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2019-12-19韩谨泽
韩谨泽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实业救国和大生纱厂让张謇的名字镌刻在了历史簿上。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这让他有别于清朝其他113位状元。张謇的状元之路、实业之路、人生之路,都称得上坎坷不平,跌宕起伏。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张謇从4岁开始背《千字文》,5岁时因表现突出,跟随兄长到海门邱大璋先生门下读书。此后,他的父亲另辟私塾为张謇上课,后又令其负笈远方去求学。这种种辛劳付出,都是为了科举考试。但是,由于家里是“冷籍”(祖上三代没有功名),张謇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由老师宋琛安排,冒充如皋县张家的子嗣报名。在具结“补廪”环节(证明考生身家清白),他籍贯不清;为此他又冒用如皋县人丰利大户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在如皋县考中秀才。但是,张铨家也开始拿冒名一事要挟张謇,索取钱财,甚至最后闹上公堂。这场持续数年的诉讼,让张謇一家不堪重负,家道困顿。此后长达10年,张謇未能获取举人功名。
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张謇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在从军过程中,他与袁世凯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的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张謇受到了李鸿章与张之洞的赏识,二人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南通准备乡试。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但是他此后参加4次会试都没有考中状元。
张謇成为恩科状元的故事,说法不一,基本都与慈禧60岁大寿有关。1894 年,慈禧特设了恩科考试。张謇在考试过程中,偶然结识了翁同龢,他对张謇比较了解,很欣赏他。张謇恰好在会试考了第60名贡士,翁同龢就打算以此为契机,助张謇成为状元。他向慈禧提议,选取第60名作为状元,在这一年更具有纪念意义,但慈禧不置可否。次日,60位学子都向慈禧进献祝寿对联,张謇写道:“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并且他的“年”字出了头,慈禧问他为什么。他立刻回答:“年字头上本无点,只缘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寿添,百姓人家出頭年。”慈禧听到这祝福开心不已,随口说:“倒有状元之才。”张謇立刻下跪谢恩。虽未到殿试之日,这恩科状元就幸运地落在了张謇的头上。
创办实业是张謇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初,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向官府寻求援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之后,大生纱厂逐渐兴盛。1921年,大生纱厂出现危机。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无奈之下,张謇开始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直到1924年,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大生纱厂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张謇不仅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工厂,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12年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即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张謇先生率真通达,心怀天下。他在挫折中砥砺前行,从平凡走向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