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临床处理流程及管理方法研究
2020-04-17解谦
解谦
【摘 要】 儿科急诊过程中,需要改根据危重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诊,流程分析和管理,注重早期患儿的治疗情况和治疗标准需求,逐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水平,从而减轻患儿的医疗纠纷问题,从而提升家属的综合满意度水平。 方法: 选取儿科急诊发生潜在威胁的患儿20例,其中包含早期脓毒血症的患者5例,肠道病毒的5例,爆发性心肌炎的患者4例,重症感染的患者6例。根据医疗纠纷分析20例中实施有效的急诊潜在风险管理后,从20例逐步下降到6例。 结论: 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临床处理中,需要加强有效的管理,提升家属的综合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流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224-01
引言
儿科急诊患儿的发病快,反应急,病情发杂,面对急诊患儿需要实施分诊护理操作,明确医生的实际诊治标准,分析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避免延误患儿的诊治时间,导致病情发生恶化。大量患儿急诊,容易引发病情恶化,危机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医疗纠纷问题。
早早期患儿潜在急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患儿的危重情况识别,以有效的方式,及时处理患儿的潜质风险问题。
1 方法
1.1 建立完善的患儿急诊管理系统 按照国内外的急诊分诊模式标准,分析儿科急诊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患儿急诊分诊标准参考分析。
1.1.1 明确急诊分诊的评分标准
按照儿科急诊分诊的分析标准,注重评价分析。急诊分诊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儿的外包特征分析,明确其实际的反应,清醒程度、是否疼痛、肌肉张力、运动情况、坐姿、体位、提醒、面色、呼吸系统等。通过呼吸速率、呼吸力度、空气进入的状况等进行评估,分析患儿的循环系统标准,加强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皮肤颜色等情况的分析。
依据儿科急诊分诊标准流程,制定合理的儿科分诊评分模式,明确实际分流诊断的操作标准。候诊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分诊操作,注重动态评估,及早发现患儿的潜在危机情况,注重绿色通道的抢救操作。
1.2 注重潜在危重患儿的筛选
对于早期识别危重患儿,急诊医护工作者需要掌握疾病的整体临床特征表现,注重患儿实验检查标准项目、临床反应的实际情况标准。对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手足口病、爆发性心肌炎等症状进行分析。
1.2.1 败血症的早期治疗
早期败血症的发病不明显,发热、腹痛、皮疹,冬季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发热,高热不退等。需要根据末梢血管,实施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抗干扰治疗的恶化情况。依据住院标准,根据护理情况实施培养。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施短期的危机病理分析,注重持续高热、冷汗、呕吐、心率、血细胞数增加、高血压、高血糖等辅助数据的检测。明确患儿的发热处理过程,对发热的患儿实施血常规的检验分析,明确早期对患儿的细菌感染情况分析,实施短期的诊断。护士急诊评分标准分析中,需要对患儿出现的心率、血压等进行检测。
1.2.2 患儿高危情况的快速处理
患儿的发病快而急,有四分之一的患儿会出现高危情况。根据患儿候诊期间的实际情况,需要实施分诊护理,注重患儿的动态病情评估分析,实施定期的巡检,明确诊断区域,确定分诊标准。按照巡视的操作流程,及时进行沟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早期判断。
1.2.3 护理人员的临床培训
传统的护理分诊方法是根据患儿情况、病史进行分析。患儿需要通过挂号、诊断顺序进行。但对于危重患儿,需要先治疗就补手续。根据急诊岗位护理的分诊流程标准,需要对护理人员实施不同标准的考核,对患儿的血压、脉搏、提问、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评估,充分掌握患儿的基本情况。护理人员需要严格做好护理工作,明确分诊的标准。对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考核,做好评分和分级标准判断,对护理人员实施必要的急诊分诊评估分析,明确患儿的分诊标准,做好记录。
2 结果分析
依据2018年-2019年收治的患儿5000例急诊患儿,发生纠纷的有50例,经过实施潜在危机患儿早期识别管理后,降低到8例,下降率达到84%。
3 谈论分析
3.1 早期患儿潜在危重病的识别与管理
按照早期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需要实施早期接诊潜在风险分析,注重患儿早期发病突变的因素。依据患儿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医疗纠纷问题。依据患儿的呕吐,及时转入危机护理操作阶段,避免了患儿可能产生窒息的风险。对于患儿进入昏迷的情况,需要及时实施CT检查,发现患儿的脑内肿瘤后,及时转入专科部门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医疗纠纷,耽误患儿病情的诊治。通过急诊医护的治疗,可以有效的将危重疾病进行转化,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的早期病情,做好必要的病情筛选工作,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实施早期的症状评估,逐步降低的医患纠纷问题。
3.2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合作模式水平
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综合意识的提升,注重患者的特殊情况调配。根据被动执行的操作,需要结合医生的实际管理评估标准,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可能性,以便实施动态的数据评估。医生需要结合患儿的抢救情况,对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维持操作,注重患儿的生命护理抢救情况,实施必要的积极配合。对于危重患儿,需要医护人员配合,尽可能短时间内满足护患的标准需求,注重护理操作的动作、思维、判断的准确性,加强患儿的诊治操作。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病情诊断,以细致的观察分析为标准,加强对医疗相关信息的沟通,逐步增强医护之间的信任度和感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急诊危重患儿临床处理操作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分层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在接诊急诊患儿的操作流程化,注重患儿早期的危重风险意识规划,明确实际管理的操作模式,提升早期的诊断和分析标准,不断提升患儿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通过合理的危重患儿诊断分析,及时调配操作流程,注重治療识别、管理水平的提升,解决医护人员的综合操作管控模式办法,实现儿科急诊危重病情的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分析,提升危重患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的预后判断[J]. 卢艺,邓旻.中医杂志. 2017(08)
[2]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在危重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 张秀玲.齐鲁护理杂志. 2017(07)
[3] 急诊危重病合并感染的降阶梯治疗研究[J]. 张帆,张艳,王波.当代医学.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