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4-17卢江涛翟雨翔党小勇王梦张彤
卢江涛 翟雨翔 党小勇 王梦 张彤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地方工科院校通常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分离、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和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文章就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与特征,提出系统性的“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集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和规律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关键词: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33-04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ly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usually aim at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behin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parating fro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unitary teaching model and the shortage of practical platform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ystematic "specialty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explores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theory, specialty, practice and regularity,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pecial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nel training; training system
一、概述
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需要实现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能,鼓励全民创新。高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创新创业教育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源动力,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这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追求“学科本位”或者“岗位本位”,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相违背;同时,由于受传统高教办学模式的影响,在办学理念上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是在不影响传统专业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一方面会弱化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系统性认识。“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专业教育的改革目标。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本文提出“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台搭建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向与理论支撑。
二、“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课程设置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对专业技术研究的同时思考如何服务社会,两者相辅相成。课程的设置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与能力,可采用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学分认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知识内容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与能力,在教材选用上可选用学科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内外以及校內外相结合,构建出适合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道路。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改革,实现“走出去,引进来”,专业课程走出去,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的无缝衔接,培育专业性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课程引进来,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从专业产品的创意想法、市场调研、经费预算、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针对面向对象不同、专业不同和覆盖面不同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面向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配套课程计划,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针对不同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面向对象的不同和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其指导课程体系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四级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在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并在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和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开展了试点,大一年级以专业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普及化、通识化教育,旨在促使专业创新创业氛围的养成;大二年级依托我校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工程实践类课程,邀请行业企业开展“工程师进课堂”计划,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大三基本形成了“学在企业,研在企业,实践在企业”的教学机制,开展“课堂进企业”计划,促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大四年级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配套体系如图1所示。
三、“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常规的专业教授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与实验和考试相结合,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导向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发展,虽然对传统的教授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依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的变革目标。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呈现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以赛促教,创办创新创业大赛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立创客空间,促进项目孵化;然而,均未结合专业特征、学生层次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的目标,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让同学们具备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其本身具有多元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创业创业”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最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学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同学们自主学习提供线上资源和线下精准帮扶,如开设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定向推送;二是行业企业实例教学,以行业企业真实案例为教学载体,教学相长,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专业背景下商业思维的构建;三是建立非标准答案的考核考试机制,即开放性考核方式,充分发掘同学们潜在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原创性想法的技术落地。
四、“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
实践教育是大学生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书本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纽带与桥梁,地方工科院校存在经费和资源多方面限制,在现有资源下,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特色上水平。第一,搭建阶梯式科技竞赛培育平台,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新星杯竞赛促进对专业教育的兴趣培养,以“科技小组”和“科技社团”为单位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院级和校级比赛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增强专业性质的创新创业概念与实践。第二,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虚拟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相结合,一方面节约资源,缩小创新创业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同学们创新创业的兴趣,弥补硬件不足的短板,实现双赢。第三,构建校企联合社团平台,校企联合社团融合“学校+企业+个人”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企业的部门经理给同学们以讲座报告的形式灌输企业文化,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创业动力;另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加强对社团的专业教育;从个人成长来讲,对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第四,推进“教师+学生+项目”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鼓励以项目为导向促“专业+创新创业”型团队建设,形成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项目成员体系,推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选拔体制。以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从平台名称、培养目标、实施方案和培养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实施见表1“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维实践平台建设。
五、“专业+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一)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制,在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进一步为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便利,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将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根据获奖等级折算成学分,将本科生发表专业论文、申请专业相关专利和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突出成果进行创新学分认定,从而进行相关文化课程的冲抵;第二,将学生课外参与专业相关课题研究和项目认定为课堂学习,可作为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替换,鼓励同学们开展专业型的科学研究,督促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第三,在学习进程上进行动态调整,学生确因专业项目需要创业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引领者和开发者,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配备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短板,师资队伍的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开发、项目指导等关键因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步骤,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水平。
“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配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增强本专业现有教師队伍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使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财务、技术、人力、销售以及定位全方面了解专业行业情况,扩充知识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引进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汇智库,打通从产品到企业最后一公里;三是聘请行业优秀企业家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教授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
(三)资金支持与服务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外还有就是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讲,更多的是对项目的资助以及提供一站式的咨询服务。地方院校本身在办学资源、经费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可以导向式的调配资金分配。1.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一方面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支持;2. “专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课题内立项,设立单独资助金额,推动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 与企业结合,以纵向项目立项获取资助,增强校企联合。
在创业就业服务方面:1. 宣传到位,发布及时;在学校就业网站上及时发布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新创业信息透明度;2.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定期开展各类企业公益讲座、创业培训等活动,避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3. 众创空间,榜样引领;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树立榜样的力量,点线面体四维推动;4. 机构健全,全程指导;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一体化;5. 拓展思路,注重联合;与行业企业、政府机关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六、结束语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台搭建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对高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综合的论述,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2]田賢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7):66-72.
[3]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3):65-73.
[4]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5]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2):14-17.
[6]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36(02):59-66+157.
[7]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8]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周边关系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1):21-26.
[9]张翔,杨川.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8,39(0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