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2020-04-19洪荷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34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依从性

洪荷蕊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随着我国向小康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居住和饮食条件提高,全国范围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在未来的10-20 年内,随着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内科学的主流仍将在高度专业化、高科技化、信息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心血管内科的优质护理模式必将越来越受到关注[1]。为进一步明确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本实验选取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了重点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月收治的9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及观察组(n=45)。所纳入的90 例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男:女=25:20;年龄在 42-68 岁,平均年龄(47.58±2.51)岁;其中包括 6 例心力衰竭、15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 例高血压、5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观察组:男:女=27:18;年龄在 43-70 岁,平均年龄(47.62±2.57)岁;其中包括 5 例心力衰竭、17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 例高血压、3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 法

对照组不做特殊干预。

观察组使用优质护理模式干预:(1)建立专业的优质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心血管疾病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2)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正调整。(3)具体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责任护士需适当地鼓励和安抚患者,耐心为患者讲解治疗目的和意义、自身病情的进展情况,消除他们对疾病及预后的多种顾虑和焦虑情绪。②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健康讲座,指导患者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如何规避诱因,并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等。③体重管理:体重改变往往出现在临床体液潴留症状和体征之前。部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临床或亚临床营养不良,若患者出现大量体脂丢失或干体重减轻,预示预后不良。④饮食管理:对于伴有体内水钠潴留的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但在应用强效排钠利尿剂时不必严格限盐,避免低钠血症。⑤休息与活动管理,对于病情正处于急性期或者是疾病控制欠佳的患者,原则上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心功能损害。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行主动运动,适宜的活动能提高骨骼肌功能,改善活动耐量,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生活质量、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量表),包含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8个维度,最终可归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2)依从性:采用自制的依从性调查表,包括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适量锻炼、平稳情绪5方面,完全依从:5 项均达标;部分依从:至少3 项达标;不依从:达不到上述标准。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3)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该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对患者的关注、护理服务可及性、护理质量保证性、护理人员的亲和性、专业能力等19 个条目,总计9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各条目间相关性0.53-0.82,信度良好。总项最低得分5 分,最高得分95 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有数据的处理软件均为SPSS20.0,文中的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行t检验,若相对的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则用P<0.05 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5.25±5.21)分,观察组为(92.25±1.53)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10,P<0.00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名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45 45生理健康评分207.23±25.12 220.13±26.31 2.379<0.001精神健康评分208.82±25.31 221.12±26.35 2.258 0.026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n(%)]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也可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它并非特指临床上的某一种疾病,而是泛指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这类为机体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2]。过度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3]。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当今世上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疾病而位居第一[4]。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不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的病痛折磨使部分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使其治疗依从性严重降低[5]。病痛和经济压力带来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导致了心血管内科医患矛盾的不断激化[6]。在这一环境下,将规范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有机结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使患者受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是目前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防治目标。适时正确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转危为安,也有益于疾病的转归预后。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中不再适用,早已被优质护理模式所取代。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路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7]。

本实验特选取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了重点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依从性更高,护理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依从性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