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乡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

2020-04-17胡保永

中国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突破

胡保永

摘 要:路径依赖是指经济、社会等系统一旦选择某一特定的发展路径,就会随着惯性不断自我强化,并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就会对发展形成制约。侨乡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海外华侨资金不断汇入,通过华侨获得信息和技术,借助华侨的人力资本和消费市场来谋求发展,并逐渐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培育侨乡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发展侨乡特色经济,因势利导促进华侨回流,才能突破路径依赖的束缚,实现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侨乡经济  路径依赖  突破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b)--03

侨乡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移民产物,既是一种特定内涵的移民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侨乡尤其是沿海的侨乡,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快,侨乡的教育、文化、生活水平、对外联系等综合发展指数快速提升。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国际移民移出人数减少,综合发展指数逐渐下降,有的侨乡甚至成为扶贫对象。

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瓶颈。侨资、侨汇和华侨捐赠一直以来是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华侨华人这一海外资源,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对比的此消彼长,对于推动侨乡发展的力量逐步减弱,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模式逐渐难以为继,侨乡的衰退开始显现。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负面因素也逐渐显现,如侨资、侨汇的输入使侨乡产生某种畸形消费,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侨乡的“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侨乡的衰退趋势正是反映了当前部分侨乡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理论工作者研究和反思,补足政府部门和研究者在侨务工作上的缺位,深入挖掘侨乡所承载的沟通中外、凝聚乡情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以侨乡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入手,打破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结合国家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为侨乡可持续发展探寻科学合理的道路。

1 路径依赖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路径依赖”的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提出和使用的。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古生物学家Eldredge和Gould(1972)通过对生物演进的路径机制的分析和构建,比较明晰地阐述了路径依赖概念。 [1]接着,由经济史学家保罗·大卫首次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引入路径依赖概念,用它来研究技术变迁问题。 [2]之后,美国A rthur(1989和1994)教授系统发展了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技术演进过程具有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性质。美国新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了社会制度变迁研究领域,提出了制度变迁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特点。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径依赖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研究领域,成为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重要理论。尽管不同学科领域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已形成一定的学术共识,包括特定路径、自我增强、锁定等。路径依赖是指经济、社会等系统一旦选择某一特定发展路径,就随着惯性不断自我强化,并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4]。路径依赖理论提出历史和时间因素在研究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巨大影响力,认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向严重地依赖于初始选择,这些选择在不断累积和自增强过程中,便陷入某些锁定状态而很难脱离现有的发展轨迹,无法进入更有效的可替代发展轨迹。这就比较好地揭示了次优选择行为成为普遍现象、大量低效率甚者效率為零的发展路径会依然长期存在的原因。

2 侨乡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之表现

2.1 侨乡对华侨资金的依赖性

华侨资金的注入主要有侨汇、捐资、投资兴办企业等形式,也是海外华侨心系家乡的独特方式。改革开放前,华侨资金回流模式主要表现为通过侨汇赡养家眷、帮助亲属等。海外谋生的华侨略有积蓄,就寄款回家买地盖房,帮助兄弟“择姻娶妇”“分惠银两” [5]等。华侨支持家乡建设最初方式是捐资办医办学、建桥修路等公用基础设施,我国侨乡遍布的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桥梁等,已成为华侨支持家乡建设的侨乡名片。改革开放以来,侨资对支持家乡建设的方式逐渐改变,从捐资捐物到投资创业,直接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以拓宽家乡产业发展之路。

2.2 侨乡对华侨信息和技术资本的依赖性

侨乡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难以接触到新的理念、信息和技术,生产技术升级迟缓,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

华侨生活在海外,可多方获取信息,能接触和学习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技术。华侨回乡后,利用自身新理念、新思维影响家乡人民,不断冲击、改造传统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同时,华侨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关系为家乡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项目,用技术力量来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更有持续性的力量,为侨乡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例如,在浙南侨乡文成县,华侨积极参与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还借助广大华侨的海外信息,让文成的农产品走向了世界。油茶、杨梅等藏于大山之中的土特产,就因华侨华人的推广而走出国门、远销海外,端上了欧洲人的餐桌。华侨所带来的技术更新潜力极大,华侨技术要素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3 侨乡对华侨人力资本的依赖性

侨乡是侨居海外华人的移民迁出地。早期的迁出移民绝大部分是男性和青壮年,改变了侨乡人口结构,造成了老年儿童多,青中年少,女性多男性少的人口结构,对侨乡产生劳动力抽空效应,使侨乡缺乏的青壮年劳动力,同时,因为侨乡偏远的地理区位和足够的就业空间,难以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所以,侨乡就对归国华侨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2.4 侨乡对华侨消费市场的依赖性

侨乡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过程同时也是主力消费群体的外迁过程,常年生活在侨乡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源源不断的侨汇躺在银行账户中,形成了侨乡消费市场的高储蓄、低消费的锁定效应。

另外,华侨在海外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后,总会在家乡通过各种炫耀式消费展现其在财富和事业上的成功,以提高自己在家乡的社会地位,无形中助长了侨乡攀比之风。侨乡炫耀性消费方式主要有建别墅买豪宅、修豪华坟墓办奢华的葬礼、请戏班唱戏谢神、婚嫁攀比等。侨乡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心理动机是“争面子”,彰显自我成就,在相互攀比、效仿的心理作用下,炫耀性经济行为支撑了侨乡的主要消费市场。[6]

3 侨乡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之成因

3.1 生产生活资源的客观局限

我国侨乡整体的地貌特征大都表现为多山地、丘陵,少平原,有的可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耕地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大,众多乡民迫于生计出国谋生,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外移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在侨居国站稳脚跟且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老一代华侨,就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接引亲朋好友到国外,所以,很多侨乡青年依靠难得的海外关系,通过结婚、劳务等形式出国发展,最终演变成为侨乡青年独特的事业发展路径。

3.2 集体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社会活动参与者按照积累的思维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参与者在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思维定势虽然使参与者轻易地将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移植在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之中,能够驾轻就熟地解决问题,但其过程中带来的消极作用会日渐加强,其形成認知的固定倾向,会影响对后来的分析、判断,使得理论和实践都会悄然囿于固有模式,无法及时因应时代需要而变更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特别快,侨乡里出国寻求发展的人员逐渐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华侨华人有意向回国创业就业。但是由于侨乡先前的发展行为模式已深入人心,已形成较为固化的发展路线,从而对当前侨乡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选择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3.3 社会的正反馈效应

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一书指出:“社会系统是一个像个体那样的组织,它是由一个通信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它也有它的动力学,其中具有反馈性质的循环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会接收到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积极反应,这种正向激励促使参与者不断强化当前行为,而且会通过分析和判断来帮助参与者对当前行为做进一步的修正。

早年前,一代代的华侨克服种种困难到海外求生存谋发展,在海外事业有成之后慷慨捐资回馈家乡,同时帮助更多亲友赴海外发展,获得政府的良好评价、社会的广泛认可及乡邻的普遍赞羡,侨乡人民就会毫无思辨地强化这种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理念和习惯便愈发难以改变,使侨乡的经济社会沿着这一固化路径继续前行。

4 侨乡经济发展的路径突破

4.1 树立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

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困于现有发展路径的严重束缚,我们需要打破陈旧观念,传播新的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地方政府和侨乡人民改变过于谨慎、守旧的心理,鼓励所有社会和经济参与者勇于对现有发展观念和行为模式提出革新和改变。侨乡地方政府和相关学者需要对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政策制定、保障措施等进行探讨,需要在侨乡经济社会运行中全面、准确、及时分析和把握外部发展环境,评估和改善内部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框架。

4.2 提升侨乡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尽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侨汇侨资直接影响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对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侨乡政府和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侨乡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高低程度。

侨乡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在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侨乡人民的个人发展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展,一方面要靠教育培训,如开展基础性教育、技能培训等,提高其服务社会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靠实践的探索与历练,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在宏观层面,主要是指侨乡地方政府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创新公共服务攻击方式等。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努力,形成侨乡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4.3 引导发展侨乡特色经济

地方政府要制定能适应当地实际的产业扶持政策,采取鼓励、扶持、保护、引导等措施,调动侨乡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侨乡人民以海外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侨乡资源优势,发展侨乡特色产业。不少侨乡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将华侨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如文成县玉壶镇,依靠文成籍意大利华侨的全力支持,于2016年成功加盟国际慢城联盟,成为中国第五个、浙江省第一个国际慢城,成功打造了一张国际金名片。再如发展华侨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华侨回国开展“寻根之旅”等。

4.4 因势利导促华侨回国扎根

华侨在海外接触新的文化和理念,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接受优质教育,具有强大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我们要创造条件打造环境吸引华侨回国发展,让他们在报效祖国的同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提供政策支持,吸引华侨企业家回乡扎根,转变为侨乡的乡村企业家,成为侨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要鼓励华侨参政议政,带动乡村政治文化水平提升与经济发展,文成县多名被选为村官的华侨,都是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古尔德.熊猫的拇指:自然史沉思录[M].田洺译.北京:北京三联 书店,1999(16).

David 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Arthur W B. 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

姚永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8(04).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08).

陈东有.略论早期泉州海外华商深厚的回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03).

甘满堂,邓莲君.夸富背后的身份重构与社区互惠——对侨乡炫耀性经济行为的功能主义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05).

维纳.郝季仁译.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突破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