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
2020-04-19阮朝荣
阮朝荣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但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并不高,加强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本文简要分析我国水稻栽培现状,并总结高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栽培;现状;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4--2
水稻是亚洲人最喜欢的主食,我国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广的亚洲国家,稻米是国民基本的主食,水稻的种植质量和产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虽然在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下,我国的水稻产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用却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水稻生产依然效率不高,加强技术宣传推广应用十分必要。
1 我国水稻栽培现状
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 000
~16 000年前。现在,我国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水稻种植,尤其是南方地区。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超过3 000万hm2,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国家。华南双季稻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最广,华中双季稻在我国南方形成了最大的稻作区,西南地区和滇东地区主要种植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东北早熟单季稻主要在长城以北和辽东半岛,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以北形成了特殊的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经过多年研究,尤其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杂交稻的高产优质技术研究,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水稻种植业发展十分迅速,基本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且帮助世界上很多国家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当前的我国水稻种植尤其是农村基层的水稻种植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比如,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农村基层的水稻种植依然以父辈经验为主,缺乏对水稻种植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难以接受和应用新型种植技术;水稻育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从先前的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发展至软盘育秧,但应用并不广泛;我国的施肥技术,从有机肥、化肥联用到化肥单用,农民对化肥的选择和使用的科学性依然不足;灌溉方式落后,成本高、效率低;耕作方式落后,传统的中耕除草方式根深蒂固,水稻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水稻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栽种适宜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目的,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
2.1 整地
水稻一般栽培在块田上,则不用整地。但移栽之前,要进行除草、灌水、施肥。如果不是免耕栽的田块,则应进行翻耕处理,将有机肥和农家肥混合施入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一般每667 m2田块需要施加农家肥1.0~1.5 t、
复合肥30 kg及锌肥1 kg[1]。
2.2 注重选种
选种质量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应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抗逆性强、抗病性强、丰产适应性较高以及具有良好耐寒性、耐瘠薄性的品种。就云南省而言,虽然以亚热带为主,但属于高原区,气候立体性强,变化多样,地形多样,多种土壤并存,所以整体而言应选择籼稻为主,山区地区种植少量的粳稻,以满足气候要求。具体选择品种时,以选择云科两优76、云科粳1号、内5优1973、宜优1973和内6优1973为宜,这些新品种长势较好[2]。其中,云科粳1号产量较高、适应性好、抗性较强、口感优良,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2.3 适时播种
云南省水稻播种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水田育秧方式,少部分地区使用毯式秧盘机进行苗播,每盘最多可播5 000粒,分蘖好的品种每穴播种6~10粒,分蘖能力差的品种播种7~9粒。播种期间,先摆好盘,浇上底水,1~3 d后当盘的温度达到最佳播种温度即10~14 ℃时开始播种。一般均匀播种,期间不停车,保障无空穴,规避漏播、重播等。之后用调种器进行覆土,将种子碾压至土壤中,覆土用床土,厚度在0.5~0.8 cm,不使用壮秧剂或肥料[3]。进入冬季后,温度较低,可为水稻覆膜为水稻保温。
2.4 移栽
如果采用水田培育秧苗,秧苗到一定高度后要进行移栽。秧苗的栽培密度与产量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根据秧苗的品种确定最佳的移栽密度,过密会导致水稻通风、光照、生长空间不足,造成水稻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减少;过疏会造成田块资源浪费,影响水稻产量。如果采取机器插秧,应提前预设好间距,如果是手插秧,应插得浅、插得稳、间距均匀、秧苗直立,不插深水秧,过夜的秧苗不用。
2.5 水分管理
水稻是水热要求极高的作物,所以整个栽培过程中水分管理尤为重要:水稻分蘖期,要浅水灌溉,促进水稻分蘖;水稻停止分蘖后,要排水进行晒田;水稻孕穗期,水层应保持在3 cm左右[4];水稻生长期,应保水干湿交替。水稻施肥时,应控制水量,防止水分过多稀释了肥料。水稻收割之前,应保持田间干燥。
2.6 除草追肥
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除草。水稻移栽之前,要除去田间杂草。移栽7 d后,应用除草剂进行除草,可以施加一些尿素,施肥量以90~105 kg/hm2为宜。秧苗进入孕穗期后,应追加一定量的尿素和氯化钾,促进秧苗孕穗穗大粒多。水稻施肥应坚持以下原则:水稻从移栽至分蘖终止阶段,施肥应以促进分蘖和多穗为主;水稻分蘖终止至花粉形成的生长期,施肥应以秧苗壮秆、壮穗为主,要施肥,但不能施肥过多;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施肥应以增加穗粒、饱粒为主,施肥要适量,不能不施,也不能贪青晚熟[5]。具体应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和当地气候、水稻品种、秧苗的生长情况等科学制定施肥计划、施肥量,最大化促进肥料的利用,促进水稻生长。比如,就水稻基肥而言,有机肥以施加30~45 t/hm2为宜,化肥以施加硫酸铵30 kg/hm2或碳酸氢铵50 kg/hm2、过磷酸钙30~50 kg/hm2、硫酸钾10~15 kg/hm2为宜[6]。在整地期间将肥料均匀施入土壤,耙田时和土壤混合。就水稻追肥而言,应以氮素化肥为主,每667 m2施加硫酸铵不超过30 kg,其中,耙田时施3~5 kg,插秧后10~15 d
施8~10 kg,在水稻拔节初期施8~10 kg,抽穗前7 d施3~5 kg。
2.7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是一种经常受病虫害侵袭、需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的作物。常见的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霜霉病和恶苗病等,常见的虫害有稻飞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黏虫等。根据田间症状,确定具体病虫害种类后,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手段。农业防治是基础,应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淘汰染病品种,大力推广深耕、旋耕,实行水稻和小麦套种,强化春后除草,注意土壤消毒,选择虫源较远的秧田,推迟播种期,多采用广抛秧、机插秧的方式进行水稻栽培。另外,应采用驱虫灯、粘虫色板、光谱和电流器械、诱捕器等进行物理性驱虫,配合适量的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稻曲病、纹枯病采用苯甲丙环唑、井冈?枯芽菌等药物进行防治,稻瘟病主要采用稻瘟灵、三环唑等进行防治,稻飞虱主要采用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噻虫胺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主要采用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进行防治,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7]。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化学药品的使用一定要科学、适量,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防虫时,要在虫龄小、相关疾病的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不可随意加大药量,否则会影响水稻生长,或造成稻谷农残超标。
2.8 适时收获
水稻收获对水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下一季水稻的生长情况,应适时收获。水稻对水热性要求很高,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的成熟期是不一样的。同一区域、不同的栽培方法,水稻成熟期也有差異,必须根据水稻的生长具体情况,在最佳收获时间进行收获。
一般水稻在含水量为19%~20%的时候完全成熟,此时收获的水稻出米率、精米率最高。收割时,时间不应消耗太长,在晴朗的天气收割,采用收割机收割提高效率。收割的稻谷在太阳下晒干,或者在阴凉宽敞的地方让稻谷干燥,待干燥后用电动分股机、手工抖动、风车等将瘪谷等其他杂质分离出去。留下的饱满的谷粒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不时翻动,防止稻谷出芽。
3 结语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稻米是国民最喜欢的主食,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亚洲第二、产量亚洲第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是,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水稻种植质量与种植效率的提高。上文从整地、选种、播种、移栽、水分管理、除草追肥、病虫害管理和收获等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简要介绍了高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值得水稻种植户参考。
参考文献
[1]邓晓华.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6(3):3-4.
[2]林永龙.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建议[J].南方农业,2018(12):62,64.
[3]陈洪滔.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J].农家参谋,2019(6):69.
[4]李勇.关于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8(14):48.
[5]赵耀鹏,向守宏,杨迎春,等.我国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J].种子科技,2017(5):60,62.
[6]Zhenhuan Liu,Zhengguo Li,Pengqin Tang,et al. Change analysis of rice area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6):1005-1008.
[7]Deng Xiangzheng,Liu Jiyuan,Zhuang Dafang,et al.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ome geophysical indicators for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2(4):39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