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总理关怀下诞生— 周恩来与“中国音乐学院”创建研究回溯

2020-04-18

中国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建院中国音乐学院周总理

小引:回到起点话“国音”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就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发现及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挖掘,不仅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举办各种级别不同品类的文艺会演①如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戏曲观摩会演、音乐周和曲艺汇演等。,同时亦十分注重对优秀艺人表演艺术音响声像采录及舞台表演经验的口述记录。会演中涌现出的优秀民间音乐表演艺术人才,更是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屡获佳绩。尽管如此,在专业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上因无章可循,只能因袭西方教育机制,致使教学中缺失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十多年来,周总理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虽多方潜心努力,然而“西强中弱”的窘状仍毫无转变的迹象。周总理因此忧心忡忡,“十四年来,我们在文艺战线上有很大的建树,音乐舞蹈方面,也有很大成绩。但我觉得音乐舞蹈工作总有些疙瘩,没有完全解开,如不挖一下,就不能贯彻方向,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②周恩来:《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1963年8月16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1963年4月19日)》,载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6、171页。,“连一些有名的民歌歌唱家也学洋嗓子,结果失掉了民间风味,这是领导上不注意,以为民歌不重要,结果到群众中通不过,不是群众喜闻乐见”。③周恩来:《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1963年8月16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1963年4月19日)》,载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6、171页。由此看来,音乐“进化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已根深蒂固,改变甚至是弱化都非常艰难!

1964年春,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指导下,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发展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中国音乐学院悄然建校并开始正式上课,开启了我国高等民族音乐教育的崭新征程。2019年,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半个多世纪“国音”发展历程,虽然布满荆棘、崎岖坎坷,但今天我们仍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音乐学院的诞生,是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极富战略性的英明决策,标志着新中国民族音乐表演、创作与研究等专门人才的培养获得了独立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掀开历史崭新篇章,对中国特色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及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一直以来,关于周总理决策成立中国音乐学院的指示依然仅是“口头述说、口耳相传”,尚未见到确凿的史料,甚至学界对已公开发表的领袖讲话材料内容亦未能够仔细梳理和认真解读,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鉴于此,笔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初心,在文献爬疏过程中回归历史语境,努力将史实交代清楚。在还原历史本初状貌之前,本文拟先就既往成果给予系统回溯。

依笔者视野所及,言及中国音乐学院创建因由、过程之见诸报端篇目数量颇多,细分起来,约略以下列六方面内容最具代表性,现以见诸文字时间先后顺序例举分析如下。

一、一条建院资讯

1964年9月21日,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西城区李广桥南街1号(今前海西街17号),原北京艺术学院所在地—恭王府举行了隆重的建院典礼,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林默涵,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徐平羽,北京市委大科部部长吴子牧,文艺界知名人士及兄弟院校负责人吕骥、周巍峙、老舍、钟敬之、陈锦清等出席庆典仪式。周扬、徐平羽两位副部长分别代表中宣部、文化部讲话,李伯钊、赵沨两位副院长分别代表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发言致贺,中国音乐学院负责人安波、马可分别就学院筹建经过及建院方略做了介绍。

《人民音乐》记者许冠玉以《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为题,用约1100字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新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大喜讯。他概略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建院典礼时间、莅临典礼现场的领导及嘉宾、创建过程、办学方针目标任务、师生来源与思想动向、师生职工规模人数、学生民族身份构成、系部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及社会实践设想等。该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恪守新闻报道写作规范,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全面具体,言简意赅,基本信息尽收眼底。“在筹建的过程中,全体师生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高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认识,对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有了初步的理解……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创作和表演专门人材”,此信息是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创办历史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则愈加凸显。

二、一场动员报告

1980年5月22日,文化部起草上报中宣部并转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请示报告》,三天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复校。10月16日下午举行恢复动员大会④参见《国务院批准恢复中国音乐学院》,《人民音乐》,1980年,第11期,第14页。。进入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要分院?是否有必要分院?包括领导干部和教工群众都有很多不同意见,据李凌回忆录所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不同意复校,并经过主管部门文化部同意,和李凌单独商量能否取消复院计划,而被李凌拒绝后才得以恢复。⑤李凌:《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20页。

正因如此,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亲自出席复校动员大会并作长篇专题报告,同时北京市委大学部戈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与会并讲话。针对当时是否有必要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问题,林默涵首先从传承发展我国悠久民族音乐文化视角给予细致地分析阐述,特别强调在近十亿人口的大国,创办一个培养民族音乐高素养人才学院十分急迫;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克服面临的软硬件困难,确保复校工作顺利完成。他深有体会地说:“解放以后,我们的民族音乐受到了重视。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民族的东西。”虽然音乐院校一般都开始重视民族音乐教育,且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着轻视民族音乐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同志在世时(“文化大革命”前)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要办一个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材的高等学校。这是非常必要的,总理看到了这一点”,“这也不是我们倡议的,是周总理看到了这一点,他建议办这么个学校”。⑥林默涵:《关于音乐的民族性和音乐教育问题—摘自林默涵同志在恢复中国音乐学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记录)》,《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4页。

为什么要办民族高等教育音乐学院?谁提出要办这所专门的学院?作为在周总理许多文艺工作指示现场的聆听者和直接参与执行者之一,正直磊落、敦厚谨严的林默涵见证着“国音”建院与复校全过程,局内亲历者的身份所作报告晓之于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掷地有声,既有理论实践价值,更有文化发展战略远见,此报告内容成为日后研究者最为重要的参考材料。

三、一则复校报道

中国音乐学院复校动员大会召开后,院刊《中国音乐》创刊号开篇以“我国音乐生活中一件大事”为标题作了详细的报道:“中国音乐学院的恢复,像是一阵和煦的春风,掠过每一个热爱民族音乐事业的人心头,沦海桑田,唤起人们万千感慨。”大家欢欣鼓舞并自豪地说:“中国音乐学院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决策下,于1964年正式建立的。”⑦《中国音乐学院复校》,《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1页。《人民音乐》刊发的短讯中亦作相似表述⑧同注④。。

《中国音乐学院复校》(以下简称《复校》)一文透露了几点全新的信息。一是首次将周总理创院构想时间提前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早在五十年代,周恩来同志就提出过建立专门的民族音乐学院的设想”。二是首次将周总理对中国音乐学院创建的关心关爱提炼为两个“亲自”,第一是周总理曾亲自详尽阐明创建“国音”意图:“为了保证发展民族音乐的条件,土、洋‘先分后合’‘殊途同归’,都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为最终目标。”第二是周总理虽然委托周扬同志负责筹备工作,但却是事必躬亲,时常询问筹建工作进展情况并亲自指导:“调集干部,审查规划,选定校址,直到出国访问途中,还从昆明机场电询筹建进展情况。”⑨《中国音乐学院复校》,《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1页。尽管这里没有确切的史料支撑,但作者两个“亲自”的提炼栩栩如生,很有历史画面感和理论高度,恰似信史一般掷地有声。该报道的核心内容,成为1984年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厉声同志撰写中国音乐学院20周年纪念专论的重要材料支撑。⑩厉声:《中国音乐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学院诞生20周年而写》,《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第7-10页。

四、一部学院简史

中国音乐学院李雁宾、王照乾两位老师经过多年努力搜集材料、查找档案、遍访学院初建时期诸多当事领导和参与建设者,于1989年通力合作完成《中国音乐学院简史》⑪李雁宾、王照乾:《中国音乐》,1989年,第3期,第20-24页。(以下简称《院史》),全文约9800余字。文章后经二人进一步修定充实,收录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⑫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7-38页。中。

该著述遵循史料先行的原则,爬梳相关细节、辨析口述真相,从筹备、建院、浩劫、复院和跋涉五个部分,对学院创建过程、管理机制、建设构想、培养方案、办学特色、师资队伍、教学成果、实践探索、学术成就及未来发展战略等方面给予较为详细的阐述,首次全面呈现了中国音乐学院建院25年艰难曲折而又成果丰硕的特色化发展状貌与求索之路。

作者十分注意史实的准确性,将中国音乐学院正式开学上课复课、重要领导入职、专家入岗时间、教工变更、学生入学毕业、设备资产、图书资料购置、科研文论著作成果等数目,都认真核对交代清楚,尽量做到精准无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辞辛苦找到了1964年11月14日文化部起草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舞蹈学校的请示报告》,以及1980年5月22日文化部上报中宣部部长王任重并报国务院的《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请示报告》[(80)文党字第78号]等两份来自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事关学院创建与恢复的珍贵文件,并将主要内容引用到其负责撰写的《院史》⑬同注⑪。之中,使读者得以窥察史实全貌。⑭学院成立50周年时,两份请示报告全文被辑录于《中国音乐学院建校50周年纪念文集·学校建设卷》(樊祖荫主编、张天彤副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4-7页)。

关于学院筹备经过,作者给予新的描述:“1963年8月,周恩来总理曾就音乐舞蹈工作有过几次谈话,高瞻远瞩,提出了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的重大课题。在谈到有关音乐教育工作时,周恩来总理倡议建立一所新的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学院,并为之定名‘中国音乐学院’。他指出:中国音乐学院应以民族音乐为主,要‘古为今用’,当然对外国音乐也要学习借鉴。成立两个音乐学院分开来搞,是‘中西分开’‘殊途同归’,其发展目标都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音乐。”⑮王照乾、李雁宾:《中国音乐学院简史》,载《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7页。作者将中国音乐学院创建与周总理1963年8月关于文艺工作讲话相联系,是认真下了一番资料功夫的,虽然没有十分准确地引述对应原话,但无论如何还是触及到了总理讲话的史实依据,很值得肯定。这一段描述也成为近20年后《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中“民族音乐各专业、学科调整至中国音乐学院”编纂引用的重要参照⑯参见央院校史课题组编:《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第二章第一节第三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10年,第66页。。

五、一段往事回忆

1991年3月,正值全国政协会议在京召开,著名作家陈荒煤向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艺术家们发起“怀念周恩来总理”忆文征集倡议,一年内收到稿件50余篇,歌曲两首。由时任中国音乐名誉主席的吕骥撰写的《音乐,在他的关注和思考中》便是其中一篇。该文从鲁艺有了钢琴、大后方也需要音乐干部、延安有了管弦乐团、第一个军乐团、中西音乐比较、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舞剧艺术和展开“三化”讨论等七个方面,回忆周总理从延安鲁艺开始近30年对中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关心、思虑和帮助。

该文中谈及,周恩来总理看到绝大多数音乐干部都深受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了解较少,认同不深,便“向文化部提出来,除了原有的中央音乐学院之外,必须创建一所中国音乐学院。它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中国音乐基础上,用中国民族音乐培养学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音乐能有系统的了解,并且能在中国音乐基础上进行创作,能创作出中国风格的作品,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他认为这是发展我国音乐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1964年诞生了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是安波,副院长是马可、关鹤童”。⑰吕骥:《音乐,在他的关注和思考中》,载陈荒煤主编:《周恩来与艺术家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01页。

吕骥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之一,从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开始,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音乐系一直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第四、五届名誉主席,他亲历并引领着新中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许多重要音乐活动场合都留下他的身影,大多重大音乐事件决断、政策制定无不凝聚着他的辛劳汗水和超凡智慧。在长期与周恩来总理近距离的国事接触中,其回忆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六、一篇专题文论

1994年,恰逢中国音乐学院建校30周年,长期从事院史编修的李雁宾在院刊上发表一篇题为《总理与中国音乐学院》⑱李雁宾:《中国音乐》,1994年,第3期,第3页。(以下简称“李文”)的专文。按作者文中所言,该文系为回答“国音”一位青年教师关于院庆日定在9月21日的疑惑而作。作者开篇便直奔主题:“中国音乐学院的建立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批准的,学院的名称是由总理给定的,总理当时曾说:‘你们是搞中国音乐的嘛,就叫中国音乐学院吧!顾名思义嘛!’”开学三周后方举行建院典礼是“为了等待总理能够参加建院典礼而往后延期,但由于国事繁忙,又要出访,实在安排不开了,总理便通知当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说:‘不要等我参加了,你们进行吧!’”该文除了沿用《复校》报道中“殊途同归”“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为最终目标”等已成定论的表述外,对此前悬而未答的问题亦作了新的回答。

一是关于中国音乐发展总体战略,总理主张吸收借鉴西洋音乐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怎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是不会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

二是关于中国音乐学院建院构想,总理要求以民族音乐为主,办成一所新型的音乐学院,要建立研究自己中国音乐的学院,要摸索一套办学规律,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三是民族音乐舞蹈表演与教育建制保持一致,表演团体建设除当时的中央民族乐团外,将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歌剧一团独立建制,成立专门表演民族歌剧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时人俗称“成龙配套”。

四是介绍亚、非、拉音乐,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出于国际政治关系考虑,总理支持学习介绍亚、非、拉音乐,认为这会使亚、非、拉人民树立坚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信心。建院庆典中男声表演唱“亚非拉战歌”和民乐合奏“非洲战鼓”两个节目很受欢迎。院领导安波、马可精心查找资料,认真备课,率先为理论系学生开设“亚非拉音乐”课程。

毫无疑问,此文乃这一主题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成果成为“国音”三任院长在校庆30周年⑲樊祖荫:《三十而立 任重道远—纪念中国音乐学院建院30周年》,《人民音乐》,1995年,第1期,第24-26页。、40周年⑳金铁霖:《在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载樊祖荫主编:《中国音乐学院建校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67-69页。和50周年㉑赵塔里木:《庆祝中国音乐学院建校五十周年》,《人民音乐》,2014年,第10期,第28-29页。庆典大会上讲话的重要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作者本人似乎亦把它作为确证无误的信史写进研究成果之中㉒王照乾、李雁宾、张力:《功丰绩伟 志远品高——安波在中国音乐学院》,《人民音乐》,2001年,第5期,第10-11页。。但诚如作者在《院史》后注中所言:“以上所写资料是我和王照乾同志共同编写《学院简史》时,所走访的当年建院时一些院领导和负责同志的回忆,并非总理的原话,只是大意或者记忆的,无正式文字资料。”㉓同注⑱。鉴于作者并未将访谈口述史料与相应的领袖讲话文献资料作有效的必要核对,这就必然或多或少影响陈述史实内容的可信度。比如此文中提到总理评价舞剧《小刀会》《宝莲灯》“一个是历史题材的,一个是神话题材的,还应该有现代题材的”,而在总理讲话辑录文献中则是,“《小刀会》《宝莲灯》想不到也有洋里洋气的东西,芭蕾舞的动作很多……要创造出民族歌舞的完整形式来”㉔周恩来:《关于文艺工作的几个原则(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六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文化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83页。,可见在这一点上与《院史》一文所表达的总理态度并不相符。因此,这种由于受个人情感驱动而有意无意对口述资料的自我加工、整理和提升而导致内容上的失真,使得其言说史实真实性难免要打上一些折扣,不无遗憾!

结语:史学创新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中国音乐学院是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决策下于1964年诞生的,旨在培养民族音乐教学、创作、研究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但从学校修史的角度考量,我们禁不住还是要问,建国十几年之后,触发总理坚决要新建一个中国音乐学院或者说中国音乐学院非建不可的关键动因是什么?周总理是如何关怀和决策的?换句话说,总理的原话内容究竟是什么?按照《院史》所言应该出自周总理1963年8月就音乐舞蹈工作几次谈话㉕同注⑪。,那么究竟是哪几次?具体内容是什么?《复校》中将周总理的话理解为“土、洋‘先分后合’”“殊途同归”及“李文”中的“中、西分开”“殊途同归”,在已出版的周总理文论中能否找到出处?总理的原话又是如何表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究竟能不能找到原文的出处?!

近年来,口述史作为音乐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资料来源的全面、广泛、丰富角度看,口述史不失为研究校史的一个有效实用的方法。而口述史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可信度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重点,其关键是要将潜藏不确定性的口头资料信息尽可能与传统历史纸质文献加以相互佐证、对照。

我们常说“以事实为依据”,就是要依据原初的史料,而不能仅仅依靠如前人史作之类的第二手资料。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提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一语道出了为学的真谛。亦如有学者所提倡的“近现代音乐史的新史料发掘则应‘竭泽而渔’”㉖居其宏:《“史实第一性”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第23页。,虽然这只是史家应该恪守和追求的最高准则和致臻境界,但对于一位致力于音乐史学研究的严谨学者而言,无疑是要心向往之的,音乐史学理论的创新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建院中国音乐学院周总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时代建院
热烈祝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90周年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周总理的标准餐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