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浅表及腔内超声联合应用在藏毛窦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2020-04-17张晓飞
张晓飞
【摘 要】 目的: 探讨浅表及腔内超声在藏毛窦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藏毛窦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患者均进行浅表及腔内超声及联合超声三种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整理成浅表组-A组、腔内组-B组、联合组-C组。 结果: 合并肛瘘或肛周脓肿的符合率A组33%(1/3)
【关键词】 藏毛窦;浅表及腔内超声;联合超声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23-02
藏毛疾病大体包括藏毛窦(PS)和藏毛囊肿两类,是骶尾部臀中裂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性病变,其内可见毛发是其典型表现 [1] 。该病多见于体胖和毛发浓密的青、壮年,男性居多,有文献报道发病率男女比为3:1。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骶尾部背侧肿痛、破溃、流脓,可呈急性发作,亦可慢性迁延自溃形成窦道。部分患者皮肤表面暂时性愈合,病情反复,最终发展至破溃,极易被忽视误诊,治疗措施不当又可导致反复发作。该病临床虽然少见,据报道,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因该病极易反复、复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一些学者报道该病少数病例可能发生癌变 [2] ,故对该病的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不容忽视。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4例藏毛窦患者的的三种超声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三者的优势与劣势,为临床检查选择合适的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7年经超声及手术均诊断为藏毛窦 24例患者,男17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26.4岁。女7例,年龄19-33岁,平均22.3岁。表现为骶尾部脓包样包块,或疼痛,或皮红,或可触及波动,或见脓肿反复破溃不愈。均申请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治疗。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探头采用13-6MHZ体表高频探头及8-4MHZ腔内探头。患者采用俯卧位或左侧卧位,屈髋屈膝。先用高频探头探查病灶,破溃的病灶在高频探头上涂以耦和剂,然后罩以一次性薄膜手套探查,以病灶为中心多方位探查,以了解病变的位置、范围、深度、性质、内容物等特征以及周围组织的声像图特征,判断有无窦道形成并进一步观察其走行,并记录结果,定义为浅表组-A组。再以腔内探头探查,在腔内探头上罩以两层一次性避孕套,外涂耦和剂,多度角度探查观察病灶和肛管及直肠间隙的关系,并记录结果,定义为腔内组-B组。将二者的检查结果相结合记录分析的结果为联合组-C组。
2 结果
2.1 骶尾部藏毛窦的声像图表现 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不均质低至无回声,不与骶尾前间隙相通;不均质低回声内可见单条或多条细线样强回声;部分可见低回声窦道与皮肤窦口相通;部分病灶沿皮下呈管道样走行,大多向头侧延伸,部分向肛门处延伸,但与肛管及直肠无密切关系。此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骶尾部藏毛窦的检查结果相同 [3] ;藏毛窦疾病可合并其他肛周感染性疾病并存。CDFI:藏毛窦病灶内部实性及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2.2 参照手术结果,分析利用浅表超声探查、腔内超声探查、及浅表及腔内联合探查三种方法对24例藏毛窦疾病有无合并其它肛周病變、与肛管的关系、及清晰显示全部病灶边缘(包括向颅侧延伸的末端病灶)情况的影像学结果,见表1
表1的结果表明,合并肛瘘或肛周脓肿的符合率A组33%(1/3)
3 讨论
藏毛窦确诊后,多需采取手术治疗。经手术必须完整切除整个窦道才有可能治愈,若不能准确鉴别,误诊为一般感染性包块,而行切开引流,或手术切除病灶不完整,最终因病灶残留,可导致手术多次而反复不愈。术前超声检查能明显提高藏毛窦疾病及合并其他肛周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指导手术完全切除病灶,降低手术治疗后复发率。
本组病例结果表明,浅表高频超声检查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深度、窦道形成与否、及其走行,具有重要的判断价值。Mentes 的研究表明术前高频超声检查较术中美兰染色和触诊能更准确地显示藏毛疾病的病灶范围,其中23.3% 病例因采用浅表高频超声检查,检查出更大范围的病灶,改变了手术治疗方案,彻底切除了病灶。直肠腔内超声因其探头小,可置于肛周或肛管内探查,能近距离清晰探查肛周病变,同时因穿透力较高频浅表探头高,可探查较深的病灶,能更好的显示病灶与肛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
采用浅表联合腔内超声检查,在确定感染的范围,窦道的走向、数量、深度等方面能更直接、多切面观察藏毛窦病变,在清晰显示病变内部回声及与周边组织关系的方面很大程度上优于浅表探查或腔内探查。有助于提高藏毛窦疾病诊断的正确率,能为临床医师明确诊断、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案,彻底清除病灶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木勇,张森.藏毛窦的手术治疗新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267-268.
[2] 张尧,朱鹏,唐云昊(审校). 骶尾部藏毛窦临床诊治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J].2016,32(6):875-877
[3] 乔贵锋.多层螺旋CT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价值分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J].2015,4: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