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常州地区运河的开凿疏浚

2020-04-17赵贤德薛焕炳

档案与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先秦常州运河

赵贤德 薛焕炳

摘要:常州运河历史悠久,常州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常州运河开凿疏浚史。泰伯、仲雍、吴王阖闾、夫差、范蠡、春申君黄歇等都为先秦时期常州地区的运河开凿和疏浚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常州;先秦;运河;开凿;疏浚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是世界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偕弟弟仲雍自岐山(今陕西周原)来到江南之地,居梅里,立勾吴国。泰伯于吴地开渎,名泰伯渎[1]。如按泰伯渎算起,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为了确保运河能给运河两岸百姓带来福祉,减少水患带来的灾难,先秦时期常州地区(当时叫延陵邑)先贤对运河进行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开凿与疏浚。

一、泰伯与泰伯渎

泰伯渎又名伯渎、孟渎、泰伯河,位于春秋时期的延陵邑境内,相传为勾吴时期泰伯所开。宋《咸淳毗陵志》载:“太伯渎在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达蠡湖,孟简尝浚导,袤八十七里,广十有二丈。”

所谓勾吴,就是东起姑苏,西至朱方,南至湖熟,北至长江这样一块狭小范围。而泰伯渎只是勾吴东部区域内的一条以灌溉、运输为主要功能的水道[2]。

泰伯渎由泰伯所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书》,宋以后《常州府志》《无锡县志》《无锡梅里志》《锡金考证》的相关记载皆出自这里。《唐书·孟简传》:“元和中,简为刺史,有孟渎久淤,治道,灌田千顷。唐朝庐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巅崖受辛苦之句。正浚此渎为其劳民也。此渎始开于太伯,以备民之旱涝,太伯民德,故有其渎,以示不忘。渎上至今有太伯庙。”宋《太平环宇记》曰:“太伯渎西带官河,东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澱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元钦定《四库全书·无锡志》:“渎去县五里,贯景云、太伯、梅里、垂庆四乡。西枕官河,东通蠡湖,又东达于濠湖,入平江界。”

景云、太伯、梅里、垂庆四乡均在无锡东。景云即今无锡坊前、新安一带;太伯即今无锡硕放、梅里一带;梅里即今无锡东亭、梅村一带;垂庆即今无锡后宅、鸿山一带。濠湖在无锡县东七十里,中与常熟分界,东入漕湖,西入蠡湖,又东入吴县乌角溪[3]。

新修《无锡市志》:伯渎又名泰伯渎,俗称伯渎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运河。西起无锡清名桥,东至吴县蠡湖,全长八十七华里(现测28.3千米),梅村居伯渎中游。

《唐书·地理志》所云太伯渎由孟简所开,实际是指孟简所浚。这里所说孟渎,既可指常州孟渎,亦可指无锡泰伯渎。泰伯渎又名伯渎、孟渎,以泰伯、孟简而命名。

关于伯渎又称孟渎,清《无锡梅里志》记载:“太伯渎西枕运河,东连蠡湖,而梅里当其中。长八十七里,广二丈。起自无锡县东五里,历景云、泰伯、梅里、垂庆四乡,入长洲界,相传泰伯所开。盖农田灌溉之通渠,亦苏锡往来之通道也。唐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常浚导之,改称孟渎。”

伯渎由“泰伯所开”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古吴地处水网地带,荆蛮“以船为家”“渔猎为生”。《吴越春秋》记载:“太伯当殷之末,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与荆蛮,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人民皆耕田其中”。泰伯来到荆蛮后,必须适应这里的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方圆300余里的外郭内,只有疏浚河渠,才能满足农耕水利之需;大江以东的广袤吴地,只有沟通水道,吴地才能与都邑之间进行联系;抵御中原侯王侵犯,只有利用水网,才能发挥荆蛮自身优势。《无锡梅里志》所云泰伯渎系农田灌溉之通渠,苏锡往来之通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勾吴时期的吴都一般认定在无锡梅里,起自梅里,东达姑苏,全长87里的泰伯渎可谓江南最早的人工运河。不过,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长达87里的泰伯渎也不可能是泰伯、仲雍一代人所完成,而是由数代甚至更长时间相继完成。

2018年8月,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里古镇二期基建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无锡梅里遗址,取得了丰富成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镇江博物馆以及江苏省文物局的专家,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观摩了出土遗物,听取了考古成果汇报。经过充分讨论,签名发布了《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会专家意见》。意见书指出:无锡梅里遗址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这与泰伯奔吴的年代基本一致;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取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软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等遗物,具有典型的周文化因素,与泰伯从周原奔吴基本相符;梅里遗址主要分布在泰伯庙和新友路之间伯渎河沿河区域,与伯渎河密切相关;泰伯开挖于公元前1110年左右的伯渎河,早于夫差开通邗沟的年代,中国大运河应该由泰伯开凿伯渎河为始,时间要向前推进600年。由此可见,泰伯、仲雍可以视为江南运河开凿首创者。

二、阖闾与吴楚运河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专诸刺王僚”的非常手段一举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有野心,有心机,又有胆识。他重用从楚国来的伍子胥,伍子胥也想利用吴王阖闾为其冤死的父兄报仇。伍子胥建议吴王阖闾整顿大水网、沟通古水道、开凿新通道。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征集众多民工,历时数年,修建了从吴国腹地胥口向西的运河,汇集太湖,连通宜兴东西两氿及荆溪,打通高淳东坝和下坝,同时疏通拓展了位于太湖上游溧阳的濑水古道,沟通了太湖水域和芜湖水域,从而使吴国和楚国的距离缩短了将近一半。所以这条运河又称之为胥水、胥溪、中河、吴楚运河。

据目前的考古结论,这条吴楚运河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505年之間。有了这条吴楚运河,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精心策划之下,会同蔡国、唐国之师一起攻打楚国,最终吴国军队攻克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创造了春秋时期小国战胜大国的先例。这就是被史学家称之为“东周第一大战”的吴楚战争。伍子胥因此得以报仇雪恨。吴楚战争让吴国威名大振,为吴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三、夫差与吴古故水道

公元前496年夏,吴王阖闾举兵讨伐越国。吴王阖闾中箭受伤,不久因病而亡。临死前,吴王阖闾立太子夫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闾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公元前495年,夫差继位。一方面不忘父亲的遗言,发誓报仇;另一方面,少年意气风发,为图霸业准备讨伐齐国。即位当年就发布诏令,开凿了一条从望亭到奔牛,继而连通孟河以出长江的运河。清《江苏通志》记载:“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运河在(常州)府南,自望亭入无锡县界,流经郡治西北,抵达奔牛镇。达于孟河,行百七十里。吴夫差凿。”吴王夫差苦苦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这条河大部分利用古代自然河道,部分人工挖掘、拓宽和疏浚,全长170千米。开通后,吴国北上称霸就拥有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这条运河以前称为“江南运河常州段”,或“常州古运河”,或“常州府运河”。

这条河道在东汉《越绝书》中称作吴古故水道。2008年《京杭运河志·苏南段》记载:“据《越绝书·吴地传》:‘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漕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这条出江水道大致走向是,从苏州平门北上,经古泰伯渎,至无锡北行,穿越古芙蓉湖,在常州北面的江阴利港入长江,溯江而上,直达扬州。”《京杭运河志》的记载是有依据的。据考,《越绝书》所云平门,即姑苏北门,并有“平门水道通毗陵”的记载;郭池,系外廓护城河;渎指枫桥以北10里之射渎,亦称石渎,相传为吴王田猎之所;漕湖又称蠡湖、孟湖,位于锡东60里;历地即蠡地,位于锡东,具体地点不详;梅亭即梅里东亭一带,位于锡东40里;杨湖即无锡、常州之间的阳湖,全称安阳湖,旧志《舆地图》亦标称杨湖;渔浦即今江阴利港;大江即扬子江;广陵即今扬州。

吴古故水道开凿(疏浚)年代在《越绝书》中没有具体记载,但从所涉地名可以得知,当在姑苏建城成为吴都之时,否则不会有“出平门,上郭池”的记载。

吴王夫差是位有作为又有智慧的君主,其充分利用古延陵地区的地势,利用先人留下的舜河,沟通自然湖泊、河塘,顺水势而行,与其父吴王阖闾一样,为凿浚江南运河的一大功臣。

四、范蠡与蠡河

无论是吴王阖闾开凿了吴楚运河,还是吴王夫差开凿了吴古故水道,在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吴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同样,越国大夫范蠡疏浚江南运河的功绩不可磨灭。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准备灭掉吴国。他命范蠡坐镇延陵,开凿三条运河,以增加南北水道,沟通吴越之间的联系。

(一)无锡蠡河。蠡河又名蠡渎、蠡湖。宋《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四·常州》:“蠡渎,西北去县五十里,范蠡伐吴开造。”元《无锡县志·山川》:“蠡渎,去州南三十里,在新安乡,《寰宇记》云:范蠡伐吴所开。又云:泰伯渎西,带官河东,达范蠡渎,入苏州界。淀淤年深。元和八年,孟简开浚之,并导蠡湖,长八十里,即此渎也。按今此渎在新安乡,通太湖,其地谓之蠡口。自蠡口北流十余里,而与梁墓泾合为一,今人称为蠡河。”

清《苏州府志》卷八山水:“漕湖,在县西北二十里,接无锡界,本名蠡湖,《寰宇记》:蠡渎西北去县五十里,范蠡伐吴造此渎。《姑苏志引〈唐书地理志〉》:元和八年,孟簡开泰伯渎,并导蠡湖,故以渎为孟渎湖,为孟湖,其实古蠡湖也。”

(二)宜兴蠡河。宜兴蠡河又名东蠡河。东蠡河横穿鼎蜀镇区,上接太湖,下通滆湖,又与西蠡河沟通,成为襟江带湖的一条南北水道。北宋单锷著《水利书》曰:“宜兴东有蠡河,横亘荆溪,东北透湛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所凿,与西蠡运河皆以昔贤名,呼为蠡河,志仅以南接罨画溪者为蠡河,余曰横塘曰运河。”清《一统志·常州府一》:“又有东蠡河,在荆溪县东十五里。北接余皮渰,东南入于太湖,宋咸平中浚。”

(三)武进蠡河。常州武进县域有蠡河与西蠡河。西蠡河又称南运河、浦阳溪,今又与东蠡河统称武宜运河。此河北起常州江南运河,经南运桥、陈渡桥、牛塘桥、坊前、寨桥、和桥,至宜城镇与荆溪相汇,全长51.3千米,其中常州境内30千米。沿线河港交错,东通太湖,西连滆湖。南宋、明代多次疏浚,1952年后再次分段拓浚,河道现长51.3千米,河宽30—40米,流域面积170平方千米,受益面积13万亩,是常州、宜兴之间主要航道。相传武进境内蠡河与西蠡河皆为范蠡所凿。宋《咸淳毘陵志·山川》:“西蠡河在南水门南,经陈渡桥塘口入滆湖。单锷《水利书》:范蠡所凿。今宜兴有东蠡河,横亘荆溪,北透湛渎,此为西蠡明矣。”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舆地志》:西蠡河“自朝京门外龙舌尖分运河水南流,至丫河蠡渎口者,旧名西蠡河。”“其自蠡渎口分派,循东南行者曰南运河。南至五洞桥,离钟溪二里,而近宜兴界,其水自南而北皆归湖水也,以共为(武宜溧)三邑漕渠,故通谓之南运河。”其支流有南童子河、大通河、后恕河等。

城西南另有蠡河,即今蠡河桥一带。此河于卜弋三溪口分白鹤溪,东南流入孟津河,全长近8千米。

无锡、宜兴、武进地区数条蠡河,后来多次疏浚,河道也多次改名,但为感谢范蠡造福一方,人们习惯于将上述运河称之蠡河(蠡渎)。南运河成了常州运河水系中的一条主干河道。蠡河在常州运河水系乃至整个江南水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五、春申君与申浦

申浦又称申港、申浦河,因春申君黄歇开浚,故而得名,至今已有2300年历史。

黄歇,楚国江夏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黄歇以“游学博闻”和“善辩”著称,与魏国信陵君吴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306年,楚国灭掉越国,将吴国原来的地盘设置为江东郡。公元前262年,楚国拜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公元前248年,楚王又将他封于江东郡。当地水患频繁,春申君便开始整治河湖。

春申君首先在延陵东部动员力量整治河湖,沟通了古芙蓉湖到太湖的泄洪水道。《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记载:“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泻西野,去县三十五里。”

春申君还进一步疏导江东郡之水进入大海,疏浚了入海水道。今天上海的黄浦江又叫黄歇浦、春申浦、申江、春申江,上海又名申城,都是因为两千多年前春申君疏浚这条河而得名。

在延陵西部,即后来的常州府江阴县界内,春申君开凿了申浦河、黄田港等,以贯通武进老舜河(三山港)、顺塘河(北塘河)与长江之间的联系。郭璞《水经》曰:“上自云阳至锡山,其分导运河之水泄入江者为渎,凡十有四,而毗陵居其大半,即东北诸港,非耶!故自桃花港东为芦埠港,为利港,为申港,为舜河,非耶!‘十里一港之说。”因为春申君在这里疏浚河道立下了功劳,所以这里也称之为申港、黄田港。其实,春申君浚河远不止申港、黄田港二渎,毗陵东北诸港春申君大部参与开浚。

另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开凿丹徒至丹阳的运河,在奔牛这个地方与延陵运河沟通。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水道又称徒阳运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凿通徒阳之间水道,使运河延伸至丹徒(镇江),江南运河的全线里程由170余里延长至350余里,而常州(延陵)又居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据清《乾隆镇江府志》载:秦始皇“凿丹徒曲阿,自阳湖至丹徒段开通,称徒阳运河。”

徒阳运河沿途多高地,大小夹岗,岸峻底高,易淤难浚,南起云陽(丹阳),经黄泥坝于谏壁老河口入江,全长42.6千米,是江南运河北段通江航道的雏形。这一河道的开通标明江南运河由苏州经常州延伸至镇江。

这里所说“徒阳运河”,既可理解为丹徒与丹阳之间的运河,又可解释为丹徒与阳湖之间的运河。阳湖既代表当时的毗陵,又代表徒阳运河的接点。秦代江南运河完全有可能是利用古吴水道曲线前行,而不是像隋唐以后运河直线而行。据说秦始皇开凿的原因是他看到丹阳这个地方有王气,想把它破坏掉。后来经汉朝、齐梁、隋朝时期的开凿和疏通,从京口到杭州的江南运河得以贯通。

*本文系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资助课题“常州运河名人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启示的研究”(编号19CZDYH-002)和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常州名人研究院名人宣传与推广”(编号KYY195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京杭运河志·苏南段》综述,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2]《中国运河第一撬》梅里论坛专家组意见,2019年12月28日。

[3]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

猜你喜欢

先秦常州运河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