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所刊“国文成绩”类出版物述论※

2020-04-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作文选国文文言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国文成绩”(即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是一重要且特别现象,数量大、范围广,兼具教育、商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及影响。这些以文言文为主的习作对于我们的写作教育可能缺少足够的直接借鉴价值,但作为历史资料却可以深化我们对民国教育事业及思想文化的认识。

近年来,伴随影印、重印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热潮,当年教育领域的另一出版物——学生作文选(往往冠以“国文成绩”之类名义)也再次进入今人视野①。由于重版数量有限,世人对其基本情况不甚了然,若稍加审视,不难发现此类出版物的现实意义虽难以过高期待,但却契合了过往时代的客观需求,并为我们保留了一时教育情况的真实记录,且能作为特别资料以补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之不足,实在不应过于轻视。

一 基本情况

关于民国时期编选出版的“国文成绩”类出版物的基本情况,目前尚未有完整统计与系统研究,但通过相关资料可知,编辑出版此类书籍是其时的普遍现象。有学者指出,20世纪前期的小学写作教育三个阶段②中,除第三阶段因战乱有所影响外,其他两个阶段皆伴随有大量小学生作文结集出版。第一阶段有“《高等小学论说文范》《小学生作文入门二集》《高等小学作文范本》《小学国文成绩选粹》《新撰小学论说精华》”③,第二个阶段的1922年至1925年,“新出版的小学生作文选有《全国学校国语成绩精华》《全国小学国文成绩文海》《国文成绩全国学生文库乙编》等12种”④。上述引文中提及的只是冰山一角且不限于小学层次,而是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覆盖(当然,据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小学部分所占比重较大),笔者手中即有《学校国文成绩》(江苏、江西、广东)⑤、《江苏各校国文成绩精华》(初集)⑥、《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上编)⑦、《全国中学师范国文成绩新文库》(乙编初集)⑧等几种,均成书于1915年,为此处所未及。就第三阶段而论,笔者经检索也发现了《中学生国文成绩》⑨一书,尚待挖掘者想来为数更多,其中可能也包含专收小学作文之作。

民国时期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实是一重要且普遍现象,其选文范围,或面向全国,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其上编选文出自51所学校,遍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江西、山西、云南、山东、河北、广东、天津、贵州等数省份;或针对一省份或某一地区,前者如《江苏各校国文成绩精华》,后者如《中学生国文成绩》,系编者“致函河北省及北平市各中等学校校长”征集而来。就学生层次而论,或专选某一阶段,如《小学国文成绩选粹》《中学生国文成绩》之类;或全面兼顾,譬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按照规划,“凡国立、部立、省立、公立及县立等师范等稿,俱属诸上编。而中学及甲种实业等稿,俱属诸中编。高等小学、乙种实业及国民学校等稿,俱属诸下编,所有女校,及私立各校之稿,则按其程度,分编同选”⑩。在具体编辑过程中,会根据来文数量的多少予以统筹,譬如《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本书分甲、乙二编。甲编为高等小学国文成绩,乙编为中学师范国文成绩。惟中学师范成绩尤多,爰再分初、二集,俾篇幅匀称,而不害收广之容”11。某些出版社更是多次征文出版,待积累充足打造文库,譬如崇文书局编成有“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含中学之部四种,小学之部三种12,号称“本局文库,出版最早,选择最严,材料最多,取价最廉,敬告青年,国文成绩,惟有此书,可算第一”13。就选文标准而言,或无明确倾向,兼顾各类,筛选出水平较高者,绝大多数作文选皆作如此标榜,当然,个人偏好与趣味依然会发挥潜在影响;或有鲜明立场,譬如《中学生国文成绩》,看重的是“论说记叙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及其他有关发扬民族精神描写民族道德之作”,如此做法显然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国难殷深,人情颓诈,感于教育乃立国之本,为供担任教化工作者教育设施之参考,及提倡以此项纯洁真挚之文艺,针砭虚伪颓废之社会人心起见”。14就收录作品的语言形式来看,前期以文言为主,此后白话作品逐渐增多,并成为主流,因掌握资料不够齐备,个中发展线索尚不能清晰描述,较为明显的变化或在1928年以后。阮真曾对1921年至1924年出版的6部作文选进行统计,发现其中三部全属文言文题,另三部则均有白话文题,而就1928年出版的《全国中学国语成绩大观》来看,“中学生于文言白话,多自由写作,在题目上有大部分不能判别文白也”15。可能的解释或在于“随着国语教学的成熟,白话文才真正普及到小学作文中”16。尽管如此,1946年出版的《初级模范作文》仍属“混合编制,文三语七”17,可见文言写作教育始终不曾彻底断绝。随着语言形式的变化,“选本”形式亦有演变。虽都是以“类”分别,但前期多半沿袭古文选本传统,采用古典的分类方式,如论、策、辨、书牍、序跋之类;到后期则渐次与今日的体裁范畴相对应,譬如《中学生国文成绩》,分为论著(按,类似于今日的议论文)、小品文、小说、诗歌四类。

这类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显然契合了当日的社会需求,故销售情况良好,一经出版流通,屡屡再版。譬如《江苏省学校国文成绩》,1915年9月初版,1926年4月第八版问世;《江西省学校国文成绩》也是如此,1915年7月初版,1926年12月发行第八版;再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上编),1922年1月初版,次年3月即有第五版印行。另据介绍,《民国老作文》一书中所收的《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甲编)》所据是其第十七版,《全国中学师范国文成绩新文库》(乙编初集)至1935年5月更是推出了第三十五版,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二 教育、商业与文化因素的推动

虽然只是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时人却有充足考量,概而论之,涉及教育、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教育因素自是编辑出版学生作文选的首要目的。写作教育是传统时代教育的核心,民国建立以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一仍其旧,所谓“国文为各科学之主干,观一国之教育,视国文之优劣以为断”。通过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一则筛选范文以供广大学生借鉴、参照,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二则了解并考察一时的教育水平与成效,成绩足让人喜,纵有问题,也可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学校国文成绩》提要有云:“我国自兴学校以来,各校国文成绩斐然可观,本局特择尤选,辑汇成巨帙,华华学子,手此一编,用以广观摩而竞磋切,并足见我国教育其突飞之进步,有令人惊喜交集矣。”既期有益,则诸选本在编辑时都颇为用心,多方征集并延聘名家,不惟筛选出典范之作,且附有评点,以期金针度人,“一题有一题之作法,一文有一文之佳处,不经揭出,学者何所适从?本编于每篇后赘以评论,作法之如何,佳处之奚在,俾可一览了然”18。职是之故,他们对自己的成果颇为看重,“初二三四五集皆采一时之成绩,为精华所荟萃,非拉杂成书者可比。凡我各省男女学校并江苏各校学生之父兄戚友,均宜手置一编,藉验程度而资观摩”19。这尚是谦虚之词或因宣传需要,《全国高等小学国文成绩文库乙编》对于自我价值的表述更为直白,“初学作文,得此一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作何题目,便可立时成章,盖观摩既多,材料自然丰富也”20。正因为此类选本的有用与有益,故征文活动得到了各校的踊跃支持,或云“本局征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便各校学生观摩之用,承各学校欢迎甚至,应征者纷至沓来”21,每每征集通知发出后,能收到来稿几千篇。

其次乃是商业因素。相关作文选大多是由书局负责征集并邀请名家予以筛选22,经济利益自然是他们的核心诉求。为能实现销量最大化,一方面,他们严把质量关,筛选方式极为严格与苛刻。譬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征集得稿件一万六千余篇,符合其上编收录范围的有五千三百余篇,“有编辑部同人初选得两千余篇,继由张清卿先生复选得一千余篇,迨公天选辑除诗词歌曲不计外,仅得此三百七十余篇居上编。得数十四分之一”23,经统计,算上诗词歌曲,也只得444篇,其他诸书自然也不例外。工作固然精细,宣传更需标榜,他们往往给自己的作品贴上“课余观摩第一善本”24类的标签,又或者号称系“征集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最新成绩之精华”25。除此以外,他们还时时与其他因素“捆绑”,使普通的商业行为变得复杂化,譬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宣称“用国货毛边纸印成……爱国者尤不可不购”,有道德绑架之嫌。

面对丰厚的利润,侵权之事时有发生,譬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就曾被文粹书局剽窃盗印,引起巨大纠纷。后来国学书局诉诸法律,“该局(按,指文粹书局)特委丁、钱两君岀面调停,谓此事系一时失察,并非有意,应请鉴谅云云”,国学书局的回应也颇为大度,“为顾全业友谊起见,不得不格外通融,准该局即日将存书及底版一并送至书业公所,当众销毁,作为和平了结。但今后不论本埠外埠,如再发见抄袭或翻版及代售等事者,本局仍当严重交涉,以维版权”26。

收录的作文系向社会征集而来,为了鼓励大众积极投稿,往往会有奖励刺激,效果也极为明显,华侨王敬成委托上海学海书局征求全国学生国文成绩,奖金极为丰厚,所得作文“多至五万余篇”27。奖励的形式,或给予现金,或给予赠书,或给予赠品,一般会根据获奖等次有所区别,譬如商务印书馆,“本社新组织文艺观摩会第一次征集国文成绩,……酬奖分三等:特等奖现金,甲等奖商务印书馆书券,乙等奖图书杂志”28。多数时候,商家更乐于采用给予书券的形式,譬如广文书局,“选录之文,赠品分四等,甲等每篇赠本书局书券四元,乙等每篇书券二元半,丙等每篇书券一元,丁等每篇本书一部”29,可谓是变样促销。此外还可能会有一些附加条件,商务印书馆要求“惟应征者须入本会为会员,另有种种权利,详章载本年学生杂志”30,借征文以做产品宣传和推广。商家的征文评比不仅给予物质奖励,有时也会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譬如广文书局在结果公布后登报告知,“最优等三名…………各奖现金十元,并录取为本局编辑学习员,每月薪金自十六元至二十四元,供给膳宿”31,如此于书局和学子皆有便利。

再次则为文化层面。一则可以表彰乡邦,譬如《江苏各校国文成绩精华》宣称“本编题目新颖、文笔之佳者,大有汉魏唐宋名家气息,谓为江苏之国粹也可,谓为全国之国粹也亦无不可”32,地域文化自信溢于言表。再则,亦是更为凸显者,则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上文提及的《中学生国文成绩》是一例。又如毕公天所编之《全国学校国文成绩大观》,昌明国粹、对抗潮流的意味十分明显。该书的《选辑缀言》言道:

慨自欧化东渐,科学掞张,而一般骛新趋奇者,遂视国文为敝屣。吁,斯文将丧,国学沦亡,识者痛之。盖国学为立国之精神,精神失则国未有不亡者,此同人等所以惄焉忧之,亟思挽救者也。为于八年一月,特先征集全国学校之国文成绩,拟汇选成帙,以饷学界,亦区区保存国粹之意耳。33

个中内涵极为丰富,且待他文专题评述,此处暂付阙如。与此针锋相对的则有世界书局,称“新文化运动以前之国文成绩,于时代思潮上不合,于文字应用上亦不合”,第一次征集作文是在“新旧过渡时代”,于是第二次征集出版的作品在题目上便鲜明标示“新时代”三字,如《新时代之国文成绩学生文库》《全国学校成绩新时代之国文大观甲编》之类。另有一些则立场较为温和,譬如《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34,明白宣称“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35。

三 教育实际的忠实记录

及至今日,时移世易,教育宗旨、目标及手段等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习作对于我们的写作教育可能缺少直接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份历史资料可为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提供重要参照与补充。

曾有人在网络上零星推荐、介绍过一些民国学生作文,读者多有赞誉,表彰其内容生动活泼、表达真挚自然,与此同时,也有人严厉指斥,批评其无真情实感,从形式到内容充满“套路”,呈现两极化倾向。对待同一事物自然可以有不同的情感好恶,这与个人趣味和立场有极大关联,但民国时期的作文写作到底呈现何种面貌,又当如何评价,仅凭网络上零星提供的少量考察样本,显然只能造成争议而无法提供答案,此类作文选的出现恰能避免尴尬并解答我们的疑惑,作为民国时期写作教学成果的直接展示,它们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其时的教学宗旨、特点及成效提供了丰富材料。

第一,文言文在民国写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得到确认,至于其得失亦可凭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重新审查。民国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废除文言、推行白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借助行政力量大力推广,一个极为显著的例子是“1920年以后出版的教科书,由于北京政府教育部下令文言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逐渐改用白话文体,导致白话文教科书编辑成为潮流”,但无论是学者意志还是官方态度,都未能如想象般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旧习尚,“在1924年,商务印书馆还推出称为‘新撰教科书’的文言教科书”,以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36换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话文并未能取得对文言文的压倒性胜利,文言教学、文言写作仍获得了社会大众的相当认可。我们虽认可这一结论,但过往多是基于思想观念层面的材料予以印证,教科书的编撰和使用虽是更为直接的材料,但除了现实需求外,编撰者的文化立场也发挥着作用,不一定能和实际情形完全契合。至于大量文言作文的存在,则是确实无疑的可靠材料,反映了当日写作实际的基本面貌,能够充分坐实并补充我们的相关论断,且让我们意识到,文言使用范围之广要超过我们的一般估计,更可见传统教育之强势。

时至今日,文言写作教育都饱受恶谥,诸如基本不脱八股陈迹,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因袭固定套路的痕迹等皆是我们熟知的论调。检阅相关作文,确实存在此类弊病,譬如有学生写作《桃花林记》一文,从结构到主旨都见出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模仿,另如《杏花村记》《季秋之学园》之类,亦陷入此类文章的传统窠臼。但客观来说,因袭套路固然令人厌恶,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应当肯定。有学者读了此类文言作文后慨叹“其辞章之美、修辞之工,今之学生难以望其项背”37。此诚非虚言,大体说来,所收录学生(包括小学生)的文字表达可谓笔力老到、技巧娴熟,无论选题、立意、结构还是表达都可圈可点。一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接受了不长的教育后能取得如此的写作成效实属难得,当日的学生事后回忆这一阶段的学习时虽多有批评,也有不少认为获益良多。38我们在检讨、批判其弊病的同时,也应对个中积极经验予以总结、吸收和借鉴,而非一味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言写作教育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除了客规因素的限制外(譬如习惯影响过大,教材、师资不足等),也与其确有成效紧密相关。

第二,民国时期的学生作文可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就门类来说,《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甲编》(1926年2月上海中原书局出版)共分十九类,即经义类、原理类、经论类、史论类、合论类、广论类、序跋类、书牍类、通启类、辨释类、问答类、书后类、传状类、游记类、杂记类、箴铭类、感言类、戏墨类、诗词类;《全国中学国文成绩学生新文库》(1924年3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共分二十类,即理论类、说经类、论史类、论事类、杂说类、辨释类、答述类、感言类、赠言类、序跋类、书后类、书翰类、传状类、杂记类、戏拟类、通启类、哀祭类、赞颂类、辞赋类、诗词类。两相对照,虽微有差别,但基本面貌趋同,系对传统中国写作教育模式的一种延续,以文言为主的作品大都类此。以白话作品而论,名称或有不同,形式或有变化,但依然包罗万象。譬如《民国小学生作文》,系根据《小学模范作文》(吴继铨编写,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印行)一书整理而来,分为学校生活类、时令风景类、人物记述类、社会写真类、纪念日类、科学常识类、回想杂录类、论说、游记、演讲、书信、小说、诗歌、剧本十四个部分,可谓面面俱到。

不惟门类齐备,题材也是五花八门,即以《全国中学国文成绩学生新文库》中的“论”(就广义的论、说而言)来说,既有《民为贵说》《郑伯克段于鄢论》《范增论》等传统话题,亦有《世界上有绝对的真理么》《文艺复兴之研究》《甘地主义的批评》《论男女同校之利病》《中国亟应裁兵说》等极具时代感的新命题。即使是小学生作文,也涉及了诸多“时髦”题材,有关于自然科学者,如《日论》《亚洲中国风气论》《论江苏省之地势》等;有关于经济民生者,如《振兴实业论》《通商论》《废物利用论》等;有关于政治者,如《论专制与立宪异同之点》《当兵纳税为国民应尽之义务》《论选举之利弊》等。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地理、气候等内容无不涉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据此了解民国以来诸多教育改革措施的影响和成效。国文教育不仅担负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的功能,更与国计民生关联极大。民国以来,政治理念、文化意识发生重大转型,国文教育改革是重要突破口,有识之士设计了诸多教育理念,并借助教材等形式积极予以推行,但这些到底属于理想层面,实践开展未必与此全然配合与契合。而作文选正是现实情形的忠实呈现,是我们考察彼时教学状况与教学成效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且其真实性远胜种种当事人的回忆与想当然的猜测。一理想,一实际,二者合并观之,特别是其中差别的发掘,我们方能获得对民国时期写作教育状况的全面、客观认识。

譬如说,“五四”以来,诸多教育学者的一个共识即在于将“实际文体”剔除出写作教学,而大力鼓吹“教学文体”,梁启超、叶圣陶等人皆是重要推动者。所谓“实际文体”,是我们在实际写作活动中要涉及的类别,譬如说经、论史、传状、杂记之类;而“教学文体”,即今日为我们熟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之类,系学者们为了便于教学,将“文体”进行归纳、简化而形成。39今日的写作教学早已是“教学文体”一统天下,但考察民国时诸种作文选的分类方式,则大多延续传统模式,具备鲜明的“文体”意识,门类齐全、重视规范正是编者着力强调的益处所在。譬如《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认为其书具四大特色,其中之一即“门类广”40。古人有“文章以体制为先”之说,清楚了解每一类文章的渊源、特征、作法,并积极研究、借鉴典范文章,是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学传统,历代选本都有对此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往往细分若干类,每类选若干篇,时人对门类的重视,正是文学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影响所在。由进步书局面向全国征稿编辑的《学校国文成绩》对此有颇为明白的宣言,称“文有体裁,论说、传记、序跋、铭赞体裁各异,不可不知别类分门。标明篇首,可为规范,其益二”41。《江苏各校国文成绩精华》更是认为“本编搜罗宏富,评选精详,门分类别,曰经论、曰史论、曰合论、曰杂论、曰说、曰问、曰议、曰辨、曰书后、曰原、曰序、曰游记、曰感言、曰旅行记、曰书牍、曰记、曰杂文,凡十七栏。文法程式,极为详备,足为学生练习之助”42。一方面是理想理念的鼓吹,另一方面是现实操作的排斥,可见一应教育理念的推行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容易,历经挑战与阻挠,方能于种种艰难中逐渐定型,通过此一个案,可让我们对语文教育模式演进逻辑有更为深入和细致之体察。舍“实际文体”而取“教学文体”,导致流弊极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文体只是为了应付教学和考试的,与真实写作脱钩,在实际的写作中,并没有哪一种文体叫做记叙文,只有散文、小说、通讯、传记等……”43,名实不符,不仅使写作教学成果难以落到实处,且造成了中学与大学文学教育的脱节,干扰并制约了大学文学教育的丰富与深化,传统写作教育明显较之新思路更具合理性。

又如,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并据此调整教学目的和方法44,今日说起民国老课文与老作文,清新、活泼的童趣也屡屡被提及,“回顾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叹服”45。如此说来,昔日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充分贯彻实施,但上文已经指出,其时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远非“童趣”二字所能囊括。可供探讨的话题尚存不少,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其时教育理念的施行成效及演进轨迹,大量作文选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 思想、文化的别样参照

教育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民国作文选中透露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考察其时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通道。正如上文所提示,不少作文选在编选时本就具有鲜明的文化立场,不论是文章的筛选还是序文作者的安排,在在有标榜、宣传的意味,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补充。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众多新名词、新观念被引进和推广,“在近代中国出现的那些新知识、新名词,虽然大多发轫于精英阶层,但莫不是通过各种媒介,经由各种场域传播到一般民众那里才发挥作用,进而产生效果……如今的很多研究者更为关注新名词的内涵及其诞生史,比较忽略对其接受层面情况的考察”46。此等倾向确需调整,但从何角度切入却颇费思量,而种种作文选想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清末科举改革后,新名词、新概念“被考官与考生当作典范,纷纷体现在考官的考题与考生的答卷中”47,并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发挥。这种倾向有不断蔓延趋势,科举虽然废除,写作活动仍在,于是新名词、新概念乃至新现象、新事件纷纷出现在学子的日常作文中,上文已有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以增强印象,譬如《论科学智识与文明程度之关系》《宗教科学孰为先后论》《论报纸之功用》《农工商务先后缓急论》《论国民当有纳租税服兵役之义务》《铁路为交通命脉论》……凡此种种,既是新鲜话题,又是紧要命题,其中部分观点虽不免狭隘、偏颇,但却各有说辞,反映了其时一类人的观感。譬如《婚姻自由论》一文,认为“婚姻自由……在欧美为文明之进化,在中国则为风俗之污下,何则?西国之文明程度已齐,我国之文明程度尚低,故在欧美则有益,而在我国则反有害也”,这其中的态度是熟悉的,所谓的理由也是熟悉的,可见传统之顽固与启蒙工作之艰辛。时人亦不乏有远见者,譬如《论外债》一文指出,“外债……无所谓不祥,要视乎其国之用之何如耳”。此外尚有作文涉及对时局之关注,如《推测吴张之胜败》之类,系对奉直战争的全面评估,文中提及“吴与张本一丘之貉,其败也不足忧,其胜也不足喜”,道尽时人的一腔悲愤。就思想的高明而言,这些文章诚有不及,但这里呈现的是最为“普通”阶层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一般人对于最新科技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基本认知,以及对于政治、教育、经济的基本态度,葛兆光早已指出“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48。

更为典型的例子当属文言和白话之争。在新旧力量针锋相对的舆论环境中,国文成绩的作用显然得到了重视,时人纷纷借助编选作文宣扬、推广一己的文化立场。前文已及,文言教育经久不衰,虽地位逐渐下降,但拥护者依旧不少,及至1935年,六十四人发起成立了保存汉字及文言学术界组织“存文会”,“慨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普及功效未见,而国文作风日坏,国学程度日低,近更有倡言废弃文言、并废弃汉字者矣。同人懔伊川为戒之惧,矢文章报国之诚,当存亡绝续之交,尽奔走呼号之责。斯文未丧,来日方长,愿与有志者共勉之”,他们的一项主张即是“选录各学校最优国文成绩、以资奖励而备观摩”49。

白话文终究取代了文言文,但时人态度并非倒向一边,个中过程也较为曲折、复杂。我们在描述这一过程时却普遍较为简单、直接,认为白话取代文言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是必然的进化和可喜的进步。譬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科举制废除后的十几年时间,写作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沿着旧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与此同时“在写作实践中,白话文的‘幽灵’已经悄悄地在神州大地徘徊,写作的载体形式正经历着艰难的蜕变”,大致以1928年为分际,文言与白话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较根本变化,潘新和据此认为,“这个时期白话文写作已从无到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白话文或文言写作”50。这一结论自然不差,但若视角有异,观感亦会有所不同。自白话文运动兴起至1928年已近十年,文言文写作仍然占据重要比重,1915年编辑的《学校国文成绩》至1926年还有新的版本问世,可见市场需求依然存在,长久被打上传统、落后标签的文言文在时人心目中并没有被简单、轻易抛弃,他们的态度也非一味嫌弃和厌恶。

时人对文言和白话的一般态度实则较为复杂,《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宣扬的“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就很值得玩味。除了上海中央编译局外,广文书局“征集之文不拘体裁,文言白话并无限制,小说译述亦所欢迎,惟理想不可背世界潮流……”51,但重大旨,不拘形式,可谓通脱。世界书局也说明“不论文言白话皆可应征”52,可见一时倾向。及至1929年,东林书局在征稿时依然声明“国文体例,不论文言白话,凡与现在三民主义教育不背者,一律欢迎”53。过往的史观持进化论立场,自要对这种或顽固保守或模棱两可的论调予以批判,如此看法正确与否当值思量,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其时的社会舆论与大众观感实较为多元,不可以简单视之。即使是所谓的新文化人士,除极端激进者外,也不否认文言的价值,据学生回忆,朱自清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先给学生教授白话文,等到他认为学生已能看懂白话文及报纸时文时,便向学生征集意见是否教授文言及旧诗词。54我们应当正视这一基本现实,对个中情况有更为细致的梳理与剖析。

注释:

猜你喜欢

作文选国文文言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优秀作文选评
2017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聊聊我们的作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