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染色体改变及预后分析
2020-04-19褚苗千新来
褚苗 千新来
【摘 要】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一2018年收治的初诊且伴染色体异常ALL患儿共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5例异常核型中单纯数目异常者21例(32%),单纯结构异常者14例(22%),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者30例(46%);(2)染色体结构异常者中,t(12;21)2例,t(9;22)6例,t(1;19)3例,t(4;11)2例。染色体数量异常者中,超二倍体核型最多,有29例(57%);(3)至随访截止时间,本组病例中生存49例,死亡11例,失访5例,复发9例。超二倍体和t(12;21)预后好,亚二倍体、t(1;19)和t(4;11)预后差;(4)本组患儿融合基因阳性22例,包括BCR/ABL6例,MLL2例TEL/AMLI8例,E2A/PBX16例。與染色体结果比对,8例TEL/AMLI仅测得2例t(12;21),6例E2A/PBX1中测得2例t(1;19),另外一例t(1;19)对应的融合基因阴性。结论:(1)本组ALL患儿染色体改变以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为主,数目异常中以超二倍体核型最为常见。(2)染色体核型与ALL预后有密切联系。(3)t(12;21)及t(1;19)染色体检刚阳性率低于融合基因阳性率。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染色体异常;预后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279-01
引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起源于定向B或T系列发育的原始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一样,ALL在临床和遗传学上也都是异质性疾病。常规核型分析揭示,大多数ALL患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4日-2018年4月23日我院收治的65例初诊且伴染色体检测异常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中位年龄6(1一16)岁。男40例,女25例。
1.2实验方法
ALL的染色体制备成功率不如AML,为70%~75%,其原因在于分裂相缺乏(培养后ALL白血病细胞易于凋亡)或显带质量低劣难以识别。在染色体制备成功的病例中60%~79%成人ALL和57%~82%儿童ALL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畸变,其类型包括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近单倍体、近四倍体等数目畸变和平衡易位、倒位、缺失、重复、等臂染色体等结构畸变。ALL主要染色体改变的类型、频率及其与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及预后间的联系见表1。与AML相比,ALL的染色体改变具有下述特点。①AML的染色体易位主要与形态学的法、美、英(FAB)亚型相关,而ALL除了t(8;14)(q24;q32)与FAB分型的L3亚型相关外,大多数易位主要与免疫表型相关;②AML的染色体易位常导致新的融合基因,ALL的染色体易位除了可导致融合基因外,还有不少可导致转录因子或癌基因和免疫球蛋白重链(14q11的IgH)、轻链(2p22的κ和22q11的λ)基因或T细胞受体基因(14q11的TCRα/δ、7q34的TCRβ、7p15的TCRγ)的促进子或增强子序列相邻,以致高表达,这在T-ALL中尤为多见(约占35%);③AML中仅inv(16)由于异常比较细微,以致常规核型分析易被忽略,需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方能检出。ALL特别是T-ALL中隐匿易位更多见,如儿童B-ALL的t(12;21)(p13;q22)及儿童T-ALL的SIL-TAL1、t(5;14)(q35;q32)和NUP214-ABL1等,必须更多借助FISH和(或)RT-PCR技术才能识别之。(1)染色体培养取ALL患儿骨髓血4mL,采用短期培养法及R显带技术处理标本,显微镜下分析至少20个分裂相,核型描述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法体制(ISCN)1995》。(2)融合基因取ALL患儿骨髓血2mL,用Ficoll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后提取RNA,经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电泳及扫描后得到结果。
1.3诊断及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和疗效评定标危ALL按全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方案DOL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酞胺酶、泼尼松)行28d的诱导治疗;高危ALL用CODLP(C为环磷酞胺)方案诱导治疗,缓解后用CAT(A为阿糖胞昔,T为6一硫代鸟嘿吟)巩固,HD一MTX(大剂量氨甲喋吟)冲击庇护治疗以及用替尼泊贰、鬼臼噬吩贰(Vm26)和Ara一。(阿糖胞昔)早期强化治疗。30例中,2例标危ALL,3例高危ALL因经济原因未进行HD一MTX冲击庇护治疗。本组ALL患儿均按照《中华儿科杂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诊断和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
2 结果
2.1染色体核型改变
65例异常核型中单纯数目异常者21例(32.3%),单纯结构异常者14例(21.5%),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者30例(46.2%)。其中,携带t(9;22)核型有6例(9.2%),携带t(1;19)核型患儿共有3例(4.6%),2例患儿携带t(12;21)核型(3.1%),t(4;11)仅2例(3.1)。发现超二倍体患儿29例,占本组总人数44.6%,假二倍体患儿有17例(26.2%),亚二倍体患儿11例(16.9%)。
2.2融合基因结果
本组65例异常染色体核型ALL患儿中检测出22例融合基因阳性,占33.9%,其中BCR/ABL6例,MLL2例,TEL/AML18例,E2A/PBX16例。各类融合基因对应染色体核型见表1。
3 讨论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深人及ALL的MICM诊断已在国内外开展。研究表明,造血系统肿瘤细胞中细胞遗传学改变具有独特的诊断意义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ALL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对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儿童ALL独立的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1] 顾龙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16.
[2] 张维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改变及其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