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国有企业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效能的思考
2020-04-17周宏霞李广红
周宏霞 李广红
摘 要: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探索构建符合改革要求和行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创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领域,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机制对接,在促进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等方面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效能。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监督效能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要,是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18年3月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赋予新的定义。为落实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国有企业应当从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业务领域、协同配合、整改督导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提升,促进企业不斷完善治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充分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因其对内属性,在很多企业内部存在着机构不独立,与经营管理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相应的在各企业目前仍存在非“一把手”管理的现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削弱了审计监督效能。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构建党委和董事会双重领导的集中统一的内部审计管理新体制,从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上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提升审计监督效能的首要条件。
一是在企业集团公司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集团公司管理层级多且业务多元化,可在集团公司本部和二级单位设置两级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由集团审计机构对审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对审计人员进行垂直管理。二是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机构作为审计委员会办公机构,对企业的财务和运营进行监督管理,接受董事会领导,由董事长分管,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三是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监督委员会,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机构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部室,接受监督委员会的领导,审计报告、审计问题移交、审计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等日常工作向监督委员会报告。
二、全面覆盖,多维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建议职能
将审计范围由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拓展到经营管理审计,一方面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纳入审计范围,不留空白和死角,实现审计范围横向全覆盖,另一方面聚焦企业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业务领域,规划审计周期,进行循环审计,实现审计监督纵深方向全覆盖。
一是强化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监督,开展资金风险审计。围绕资金的安全使用,从大额资金超期占用及清收风险、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性、存货的安全完整、合同约定预收货款是否及时收回、账实是否相符、企业是否有连带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问题揭示和风险提示,实现资金风险审计的全覆盖,促进企业资金安全高效运营。二是强化经营合规性和效益性监督,开展经营情况审计。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以生产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为对象,重点审查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通过审计,着力揭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缺陷、制约盈利能力的瓶颈问题,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健康平稳运营。三是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采用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单位、关键岗位、重点部门的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并坚持“逢离必审”的原则,对企业领导任职期间在科学发展、政策执行、决策管理、廉洁从业等方法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客观反映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针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质量及变化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及经营成果的合规性、真实性情况,与管理层积极沟通,促进领导人员依法、依规履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领导层守法、守规、守纪、尽责。四是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开展内部控制管理专项审计。采用符合性测试等审计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关键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予以监督和评价。评价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揭示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强化源头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三、协调联动,持续督导,确保审计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全面推进
审计整改是审计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把审计结果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持续督导,各级领导和各部门高度重视,各被审计单位才会更加正视管理问题,审计问题整改成效才能明显,审计成果才能转化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增值器。建立健全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审计问题整改,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一是审计部门公开通报审计问题整改情况,适时开展后续跟踪审计。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审计整改情况报告,要逐项核实确认整改结果,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台账,对审计问题进行整改销号的闭环式管理,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重大问题,必要时可由监督委员会组织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适时开展后续跟踪审计,确保审后整改工作的落实。二是与业务主管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将审计发现的各单位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企业内部文件传送程序及时转送各业务主管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专业监管部门,对所管辖的业务领域出现的问题,指导被审计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实施。三是与纪检监察形成监督合力。将发现的涉及到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或整改不到位的重大审计问题,移交纪委监察部门,由纪委监察部门调查处理,追责问责。四是与党委组织部形成监督合力。内部审计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提交党委组织部,审计结果纳入领导人员人事档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与领导人员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年度绩效考核、任职考评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柳岩峰.基于国家治理角度的国企审计有效路径分析.财会学习,2016(23).
[2]宴鸿飞.新常态下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交通财会,2019(07).
[3]高海林.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监督体系下的内部审计探究.商讯,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