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予以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具体治疗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0-04-19谢珍玲
谢珍玲
(福建省龙岩红房子医院,福建龙岩364100)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孕妇可见明显的血压异常情况,出现蛋白尿及水肿情况,严重时引发头痛、腹部疼痛及视力下降的情况,是造成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治疗以镇静、解痉及降压为主,但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硝苯地平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常用于高血压患者,其能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止细胞内钙释放。但从以往的研究报道中可知,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控制血压水平,还需要改善血液黏度,减少尿蛋白定量,改善母婴分娩结局。而妊娠期妇女身体情况特殊,存在较多用药禁忌,使用的药物在发挥其药效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其安全性[2]。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其水解后可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使得血管得以扩张,较小剂量既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又能起到治疗效果,联合硝苯地平使用,可提升协同作用,防范各种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更高[3]。鉴于此,下面选取部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内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选取为60 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从2015年 7 月至 2020 年 7 月时间段抽取,纳入标准:(1)通过超声及HCG 检测证实为妊娠;(2)患者在静止状态下,收缩压高于>150mmHg,舒张压高于>100 mmHg;(3)既往无高血压病症及高血压遗传史。排除标准:(1)合并胎盘植入、胎位异常及妊娠期糖尿病;(2)合并慢性疾病史;(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4)对本次研究选取药物过敏。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加以分组,其中抽取单数及双数的患者分别列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年龄下限值20 岁,年龄上限值37 岁,平均年龄(27.02±4.23)岁;孕周 28-37 周,平均孕周(32.34±1.58)周;初产妇 22 例,经产妇 8 例。观察组:年龄下限值22 岁,年龄上限值36 岁,平均年龄(27.09±4.19)岁;孕周28-36 周,平均孕周(32.31±1.52)周;初产妇 23 例,经产妇 7 例。两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 法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适当进行运动,低盐饮食,补充高蛋白、钙及维生素,定期检测其血压水平。
对照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079,规格:30mg)治疗,每日2 次,每次10mg,连续用药2 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mg)治疗,每日1 次,每次50mg,治疗周期:2-4 周。
1.3 观察指标
(1)血黏度、血细胞压积、尿蛋白定量。
(2)血压水平:由专业人员统一对患者进行规范测量,测量前指导患者安静休息10min,取坐位,采用袖带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受检者右上臂血压,连续测量3 次,中间间隔4h,取平均值。血压达标标准为: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100mmHg。
(3)不良反应率,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及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 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如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如血黏度、血细胞压积及尿蛋白,当P<0.05 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黏度、血细胞压积及尿蛋白定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测量结果的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可见明显降低,且组间对比可知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3 例(10.00%)出现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10 例(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 论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女性特有的一种疾病,以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受损为主要特征,患者出现血压高、容易头晕、头痛及眼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蛋白尿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临床既往数据调查得知,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 周至分娩前2 周,发生率占正常孕妇的5%-12%[4],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是导致围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学者认为与子宫胎盘缺血、血管内皮受损、前列腺素及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几年研究发现,免疫失衡及血管细胞激活损伤使得机体炎性因子含量发生改变,其为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5]。该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动脉痉挛,随着血压的不断升高,患者的血管通透性也在不断加强,血液黏度不断增加,使得血液易于凝固,微血管内易发生凝血,导致其脏器血流灌注减少,引发一系列症状。患者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分泌减少,使得体内扩张及收缩血管的因子比例失衡,进而导致血压持续升高,使得靶器官出现病理变化[6]。因此,疾病的治疗以降低血压、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为主要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n) 血黏度(mPa·s) 血细胞压积(%) 尿蛋白定量(g/24h)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0 30治疗前4.82±1.13 4.84±1.12 0.069>0.05治疗后3.43±1.01 2.04±0.56 6.592<0.05治疗前45.23±8.45 45.62±8.47 0.179>0.05治疗后40.05±7.23 35.30±6.21 2.730<0.05治疗前2.65±0.42 2.68±0.41 0.280>0.05治疗后2.06±0.34 1.38±0.28 8.456<0.05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测量结果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测量结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0 30治疗前158.12±12.11 157.23±12.12 0.360>0.05治疗后150.02±8.14 142.11±8.17 4.752<0.05治疗前100.05±10.23 99.56±10.11 0.236>0.05治疗后96.12±7.12 85.16±7.18 7.509<0.05
表3 两组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率对比[n(%)]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黏度、血细胞压积及尿蛋白定量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硝苯地平常用于重度及顽固性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其能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止细胞内钙释放,使得细胞壁内钙得以释放,激活钙离子泵,防止血钙丧失,起到降低血压效果[7]。关于孕妇服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临床一直存在争议,不少学者认为孕期应该谨慎服用阿司匹林,以防对胚胎的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长期或用药剂量大,易产生副作用,对孕妇以及胎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但临床不少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在妊娠期药物分类当属于B 类药物,其相对安全,但服药时需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在产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赵倩[8]等学者的研究发展,小剂量阿司匹林既能起到降压效果,又能保证患者安全,与硝苯地平联合使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滞血小板内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微循环,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还能改善组织的血流灌注,促使血压恢复正常水平[9-10]。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可见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可提升协同作用,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及借鉴。
综上所述,针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患者血黏度及血细胞压积,降低血压水平,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少,有效率及可行性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