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教育与成长
2020-04-17吴晓洁
吴晓洁
【摘要】儿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它会把人类文明引向更高的程度。由此可见,儿童对人类社会有重要价值。有人预言,未来的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因此,关注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并分析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因素。
【关键词】儿童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因素
儿童时期是人的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儿童时期接触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都对人以后的性格、心理、思维等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必要的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社会成员。”那么,作为成人,对正在向成人发展的儿童,我们应该关注影响儿童成长的各种因素,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促进儿童的成长。
一、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的基础
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的教育是对孩子的第一教育,而且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在任何教育阶段,甚至人的一生,家庭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家庭生活是他的生活的楷模。在家庭里,儿童看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进行创造、工作和劳动后,也会尝试着去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人的发展基础。家庭的背景决定孩子受教育的背景,家庭的环境决定孩子心理、思维等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新生儿刚出生的环境,是一个需要好好适应的新环境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相当于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是由一个完全包围自己的全方面安全的环境,来到一个需要接触很多人和事的环境。新生儿从她形成的那一刻起,她就是一个生命。因而,环境对即使是零岁的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是一个被成人改造了的新环境,这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环境,这是人们为了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而建立的与自然环境差别很大的人为的环境。婴儿出生的时候还很弱小,他很难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比如,成年人由一个自己生活习惯的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无助和茫然。对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从没有一个时期会像刚出生时那样经历剧烈的痛苦挣扎、无助和茫然。我们说保护新生儿,不仅是指保护新生儿不受伤害,还要采取措施帮助新生儿适应环境。比如,新生儿的睡觉环境、睡前听的音乐、父母对孩子讲的话,等等。其实婴儿在这种时候对这些环境都会有一定的反应的了。
(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孩子出生的第一眼看到的是妈妈,第二眼看到的便是玩具。玩具作为陪伴儿童成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在其使用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挑选各种各样的玩具,除了迎合孩子的要求进而挑选之外,父母还要关注玩具的具体特性。面对市场上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玩具,我们不禁提出疑问:什么样的玩具才是好的?是价值昂贵的;是颜色鲜艳的;是声音悦耳的;还是功能强劲的?其实,从儿童审美的角度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身心愉悦的玩具才是好的玩具。儿童可以从玩具的各种构造、设计、样式等来感受玩具本身的自然美,还有一些儿童会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选择正确的玩具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儿童童年的记忆,还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爱孩子就让孩子运动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当孩子能独立行走,并到处走动、触摸周围物品时,父母往往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物品伤害,或者保护自己的物品不被孩子破坏。即使他们很爱孩子,也会设法阻止孩子去触碰那些物品。在孩子看来,他学会了走路,可以自由行动了,这让他欢欣鼓舞。但这时,父母却像力大无比的巨人一般,几乎组织了他的每一个举动。很多父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充满活力和生机勃勃的孩子多睡觉,这样无疑对孩子来说是不好的。
父母一定要有必要的耐心去教孩子练习行走,更要放心让孩子去走,不要害怕他们会跌倒。小动物本能地就会走路,但人类婴儿却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通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学会走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走路这种能力,还学会如何学习、在跌倒的时候要如何做:是趴在地上哭着求助,还是自己爬起来。而这时候,父母又要有自己的抉择,该何如锻炼孩子的心理能力。學走路时,儿童的内心似乎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动力,这种动力驱使他迈开脚步。儿童就像一个勇敢的士兵,即使摔跤,即使遇到困难阻碍,也会坚持到底。可是,面对这样的儿童,父母却会在周围严加防范,安转护栏或者把孩子放进学步车里。事实上,对儿童来说,父母这些做法都是阻碍他们学习走路的障碍。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锻炼,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学会走路,还会让孩子创造自我。
二、学校教育——儿童成长的桥梁
教育,作为希望工程,就是把人由现实世界向精神世界引渡的人性化工具。教育是一种相遇,有结善缘之份。太阳在师生相遇时友善亲和并且纯真的目光里诞生。学校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垫脚石,是连接儿童童年和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桥梁。
(一)教师只需保持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通常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儿童是贪玩的、厌恶学习的,其实不然。儿童本来就是喜欢学习的人,很多孩子最后人贴上“懒惰、不爱学习”的标签其实都是后天形成的,甚至是被老师磨去了自己学习的热情。“儿童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他有独自学习的能力。”成人是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的,儿童却是让知识直接进入心理的,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就像录音机和摄像机,你无法想象他们吸收得有多快,你也无法理解他们是在何时何地完成的吸收。他们就像一块海绵,时时处处汲取着养料。
儿童对周遭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惊叹、好奇、欣赏和喜爱,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如饥似渴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自发地探求周围的事物,一张废纸、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朵花,甚至一只会爬的小蚂蚁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又是甚至超过我们成年人,儿童并不像大人们认为的那样贪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很多教师却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学习热情。孩子的思想总是天马行空的,他们在课堂会问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就会说:“这与课堂知识没有一点关系,你要认真听课,不能胡思乱想!”孩子的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有的老师对孩子非常苛刻,不能一视同仁,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恐惧感,从而对课堂知识产生抗拒感。例如,著名女作家三毛,她的小学数学老师对她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害怕上学,对老师产生恐惧感,这对她的心灵也造成一定的创伤。如果教师让课堂充满欢乐,那儿童就能全身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果教师能宽容学生,不歧视差生,那儿童就能在爱的环境中学习;如果教师不吝啬于表扬学生,那孩子的学习热情只会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重视自身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并且创建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健康成长。
(二)教育是自由的实践
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儿童是按大自然的普遍法则而自由发展的,同时他们又以其独有的方式主动建构自己的世界,在社会中他们也同样是被承认的拥有自身权利的社会主体。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总是凌驾于儿童之上的,对儿童进行灌输式的、洗脑式的教育,这显然会阻碍儿童的发展。有的教师会出于责任感和权威感,试图唤起儿童在学习上的兴趣。他们会用权威的手段破迫使儿童服从自己,或者在儿童的同伴面前指责他,让他感到耻辱。这样的话,会让儿童的生命力变得非常脆弱。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有的幼儿园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要求他们背着小手,看谁坐得稳;有的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幼儿学习小学二年级才会学到的数学计算。这些都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如此一来,死板式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教师要谨慎对待儿童的自由的权利,不能违背自由的原则。儿童是通过自由来获得纪律的,而不是因纪律束缚了儿童的自由。教师要让儿童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构建、自主进步。《窗边的小豆豆》里面有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学校没有规定的课程表,只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学什么,就上什么。所以,早上在教室里,小豆豆会看到有做实验的同学,有读书的同学,有写作文的同学。其实,教育就是应该秉承这种自由的实践。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做一名观察者,观察儿童对某一事物是否感兴趣、如何对它感兴趣以及这一兴趣能持续多长时间等,甚至观察他们脸上的表情,通过观察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发展。
(三)关注儿童的心理
儿童的心理复杂易变,如果生活在不适宜的环境里,儿童的自然表现可能就会被掩盖,或者被其他東西所代替。所以,在设立教育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他成长的环境,保护他们的自然本性。我们要做的是:消除儿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每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敏感期,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发展来自于一种接一种的敏感期,这些不同的敏感期推动着儿童的各种能力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在这样不同的敏感期推动下,儿童不断地征服周围的世界,这种征服会让他感到很快乐。也正是因为这样,人类精神的创造性工作才会绵延不绝、日趋完美。儿童这样的敏感期过去之后,我们如果还想获得精神上的进步,就必须要通过辛苦的努力、不断的思考和研究才能达到。所以,在这段敏感期,教育工作者应当异常重视,尽量给儿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如果我们阻碍了儿童在敏感期内的某些活动,就会使儿童在身心上无法正常发育,他们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出现创伤或扭曲。
现在,很多人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了解还不够多,不知道这种创伤大多数是成人无意识地造成的。童年的心理创伤是造成成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要在这方面了解并帮助儿童,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儿童在敏感期内受到成人的阻碍时,他们就会非常难过、愤怒。可惜的是,很多成年人不知道儿童为什么会表现得难过、愤怒,他们会认为儿童是在无理取闹,是在利用撒娇获得我们的关注和抚慰。因此便会无视儿童的这种表现,这样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应该得到重视,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心理不愉悦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就不能健康发展。
三、社会文化因素——儿童成长的润色剂
儿童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直接教育,还有社会文化背景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间接地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的,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儿童自己主动接受的影响。所以,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也决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民族风俗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而对于从小便接触这些风俗的儿童开说,民族风俗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孩子长大了,都还会记得童年时期伴着自己整个童年的风俗习惯。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每个地区别样的饮食习惯,包括一些饮食文化,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引起很多人童年的回忆。
既然民族风俗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如此之大,社会应该以积极优秀的文化因素促进儿童的成长。很多民间的特色手艺都越来越少见了,甚至有很多都已经失传了,这让后一代的儿童对这些手艺、风俗只能打上一个问号。所以,应该注重民族风俗的作用。比如,粤西地区的年例,对于那些从小就经历的儿童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中掺杂了很多负面的因素,例如农村的晚会,很多都是污秽的表演,不堪入耳的音。儿童的接受能力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会区分哪些好,哪些不好,对他们来说,有趣就学,而且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耳濡目染,一些不好的文化因素慢慢就在他们的思想里扎根了。粤西地区还有一种民间特色——飘色。这会给孩子的视觉和听觉来一场盛大的宴会。每个地区都应该好好利用一些优秀的民族风俗,给儿童的成长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以爱生爱
儿童是爱的源泉。社会应该给孩子一种爱的环境,让儿童在爱的熏陶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然的一切生物产生爱。良师对于弟子,益友对于知己,当施行教训的时候,常极力避用教训的方式,而用感化的方法,结果往往得到更大的功效。如果一个社会是充满爱的,对儿童也是满满的关爱,这种无形的感化,必定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听到或者见到社会上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个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社会?缺少判断力的他们,甚至会以为,这就是社会的常态,他们可能也会如此做。如此一来,社会的爱何来?如果人们遵照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就会在生活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并获得一种爱的感觉。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人状况良好与身心健康的标志。爱的动力是本能,是生命中的创造力,在创造的过程中人也会产生爱。在儿童的心中,这种爱充盈着,儿童的自我实现会受到这种爱的影响。
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的所有智慧力量都是来自于儿童,来自于上帝赋予儿童所要完成的内在神秘使命,使得成人具有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智慧。儿童虽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有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李芷怡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意)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高潮,薛志,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夏丏尊.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