余篇,并且核心期刊载文量也显著提高。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农村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老年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各个方面,显示出老年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

四、老年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老年教育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产出数量、研究作者、载文期刊、研究机构和研究的关键词等方面,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从产出数量来看,对老年教育的研究整体上展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政策演变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并且研究热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体现出了老年教育研究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当然学术研究不仅仅要关注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做到质的提升,在对老年教育相关研究发文期刊的统计中,核心期刊仅425篇,说明研究质量还有待加强。

从研究作者来看,老年教育研究的作者群体庞大,分散在各个高校单位和老年教育研究机构。但是单个作者的产量不高,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代表者,并且作者之间缺少合作,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具有高品质的研究成果。

从载文期刊来看,《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和《当代继续教育》都对老年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在老年教育的研究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但是载文量前十五的期刊占总期刊的累计百分比为22%,说明老年教育研究的载文期刊较为分散,且发表数量少,并未有专门研究老年教育的专业期刊或者栏目。

从研究机构来看,目前老年教育的研究机构遍布于全国,但大多数机构来源于高校,来自基层单位的较少。同时,理论研究者与基层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成果较少,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的现象。高校学者的教育理念难以传达到基层,不能及时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老年教育实践问题也难以反馈到高校。

从研究的关键词来看,老年教育研究已经涉及劳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但就其频数和中心度而言,除了与“老年教育”紧密相连的几个关键词指数较高以外,其他关键词出现频次较低,需要深入研究,例如“互联网+”“数字化”“老年人力资源”“教育需求”“教育模式”等。除此之外,相关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也为老年教育研究的深入展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五、老年教育研究的展望

1.加强老年教育研究者的合作

分析老年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合作情况可以发现,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者属于同一研究单位,研究方向为同一领域;第二,研究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借鉴研究成果,或者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与其他单位相互合作。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推动老年教育研究者从“独立创作”走向“多元合作”。首先,实现研究机构内部资源的整合,培养研究机构内部学术团队,尤其要注重研究生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在加强与导师之间合作的同时形成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模式;其次,发挥老年教育研究领域优秀学者的带头作用,以优秀学者为桥梁,定期举办老年教育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挖掘学者们的合作潜力,促进不同研究机构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最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该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新型关系,[44]老年教育的研究不仅要在理论上加强合作,还需要与实践相互影响,强化与老年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使研究结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2.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老年教育研究一直偏重于理论思辨式的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固化,老年教育研究多处显现出相关学科的影子,缺少自己领域的独特性,得出的结果难以指导实践。要深度剖析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加强老年教育的比较研究,发达国家长期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为我国老年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的指导,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能够为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其次,国内老年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资源供给也存在地域差异,各地区老年教育发展质量不均衡,在做好国别比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区域老年教育的比较研究。

最后,借助问卷调查等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具体测定老年教育活动进程,了解老年人学习参与的基本情况以及教育意向。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再加上语言条件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难以对老年人进行问卷类的量化研究,因此当问卷调查实施困难时,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分析、教育实验等方法综合分析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克服单个调查方法存在的弊端,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创新老年教育研究视角

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文化需求、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会随着个人经验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老年教育研究必须从老年人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多方面、跨学科的思考。但是就目前学者关注的主要内容而言,大多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虽然这些成果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农民教育的一些问题,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学科入手。

因此,要扩大老年教育的研究视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教育应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强化老年人的心理资本;[4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老年教育应该发力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从健康学的角度来看,老年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老年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参与的一部分,老年人有权利通过教育实现积极社会化。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才能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本质,拓宽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完善老年教育的学科体系。

4.拓展老年教育的研究内容

目前,老年教育的研究内容多从问题出发研究宏观领域的对策,整体呈现格式化和模块化。根据对图2的分析以及纵观我国老年教育各主题的发文数量和发文趋势,本人认为老年教育的研究应重点应关注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和积极老龄化三个方面。“老年大学”这一主题涉及的时间跨度最长,由这一主题衍生出来的相关话题也较为广泛,未来对于“老年大学”的研究也将保持稳步发展的趋势;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和“积极老龄化”的研究为近十年出现的热点问题,涉及面较广,凝结出的关键词也较多,可以推断未来这两大领域将成为老年教育研究的前沿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对未来老年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首先,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老年人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如何开发老年人口红利,将人口劣势转变为资源优势值得深究;其次,目前现有的老年教育资源较为稀缺,很多老年人处于“无学可上”的境地,受教育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未来的研究在打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应思考老年人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最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人口数据信息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是城镇老年人口的1.33倍。距2010年人口普查已经过去近十年,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农村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观念较为陈旧,是老年教育发展一个必须攻破的难题,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农民老年教育的问题,推动农村老年人参与到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中来。

猜你喜欢

期刊老年人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期刊审稿进度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