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积极做好心理调适
2020-04-19刘英姿董新荣
刘英姿 董新荣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005-02
武汉新型肺炎疫情不断发展,普通民众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谈虎色变,每天不断刷微信微博,关注各种网络消息,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的报道,将本次疫情和17年前的SARS疫情进行了许多类比,在SARS爆发的早期,持续的抑郁、焦虑、惊恐发作、精神运动兴奋、谵妄乃至自杀,都曾有过报道如何面对新型肺炎的危机,如何安抚自己的心灵,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得突然,给社会的各方面都带来了压力,随着疫情期的延长,这种压力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那么在本次疫情中,是否也会出现相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为此,我院成立了心理援助中心,开通了多部咨询热线,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及多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帮助公众科学对待疫情,减轻疫情对大众心理的干扰及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面对疫情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改变
1.1认知
在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压力时,人们可能会产生迷茫、混沌感,并且丧失判断力,变得盲从,这是认知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感到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包围着,听到各类新媒体的报道,都心惊肉跳,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为此而导致病情加重。有些怀疑自己患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
1.2情绪
不同程度地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变的容易烦躁、激惹,对疫情的负面信息感到愤怒。
1.3行为
而在行为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消毒、冲动性囤积物资、盲目传播不实信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测量体温,生活懒散,少语,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等。
1.4躯体
比较容易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腹泻,肌肉紧张,发抖,全身乏力,有些会出现头痛、心慌、心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等。
2 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后,常见的公众咨询问题
①咨询有关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的人数占比过半,如体温、躯体症状、预防用药及能否治愈,治疗后遗症等等。.
②对“疑病”产生恐惧者占20%以上,出现低热病人因担心去医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去医院;听到各类新媒体的报道,都心惊肉跳,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为此而导致病情加重。有些怀疑自己患了“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
③封城后焦虑症状占50%以上,总担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以至于有的出现出汗、心跳增快、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有的变得爱发脾气。
④躯体化占20%以上。主要表现反复量体温,喝水(热水),然后体温增加(喝热水后量体温,体温会增高),感无力、疲乏、没有食欲、胸闷、憋气等,导致发热门诊量增加。
⑤抑郁情绪占10%以上,感到悲观,精神振作不起来,易哭泣、心情不愉快,觉得没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有些出现体重下降。
⑥睡眠障碍者占30%以上,出现难以入睡和睡眠时间缩短。
⑦强迫症状占10%。主要是反复洗手,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控制地反复想有关“新型肺炎”的严重后果,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⑧咨询能否当“志愿者”,许多民间心理咨询机构,个体从业者咨询做危机干预志愿者。
⑨抱怨政府,同情医务工作者。但有些就诊者因不能马上被收治和确诊对医护人员不满。
⑩对封城及疫情控制需要多久没有确定感,因而给各种谣言得以产生提供了土壤。
3 积极进行心理调适
3.1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正常、规律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
3.2节制上网,警惕疫情信息过载
科技不断发展,现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了解信息,加上疫情在互联网上爆炸式蔓延,人们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中,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降低认知能力,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比如有消息说应该吃板蓝根,有消息说板藍根没用,让我们无所适从,增加焦虑恐慌情绪,影响心情。应该做到不听信谣言,尽量在权威的官方媒体获取信息,相信政府。
3.3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太闲
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在家办公、学习,做家务等有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可以适度选择家中的娱乐活动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想办法找出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让自己愉悦的事来做。
3.4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
这次疫情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压力,轻微的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精神心理应激反应。感到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内的焦虑,会使人处在“应激”状态中,人的内在生理机能被激发——如分泌“肾上腺素”来积极应对危机。这些情绪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疫情,比如害怕被感染、对疫情充满焦虑,会促使大家做好防护、减少外出,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要正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很难做到淡定。由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感到,病毒“无处不在”,难以预防。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大事件中,只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都会自然地出现一些情绪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脆弱,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等这样的自我贬低。当我们人类处于应激状态时,身体自然都会出现一些反应,首先要正视这些症状,告诉自己情绪不好,恐惧害怕焦虑担心时,就是会有这些不舒服,其次正常作息,规律生活,适量运动,转移注意力等等。如果严重持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需要到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3.5最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
面对疫情,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注意通风和消毒、避免聚众、减少流动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级别的保护!如果出现早期的症状,比如干咳、咽痛、呼吸吃力等,或者其他不典型的症状比如乏力、身体肌肉酸痛、头昏等,可以到定点医院就诊。
最后,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感是最重要的。希望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