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分析△
2020-04-18刘勇强张冬梅郭金成乔呈瑞杨世卿
刘勇强 张冬梅 郭金成 乔呈瑞 杨世卿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 焦作 454001)
临床胸部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纵膈肿瘤,原发疾病多呈良性,仅部分患者为恶性。数据统计显示,良性纵膈肿瘤大约占58%~75%,50%的患者就诊前临床表现无典型性[1],此疾病患者症状程度和临床表现依赖于病灶性质和大小。现治疗纵膈肿瘤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恢复速度快、疗效确切、瘢痕小、疼痛小、微创性等优势,已在临床得到推广。研究证实,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指征逐步扩大和手术器械和技术改进,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已在纵膈肿瘤疾病治疗中取得一定地位,有望逐步替代常规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地位。且目前已有报告指出[2],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效果良好。即使如此,仍有学者对此质疑。现纳入60例纵膈肿瘤患者分组讨论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纵膈肿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组。入选标准:(1)患者均接受CT检查存在非侵袭性征象;(2)患者均接受此次手术治疗指征;(3)均得到病理检查满足纵膈肿瘤判定标准;(4)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胸部发育畸形、脏器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免疫缺陷性疾病;(2)病情不稳定,合并内科疾病者;(3)CT检查显示病情侵袭附近组织或器官,或包绕大血管、病灶远处转移者;(4)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者。对照组均为单发病灶,男16例,女14例;肿瘤性质:恶性3例,良性27例;肿瘤位置:后纵膈5例,中纵膈10例,前纵膈15例;病灶大小2.3~15cm,平均(5.8±0.5)cm;体质量46~74kg,平均(55.8±1.3)kg;年龄23~74岁,平均(47.3±2.6)岁。研究组均为单发病灶,男17例,女13例;肿瘤性质:恶性4例,良性26例;肿瘤位置:后纵膈4例,中纵膈11例,前纵膈15例;年龄24~73岁,平均(47.6±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三孔式胸腔镜手术治疗,气管插管麻醉,健侧卧位,按照病灶位置调整倾斜度,根据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三角原则确定操作孔,并做长1~1.5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置入30°胸腔镜和穿刺套管,副操作孔和主操作孔分别在腋后线第5肋间和腋前线第4肋间。用腔镜吸引器、电凝钩、超声刀等器械钝性、锐性分离肿瘤,若术中遇较大滋养血管,完全有力夹断后,结扎。针对较大病灶者,可适当延长主操作孔长度,低位引流,止血后,逐层缝合各操作孔。术后1周内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
研究组接受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手术体位和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在腋中线第7肋间部位做1~1.5cm切口,为观察孔,置入30°胸腔镜和Trocar穿刺套管,探查病灶形态、大小、位置等,以及与附近组织的关系,在腋前第5肋间、第4肋间或第3肋间做长3~4cm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撑开肋间隙。从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全胸腔镜下,切开纵膈胸膜,用电凝钩、超声刀等钝性、锐性分离病灶,第一助手需负责牵拉组织。术中多防线和角度完整游离病灶,若遇较大滋养血管,则结扎;完整切除实性肿块,针对不易完整切除、囊肿体积较大,先引流囊液,再切除囊壁,电凝灼烧残留囊壁,及时止血。术后,在观察孔部位置入胸管,低位引流,缝合操作孔。术后1周内给予抗菌类药物,预防感染。
1.3 指标判定
记录围术期指标,包含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
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记录其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状况,如上肢运动障碍、肺不张、液气胸、肺炎等,记录随访6个月内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
组间医疗费用比较(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例数医疗费用(元)住院时间(d)切口长度(cm)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时间(d)术后引流时间(d)术中失血量(ml)手术时间(min)研究组3021280.23±125.218.56±1.021.04±0.212.13±0.323.61±0.2476.56±10.32103.26±21.02对照组3021284.54±124.3510.98±1.044.65±0.264.98±0.315.21±0.24106.58±10.24145.32±21.35t-0.13379.099259.161735.036825.819811.30997.6891P-0.8940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
2.2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43.33%(P<0.05),见表2。
表2 比较并发症[n(%)]
组别例数上肢运动障碍肺不张液气胸肺炎总发生研究组301(3.33)1(3.33)0(0.00)0(0.00)2(6.67)对照组303(10.00)4(13.33)2(6.67)4(13.33)13(43.33)χ2-1.07141.96362.06904.285710.7556P-0.30060.16110.15030.03840.0010
2.3 复发率
研究组复发率10.00%(3/30)低于对照组40.00%(12/30),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纵膈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包含胸源性肿瘤、原发性囊肿、神经源性肿瘤[3],目前暂不完全明确纵膈肿瘤具体发病机制,但纵膈位置不同,其肿瘤多发类型也不同,而各肿瘤类型的患者,其年龄分布也有一定差异[4]。大部分纵膈肿瘤患者病情均为良性,疾病早期症状无典型性,但因病情逐步加重和发展,会逐步表现出乏力、气短、咳嗽、胸闷等症状,部分恶性病情者病灶会出现转移和侵袭,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早诊治为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5]。传统治疗方式为开胸纵膈肿瘤切除术,可最大程度清除处理可见病灶,但因手术存在较大创伤性,术后多肺不张、肺炎、疼痛严重等并发症,甚至部分患者会发展至休克、呼吸衰竭等危急重症[6]。因此,在确保手术效果时,还需降低疾病复发率、并发症、创伤性,促进改善预后和术后恢复。
随之兴起的常规三孔式全胸腔镜手术交互应用副操作孔和主操作孔,其优势为:(1)为多角度游离和牵拉暴露病变组织提供条件;(2)创伤性小、恢复速度快[7]。但也存在副操作孔位置不理想的缺陷,因此操作孔多位于腋后线,术中较易损伤肌肉和神经,术中疼痛重,易诱发上肢运动障碍,加大术后风险性。此外,此位置血管丰富,术后穿刺点止血难度大,延长手术时间。因此,此手术方式治疗纵膈肿瘤也存在局限性。已有报告指出[8~9],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与常规三孔式全胸腔镜手术比较,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确更具优势。其原因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疼痛程度轻,术中仅单个切口,操作简单,失血量少,无需第二操作孔配合,缩短手术时间[10]。并对呼吸肌的刺激和不良影响较小,不易出现排痰和咳嗽障碍,对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创伤性小,对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并发症低和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