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张謇的环境育人思想

2020-04-17陈炜韩超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张謇传统文化

陈炜 韩超

摘  要: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按照近代理念全面规划,苦心经营几十载,将一个封建县城建设成为当时全国“模范县”,并被今人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张謇所倡导的环境育人思想。这与张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张謇;环境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07-03

Abstract: Zhang Jian, the Number One Schola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worked hard establishing industries, running schools and promoting public welfare in his hometown Nantong City. Nantong had transformed from a common feudal town into a famous national "model town" and even begun its modernization around 1920's.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antong City illustrate Zhang Jian's theory of euthen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d greatly influenced Zhang Jian's thoughts. He had achieved his goal in Nantong by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essenc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s experiences are valuable and inspirational to the present Chinese education.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Jian; theory of euthenics

张謇(1853~1926),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宏愿,在滨长江、临黄海的家乡南通及周边地区“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历经艰辛、苦心经营几十载,把南通这一个封建的县城建设成为当时全国“模范县”,并开始向现代城市过渡。吴良镛教授在对这段历史仔细考证研究后认为,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按照近代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城市,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在南通的种种实践,惠泽时人与后代,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本文主要针对张謇在“兴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他所倡导的环境育人思想之间的重要联系,以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张謇有别于其他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不限于教育的某个领域。他既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更有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张謇的环境育人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张謇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南通,每个南通人都骄傲于家乡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想当年,张謇秉承先哲的环境育人的思想,兴办学校、创建博物馆、公园、图书馆以及体育场、剧场等等,不遗余力地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着城市。他所修建的城市公园,包括东、南、西、北、中五座,谓为“五山以北五公园,五五相峙”,“一邑之中一大苑,一一珍藏”,显示了他的诗人情怀。他疏浚濠河,修建水闸,在岸边植树,使濠河景区绿波荡漾,垂柳依依,美不勝收。

为了实现其造福社会的政治理想,张謇视教育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南通及周边地区一手构建了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大教育体系,推动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取得了卓越成就,影响遍及海内外。可以说,张謇在以开放的积极心态拥抱现代性的同时,又对于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张謇教育实践的重要思想源泉。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张謇留下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创新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已经丧失的传统价值得以回归到实际来,对于推动当前的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张謇环境育人的思想渊源,总结张謇环境育人的实践及其成果,并寻找张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启示。

一、张謇环境育人的思想渊源

张謇在中国近代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争论之中,主张“中西兼具”。他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仿照西方方法兴办新式实业和教育。同时,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张謇,正像列文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开拓者们评价的那样:“他们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1]

与洋务运动强调的“中学”主要是汉以后的儒家经典,是宋明以后强调的三纲五常不同,张謇追寻的是文化的源头,他从孔子等先秦儒家那里寻找理论归属,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来践行他的教育理想,他的环境育人思想,来自于孔子的性习论。

“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将“性”与“习”联系起来思考,揭示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辩证关系。

显然,“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孔子和其它先秦儒家持人性可变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可以改变人性的功能。与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不同,孔子不言善恶,但言远近。

张謇接受了人性可变的思想,认为“学生犹水在盂,盂圆则圆,盂方则方;犹土在陶,陶瓦则瓦,陶器则器。”[2]他在《师范附属小学廿周纪念演说》中告诫教师:“小学生尤苗蘖也,小学校尤苗圃也,陪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苗圃之事也。……小学生未有教而不能者,惟必须教之以其道,乃不误入歧途耳。”[3]

孔子的性习论和他的“学而知之”是紧密联系的,强调的是“习”与“学”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启示改善教育条件,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改良政治,以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

孔子性习论这一命题中蕴涵着环境(包括教育环境)使“性”的发展潜能变为现实,以及决定人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原理。《里仁》篇孔子主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阳货》中孔子赞子游以“乐”治武城,都体现了孔子环境育人的思想。

张謇深受先秦儒家思想影响,深得孔子性习论思想要旨,他积极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遏制和转化消极因素,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优良环境,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启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二、张謇的环境育人实践与成果

张謇秉承先哲的环境育人的思想,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张謇创办的学校,在国民教育方面有初等小学332所、高等小学12所、中学2所;师范教育方面有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乡村师范、盲哑师范讲习所等;职业教育方面有商业学校、商船学校、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银行专修科、女红传习所、镀镍传习所、伶工学社、蚕桑讲习所等;高等教育方面有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后三校1928年合并为南通大学,众多学校的兴办,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文化层次和品位。

除此之外,张謇在南通修马路、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剧场等文化设施迭次而起。他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振兴文化,努力创造风俗仁厚的居住环境,“化民成俗”,用外在的文化价值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南通拥有众多的全国第一,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第一个博物苑、第一所气象台等等。上述一系列设施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几乎以张謇一人之力,在一个地方较为集中地建设起来,将一个封建的县城逐步过渡到近代城市,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生活在张謇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南通,每个南通人都骄傲于故乡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

张謇在南通构建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将工业区选在唐闸、港口区定在天生港、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而老城区为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和谐协调,形成了中外人士盛赞的宜人的人居环境。

张謇曾说过:“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4]认为它是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1917年,张謇在壕河西南,主持营建了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各园之间,或堤或桥,逶迤相通。它们既有山水花木亭榭的共性,又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张謇写有《南通公园歌》,对此加以描述:

“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之壕,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北何有?球场枪垛可以豪;东何有?女子小儿可以嬉且遨;南可棋饮,西可池泳,舟可漕。楼台亭榭中央高,林阴水色上下交。鱼游兮徙徙,鸟鸣兮调调,我父我兄与我子弟于此之逸,于此其犹思而劳,南通胜者超乎超!”[5]

公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良好场所。1919年初,张謇着手于南通城西南,桃坞路西端兴建剧场。剧场根据日本、上海、北京各大剧场的特点,由工程师孙支夏设计,请欧阳予倩审定图纸。剧场于当年夏天动工,至重阳节便全部落成,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剧场取名为“更俗”,表达了张謇改造社会陋习,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目的。过去的戏园子“笑语喧哗,声震屋瓦,涕唾狼藉,不酒亦醉”。更俗剧场却一反陋规,制定了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管理制度。剧院实行凭票入场,对号入座,规定看戏不得带婴儿入场,不高声怪叫,不吹口哨,不嗑瓜子,不随地吐痰,不随便走动等等。这些规定都是针对旧的不良习俗进行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欧阳予倩先生曾评价“剧场秩序之好,恐怕通中国沒有第二家。”[6]

更俗剧场的演出剧目,也注意劝励世俗,“旧剧则选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如淫滥无稽之作俱在所摒,与京沪诸地迥然不同”,“新剧间有之。”[7]剧场对社会新风的养成,戏剧艺术的推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戏剧改良和移风易俗、社会进化结合起来,这是张謇环境育人的重要举措。章开沅在《张謇传》中对张謇创办的更俗剧场产生的影响介绍道:“更俗剧场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戏剧改革中心之一,影响甚大,意义深远。著名电影导演钱千里曾回忆说:‘我191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原名钱骏。我从小就是戏迷。因为实业家张謇在家乡非但经营工业,还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他热心戏剧,建造更俗剧场,邀请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南北名伶来通演出,有时也请文明戏名家汪优游等和歌舞班来通演出,盛况空前。……在这样戏剧热的气氛中,我和崇敬中学的同班同学赵丹、朱今明、顾而已等就成了学校教育的常客。我们陶醉于艺海之中,培养了对戏剧艺术浓厚的兴趣文中用‘艺海一词来形容更俗剧场的旺盛辐射力,张謇努力经营南通的艺术氛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艺术养分,一代影剧表演大师在这里成长起步,就是对张謇多年劳绩的最好回报。”[8]

1903年,张謇邀来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到通州师范任教;1914年,张謇延请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来通,并专门建成绣织局和女红传习所由沈寿主持;1919年,张謇又请来著名艺术家、戏曲改革的伟大先驱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邀请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来通工作,是张謇着力打造文化南通、艺术南通的措施之一。

二十年代的南通,文化教育设施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一地区,多数沿濠河逶迤而建。南通濠河,人称小湖,张謇疏浚濠河,修建水闸,岸边植树,使濠河绿波荡漾,垂柳依依,美不胜收。依托濠河从东到西,依次建有师范学校、博物苑、图书馆、濠南别业,南边为南通学院、医院,逶西是五个公园、更俗剧场,北边设有报社、伶工学社等。学校间、公园旁、马路两侧种有乌桕,春天鸟语花香,秋天连片红叶。濠河美景一直保留至今,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通城脖子上的翡翠项链。

经过张謇的艰苦打造,南通由一百多年前贫穷落后,文化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的江北小城,一跃成为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地。

南通不大,至今只辖六县(市),面积很小,然而,百年来,南通涌现了赵丹、顾而已、王个簃、范曾、袁运生等艺术大师和杨乐等三十一位两院院士。目前,南通是有名的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称教育之乡,是因为南通在江苏地区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称体育之乡,是因为南通在全国地级市中产生世界及奥运冠军最多,拥有林莉、李菊、葛菲等众多体坛名将。南通今天取得的成绩,不能不说是由张謇种下并遗传至今的地方文化基因在起作用,是张謇禀承传统文化性习论,优化育人环境的丰硕成果。

三、张謇环境育人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启示

张謇的环境育人思想,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及现实实践中的自我经验,成为张謇教育变革的源泉。

学习借鉴或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模式,重要的是民族变革意识和立场的采取,要实现民族性的教育变革,还在于民族教育自身变革意识的成熟。

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了教育的片面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残缺,危害社会和人自身,加剧了社会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克服这种危机需要从教育的自身改革入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教育传统因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现代化过程中显示了其重要价值。

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个世纪中一直在退却中,现在应该使之重来,这一重来的过程就是新传统化过程。新传统化过程,主要在使已经丧失的传统价值得以回归到实际来,但这一工作,在性质上是创新,亦即它必须要符合中国现代化所需求的,否则是复古,而不是创新,亦不能视之为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9]

在今天,一个国家的教育要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教育的国际化是必要的,但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以民族化为基础,同时民族化也不等于回归传统。张謇在南通的教育实践表明,真正变革性的发展来自于传统的扬弃和外来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滤收。

罗素在《中国问题》中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取其优点,而抛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他们自己的传统中获得一线生机的成长,一定能出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之业绩。”[10]

张謇在百年前便开始这一伟大的实践,他的环境育人思想和实践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潮流激荡澎湃,如何找准前进的方向,先贤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借鉴。

张謇办教育,是一种现代化实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嫁接,他以開放的心态拥抱现代性,一生致力于传统社会的现代转换,同时又不全盘西化,坚守着传统文化精神,张謇对于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他的环境育人思想与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杜维明.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0:327.

[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5.

[3]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9.

[4]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11.

[5]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五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12.

[6]陈有清.张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54.

[7]南通县自治会编.二十年来之南通[M].南通翰墨林印书局,1930. [8]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339.

[9]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5.

[10]罗素.中国问题[M].台北:有志图书出版公司,1973:5.

猜你喜欢

张謇传统文化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称呼见人品
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