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出菇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020-04-18张瑞华王承香丁美丽黄成彬于囡囡
张瑞华,王承香,丁美丽,黄成彬,于囡囡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具杏仁香味,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极高的食用菌[1]。我国于90年代初,从日本引种试验,并得以快速推广,2004年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逐渐兴起,工厂化生产技术逐渐完善[2],但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一些病害问题,通过介绍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出菇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为其工厂化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1 生理性病害
1.1 侧壁出菇
侧壁出菇的症状表现见图1。
由图1所示,侧壁出菇主要表现为袋内大量形成原基,消耗了培养料营养,进而影响了杏鲍菇产量和品质。该病症形成原因主要是装袋过松,袋与培养基间有大量空隙,菌丝生理成熟后便形成原基[3]。防治方法为调整装袋松紧适宜,通常使用18 cm×36 cm的袋子,装袋的高度为17.5 cm~18.5 cm,装料量为1 150 g~1 200 g,培养基含水量为65%左右。
1.2 菇房内菇体生长一致性差
该症状主要表现为菇房内菇体生长速度不一致,同步性差,影响了菇房的周转率。发病原因分为2种,一种是菇房内空气内循环少,菇架上下有温差导致上面菇长得快,下面菇长得慢,此时防治方法为加大菇房内循环的启动次数。另一个原因是拌料不均匀,详见图2。
由图2所示,因拌料不均引起时,应延长机械搅拌的时间,但不要过度延长,防止培养料因微生物繁殖而酸化[2],一般机械搅拌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
1.3 菇盖表面有瘤状物
症状表现菇盖表面有瘤状物,见图3。
如图3所示子实体称为瘤状菇,该症状形成原因为出菇房菇体温度低,进风温度高,因此菇盖表面易形成瘤状物。其防治措施为少量多次排风,每次排风时间不宜过长,温度高的季节,可选择早晚及夜间排风。
1.4 菇体畸形
菇体畸形有2种类型,一种是指出现畸形后不能通过正确的管理措施使畸形状态改变,包括如下几种表现症状,详见图4~图7。
如图4~图7所示,菇体畸形有菇体扭曲、菇盖开裂、原基组织分化异常、菇盖畸形4种情况,严重影响菇体品质及产量。该症状形成原因有3类,母种、原种或栽培种老化或退化;杏鲍菇与其他菇类于一个菇棚内同时培养;配方不合理。防治措施有以下3点,第一,严格把好菌种关,菌种使用前用溴百里香酚蓝液体培养基检测菌种的活力[4];第二,原种及栽培种长满后立即使用,避免存放时间过长,25℃条件下,弃用培养45 d以后的菌种;第三,杏鲍菇菇房以及周边勿栽培猴头菇;第四,配方使用前要做出菇试验。
菇体畸形的另一种类型是指可以通过正确的出菇管理可使子实体由畸形变为正常,有如下几种症状,详见图8~图10。
如图8~图10所示,该种菇体畸形有3种情况,一是原基分化期原基异常,原基未有菌盖菌柄的分化,而是大的瘤状物;二是菇蕾或菇体异常,菌盖菌柄比例严重失调(图8、图9);三是快速生长阶段菇体扭曲、菇盖薄、长势弱(图10)。原基分化期形成瘤状物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缺氧[2],二是低温分化障碍。杏鲍菇分化期温度低于11℃,原基会存在分化障碍。菌盖菌柄比例严重失调的原因有2种,一是缺氧,二是冷风刺激,即菇体温度高,菇房进风温度低,温差超过10℃以上,会形成大肚子的畸形菇;快速生长阶段菇体扭曲,菇盖薄,长势弱主要是因为通风少,缺氧。
防治措施:因缺氧形成的畸形,可增加菇房通风次数;因菇房进风温度低于菇体温度引起的畸形,可缩小菇体与进风的温差,降低菇房内的温度,提高进风温度。
2 病理性病害
2.1 菇体腐烂症状
菇体腐烂症状表现见图11~图13。
如图11~图13所示,原基分化期有的形成大脓包,掰开后,内部腐烂(图11、图12);有的菇体发粘,腐烂(图13)。形成原因有2个,一是培养料营养丰富,易细菌感染,表现为原基期形成大脓包或者原基腐烂;二是出菇环境温度高、湿度大[5]。
细菌引起的腐烂病,在实际生产中较常见,防治措施有2种。第一,降低培养料中的精料含量,工厂化杏鲍菇培养料配制中,麸皮含量约20%,玉米粉约6%~8%,豆粕约6%~8%;第二,出菇房温度低于15℃,湿度低于90%,多通风。
2.2 黄菇病
症状表现见图14。
如图14所示,黄菇症表现为菇体干、开裂、发黄,将开裂的菇体与未有此症状的菇体摩擦,摩擦后的菇体也会染此症。黄菇病是由高温、高湿、通风差、菇房空气质量差、连作障碍造成[6-8]。防治方法为降低温度及湿度,加强通风;菇房废包清理后,用5%漂白粉液冲洗菇房,晾晒3 d~5 d,喷1 000倍农用硫酸链霉素,按照30 mL·m-3用量喷洒,排包前喷洒清水溶液并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熏菇房,按照 5 g·m-3~6 g·m-3用量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