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应用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的效果

2020-04-17赵惠民赵光远苏恩亮王特哈斯

健康大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重建效果

赵惠民 赵光远 苏恩亮 王特哈斯

【摘 要】  目的: 分析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方案的治疗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27例CLAI病例,均行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方案治疗,统计术后踝关节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89%;术后患侧和健侧的背伸、拓屈、后足活动度相比P>0.05;术后不良反应率14.81%。 结论: 针对CLAI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方案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踝关节外侧不稳;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26-01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骨科损伤,特别是在广大运动员群体中十分常见,此类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仍有部分发展成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容易诱发并发症,因此及早通过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手术方案的目的是帮助重建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此类患者的治疗术是有直接缝合修复术以及肌腱重建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存在陈旧性受损,若缺乏足够韧带进行修复则需要采取肌腱重建修复方案 [1] 。本文将着重探究对于CLAI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方案的修复治疗价值。

1 资料、方法

1.1 线性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27例CLAI病例,性别比,男∶女=19∶8;就诊时年龄21~39岁,均值(30.6±0.3)岁;受损部位:左侧10例,右侧17例;受损原因:运动中致伤21例,行走时致伤6例。

1.2 方法

患者均行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方案治疗,术中保持侧卧位。带麻醉生效后做非骨下方的斜向切口,充分显露其跟腓韧带以及距腓前韧带,结合韧带受损情况以及位置等将患者分为距腓前韧带损伤修复(8例)以及跟腓韧带与距腓前韧带同步修复(19例)。对于跟腓韧带以及距腓前韧带共同受损者在治疗中选择6mm的钻头,旋入患者骨髓道约3cm左右,之后以3.5mm的钻头在患者腓骨尖的前侧和后侧在患者距腓前韧带处做一隧道,保持夹角15°左右。将冷冻的同种异体肌腱进行浸泡处理,由患者腓骨处的隧道前缘进行穿入,并从后缘进行穿出,以界面挤压螺钉进行妥善固定。将踝关节进行翻为35°,之后对肌腱进行拉紧。针对单纯损伤修复患者则以3.5mm的钻头旋入骨髓道,之后将同种异体肌腱进行穿入并实施缝合。两组手术后均应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利用石膏对踝关节进行固定,维持6周。术后需随访6~12个月。

1.3 评估指标

(1)以美国足踝协会的AFOAS踝关节功能量表对手术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优(90~100分),良(75~89分),中(50~74分),差(<50分);(2)以患者的健侧为标准,比较患侧的踝关节背伸与拓屈活动度;(3)统计患者术后的主要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以SPSS17.0分析,标准差以(x ±s)描述,行t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AFOAS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统计

经术后随访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如下:优10例(37.04%),良14例(51.85%),中2例(7.41%),差1例(3.70%),优良率为88.89%(24/27)。

2.2 患侧和健侧的关节功能比较

27例患者术后患侧和健侧的背伸、拓屈、后足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27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生轻度排异现象者1例,瘢痕增生者1例,切口红肿者2例,不良反应率14.81%。

3 讨论

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来说,可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也就是功能性的踝关节不稳以及机械性的踝关节不稳。其中功能性不稳患者多与韧带发生受损后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造成神经肌肉受损有关。而机械性不稳患者多是由于距腓前韧带以及距腓前韧带连同跟腓韧带发生撕裂所造成的损伤有关,并且患者表现出显著的关节松弛,在进行抽屉实验中结果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自体半肌腱以及同种异体肌腱。对于受损的患者踝关节韧带长度能够满足术中解剖修复要求的,通常可运用自体半肌腱解剖进行重建修复治疗。然而针对患者的踝关节韧带受损情况严重并出现松弛以及缩短等不良情况时,则需要通过同种异体肌腱进行解剖重建治疗 [2]-[3] 。其优势是能够实现对患者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有效重建,同时能够由生物强度方面有效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在进行骨隧道的建立期间,通过应用界面螺钉进一步提升了牢固性,同时能够尽可能保留患者腓骨肌的正常功能,有利于降低对于患者踝关节外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4] 。同时从本次的比较结果来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术后随访期间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高達88.89%,并且术后与健侧踝关节功能相比,在背伸、拓屈以及后足活动度方面患侧同健侧并无明显差异,术后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排异、瘢痕增生以及切口轻度红肿,并且总的术后不良反应率较低, 仅为14.81%。这提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者,采用同种异体肌腱解剖的重建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疗效,能够帮助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该手术方案中解剖重建以及固定效果比较牢靠,同时对于患者肌间造成的损伤相对较小,能够保留患者游离肌腱长度,因此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CLAI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方案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凯彬,蒋逸秋,桂鉴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韧带重建手术[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8,5(3):1-5.

[2] 习旭涛.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用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3):112-113.

[3] 孙赞,谢庆祥.外侧副韧带修复联合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2):74-75.

[4] 吴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0):52-53.

猜你喜欢

重建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