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2020-04-19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
刘海永 张 瑾 尹 爽 王淑娟△ 张小雨 范海霞△(三河 065200)
提要 目的:研究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治疗痛经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的80例痛经患者为该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运用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次髎穴进行治疗。自经期第1 d开始,每日1次,至本次经期结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根据所得结果进行疗效分析评价。疗效评价包括:疼痛评分表(VAS)、COX痛经量表(CMSS)、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医疗效标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所得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M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观察组症状改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痛经是在临床日常诊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妇科疾病,月经初潮2年以内或未婚年轻女性人群较为多发,以在月经期内或者经行前后,出现下腹部的坠胀、疼痛、腰部痠重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生殖系统方面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1]疼痛症状是痛经的主要表现,对患者的各类日常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许多女性患者深受其扰。痛经属中医学的“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病位主要在于冲任、胞宫,肌体内气机、血液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冲任、胞宫长期失于濡养,则会导致“不荣则痛”。且两者常相互作用,导致肌体失于濡养,而后出现气机、血液的瘀阻,使痛经症状加重。痛经的治疗方法,大多是保守治疗。其中,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痛经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且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获得明显疗效。现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的80例痛经患者为该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段为15~28岁,平均(22.13±3.15)岁;病程为1~10年,平均(5.16±1.98)年。对照组中患者年龄段位15~28岁,平均(21.84±3.42)岁;病程为1~10年,平均(4.87±2.23)年。2组在基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2]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 年版[3]制定的痛经诊断标准;②本研究经讨论后,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同时患有其他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②治疗时感觉饥饿、疲劳的患者;③治疗时病情不减轻反而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肝、肾、心血管、脑血管以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全身功能衰竭者;⑤局部皮肤感染、破溃或有瘢痕的患者;⑥自发性出血或有其倾向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⑦不能配合治疗或者精神病患者。(3)中止、脱落标准:①中途失访或主动退出,不愿继续参与研究者;②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4)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对疗效的判断产生负面影响,或提供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进行治疗。(1)取穴: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的连线之间,对第2骶后孔。(2)针具:汉医牌Φ 0.35×100 mm、Φ 0.30×50 mm的不锈钢毫针(长春市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3)百笑灸:规格型号为BX-A001,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拔开百笑灸灸盖,将灸柱放入灸盖内并点燃,将灸盖扣合在灸筒上,将出气孔调节至最大,确保灸柱充分燃烧。将百笑灸置于关元穴、神阙穴,用特制胶布将灸筒固定在施灸穴位上,可以通过升降灸筒盖或调节出气孔的大小来调节温度,施灸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穴施灸30 min。(4)针刺操作:毫火针针刺次髎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次髎穴及附近皮肤,消毒后待干,把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再将2寸的毫火针针尖至1寸长的部分,于棉球外焰上烧至红透,然后将针体迅速刺入次髎穴内约1.5寸,待留针30 min后取出。自此次经期开始,每日1次,到本次经期结束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3.2 对照组:用普通毫针针刺次髎穴进行治疗,用75%酒精常规消毒次髎穴及附近皮肤并待干,然后将针体刺入次髎穴内约1.5寸,留针30 min后取出。疗程与毫火针操作相同,自经期开始到结束为1疗程,期间每日1次,3疗程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1.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应用该方法来测定患者在相应时间节点的疼痛程度。通过患者对疼痛程度的判断,得出数值并将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该方法的评分标准为:0~10分为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根据其疼痛的程度,在治疗前后,让每位患者都选取符合自身情况的数值,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每个患者所选的数值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
1.4.2 根据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进行评估:该量表可分为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2类症状。CMSS量表共包括18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计分法,(1)严重程度:0分,无不适;1分,轻度不适;2分,中度不适;3分,重度不适;4分,非常严重。(2)持续时间:0分,无;1分,持续<3 h;2分,持续3~7 h;3分,持续7~24 h;4分,持续>24 h。得出分数后,2类数值分别相加,分数越高,则说明程度越重。
1.4.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月经前后小腹胀痛(9分)、疼痛持续时间(6分)、经质(3分)、经色(3分)、经前期乳房胀痛,随着分值的升高,小腹胀痛症状也就逐渐加重,疼痛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血块逐渐增多、颜色逐渐变黯;有经前期乳房胀痛症状出现计1分,没有出现则计0分。
1.4.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痛经的疗效评定。治愈:疼痛症状消失,3个连续月经周期均未复发。好转: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时间偏短,3个月之后不能维持。未愈:疼痛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痛经患者治疗前后VAS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痛经患者的VA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痛经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指标较对照组更优(P<0.05)。详见表1。
表1 2组痛经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比较(分,
2.2 治疗前后2组CMSS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C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3。
表2 2组痛经患者治疗前后CMSS指标情况比较 (分,
表3 2组痛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分,
2.4 2组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37例、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32例、有效率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表3 2组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例(%)
3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痛经和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在痛经妇女的经血和子宫内膜中发现,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较正常妇女更高,PGF2α升高能够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从而产生痛经症状。[5-6]中医理论认为,痛经与素体虚弱,气血亏虚,肌体冲任失调,胞宫失于濡养有关,之后又受情志、寒凉等因素影响,致使经血瘀滞胞宫而形成。[7]灸法具有温补阳气、散寒止痛、化瘀散结、强壮肌体的作用,所以治疗因内生寒邪,或外寒由表入里,或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症状有较为明显的疗效。[8]有研究表明,疼痛是引起痛经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9-10]艾叶在中药中有温中止痛,散寒调经的作用,艾灸是利用其温热性刺激,针对穴位来促进多种局部效应的诱发,从而在后续过程中,引起特定组织器官乃至全身系统的良性反应,起到治疗的作用。[11]有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所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仅影响皮肤及腧穴表层,对组织内部的脏腑、经络乃至全身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治疗起到良性作用,发挥对肌体的整体调节作用。[12]有研究认为,百笑灸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扩张局部血管,使血液循环情况得以改善,并且能够抑制PGF2α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使子宫平滑肌的过度收缩受到抑制,舒张痉挛的血管,从而减轻疼痛。[13]也有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能使痛经大鼠子宫组织的PGF2α、PGF2α/PGE2水平显著降低,同时使血液的流变性得以改善。[14-15]
《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冲脉为血海,又为十二经之海,与人体生殖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曰:“妇人带下瘕聚, 或血冷, 月经断绝, 积冷虚乏皆宜灸。” 《针灸大成》述:“积冷虚乏, 脐下绞痛, 冷气结块, 寒入腹痛, 月经不通, 灸关元。”灸关元穴,能够对胞宫起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关元为冲脉的起始,胞宫与冲脉关系密切,对关元穴进行艾灸能够使冲任得到温养,同时起到调补三阴的作用。[16]同时,冲任督脉“一源三岐”,灸关元穴不仅能够温养冲脉,对任脉与督脉能够同时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任主胞胎”,从而灸关元穴可间接对胞宫起到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子宫和关元有传入投射汇聚在L3~L6的脊神经节,这也许能够说明子宫与关元之间有神经联系。[14]也有研究发现[17],对关元穴进行艾灸,能够改变患者多个与疼痛相关的脑区低频振幅。
神阙穴又被称为“脐中”,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位于人体的正中,属于肾间动气之所在。[18]脐部是一个天然的热敏点,能够起到透热和传热的作用。[19]艾灸神阙穴,能够将热力向体内渗透,起到温养胞宫的作用,同时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经散寒、化瘀通络的作用。有研究称,[20]神阙穴处有胸十神经和腹壁脐周静脉网,T10~T12包含支配子宫的内脏神经,两者同在一个神经节段,所以能够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对子宫平滑肌的痉挛起到改善作用。也有研究称,艾灸脐部产生的穿透力和弥散作用较强,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神经系统的传导,促进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使痛经症状得以缓解。[21]
毫火针是毫针和火针2种方法的结合,毫火针镇痛效果较为明显,在疼痛类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广泛。[22]毫火针具有温补气血,温通经脉的作用,能够借毫火针的温热之性,因势利导,祛除肌体内的寒邪,温经活血,改善循环,起到调节冲任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23]次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与胞宫相近,针刺次髎穴可起到通调冲任气血,补益肾气,温养胞宫的作用,对月经不调、痛经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4]同时,次髎穴正对第二骶后孔,在解剖学来看,次髎穴由表至里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臀大肌、骶棘肌、骶神经、骶后孔,神经分布比较密集。[25]针刺次髎穴,对局部起到充分的刺激,起到镇痛效果。
百笑灸集光热疗法、药物渗透、芳香疗法、穴位刺激及磁疗效用为一体,具有多穴同灸、热足气匀、定位定量的特点。百笑灸可通过医用胶布稳定地固定在穴位上,进行多个穴位的同时施灸,不受体位的限制,亦不影响艾灸时的肢体活动,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指出:“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 百笑灸使热源持续稳定,避免灸效的散失;灸柱由陈艾绒及温通补益的中药成分组成,利于灸火缓和燃烧,充分释放药效,提高药性渗透力;灸盖内设有磁力吸附结构,能将磁灸柱稳固在灸座内与施灸部位保持垂直,利于灸效对准穴位直接渗透,以提高灸感引出率。此外,百笑灸能够有效降低艾烟的产生,具有减烟增效、安全环保的优势。
诸法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化瘀止痛之功效,故在临床上收到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