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其策略研究
2020-04-17徐新旭
徐新旭
【摘 要】 目的: 对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解。 方法: 从2019年上半年我院血液标本中选取1000份视作一般资料,通过分析检测结果与检验过程,對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进一步了解。 结果: 在选取的1200份血液标本中共有4.5%不合格共54份,这些不合格标本中存在溶血变化、抗凝不全问题、保存过程不足问题、样本量不足问题、凝血问题以及送检不及时问题的标本数分别为7、12、9、15、5、6,占比分别为13%、22%、17%、28%、9%、11%。 结论: 临床检验中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呈现多样性,综合多类原因分析,大部分原因都可通过提升相关人员职业素养、规范相关制度与操作进行控制,以此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
【关键词】 临床血液标本;检验分析;检验结果准确性;原因
【中图分类号】 R363.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096-01
血液标本是否合格对临床检验中相关项目的检验可信度、可参考性有重大影响,故,对于血液标本品质必须保持高度谨慎,对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与掌握,以便于对这些因素作出有效应对。本研究将以我院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为事实依据,就论题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控制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将不合格率的值维持在较低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9年上半年于我院体检的人群,在该人群中挑选出1200例,男、女各占一半,在挑选时必须保证一定随机性。血液标本来源对象情况如表1:
1.2 方法 对选取的1200份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检验,对结果进行解读,了解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并制定出针对性策略。
1.3 不合格判定标准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可从以下内容进行判断: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变化、存在抗凝不全的问题、存在保存过程不足的问题、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出现凝血问题以及送检不及时的问题时,可判定为不合格。
2 结果
对于本研究临床检验中的1200份血液标本有54份不合格,不合格原因有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变化、存在抗凝不全的问题、存在保存过程不足的问题、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出现凝血问题以及送检不及时的问题,分别占总不合格的13%、22%、17%、28%、9%、11%,其中比例高达28%的保存过程存在不足最为突出。
2.1 关于溶血变化 临床检验中的血液标本,当出现溶血变化时,将该不合格血液标本与合格样本进行对比,对比情况如下表3。因P<0.05,故未出现血溶变化的合格标本与出现血溶变化的不合格标本这二者在相关物质含量上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故出现溶血变化的标本不合格。
2.2 关于抗凝问题
血液凝固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为克服该因素对相关临床检测的影响,多考虑利用抗凝剂,可若抗凝剂与血液这二者比例偏高或偏低,将导致临床检验结果失准,故此情况下血液标本不合格。
2.3 关于血液标本保存
采集的血液标本会存在需要保存的情况,若保存时出现保存不当,例如血液标本未保存在指定容器中、未保存在指定环境中,则可能导致相关检验结果失去参考性,故判定血液标本不合格。
2.4 关于样本量过少
采集的血液标本样本量过少,可能导致临床检验分析过程无法顺利推进,无法得到可信的检验结果,故将该情况的标本判定为血液标本不合格。
2.5 关于送检不及时
将规定时间内送检标本、未在规定时间内送检的标本这二者的相关检验数值进行比较,变化率情况如下表4,这二者在检验情况上出现明显差异(P<0.05),因此,将未及时送检的血液标本判定为不合格品。
2.6 关于凝血问题
血液标本出现凝血问题,临床检验的结果与正产参考值比较可发现明显差异,结果失去可参考性,故将出现该问题的血液样品判定为不合格。
3 讨论
3.1 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相应策略
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对策:(1)血液采集时机与临床检验中的血液标本质量这二者有紧密联系,从过往经验与数据分析来看,受检者于未吃早餐前进行血液采集属最佳采集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受检者多数情况下已保持长时间空腹,可减少相关因素影响,例如减少血糖变化影响,令相关血液标本检验情况更可信,故,为保证血液标本质量减少不合格率,可制定相应策略,例如在受检者进行血液采集前,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必须提醒并要求受检者禁水禁食,以此提高受检者在最佳采集时间段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概率;(2)对于保存不当导致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等明显可借助人为控制进行改善的问题,可制定相应策略,如规范相关操作并提升这些规范的执行力,具体而言,就是结合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对相关制度或规则适应性提升,令这些制度或规则更符合当前临床检验基本情况,然后再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进行监查,加大相关制度或规则的执行力度,以此提升临床检验中的血液标本采集、保存等多个环节的严谨性和精准性,将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控制在较低范围内;(3)对负责血液标本采集、保存等环节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职能培养,减少工作人员因相关职能缺失出现操作不当,例如减少因对抗凝剂性质不了解出现抗凝剂使用不当的现象,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3.2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囊括溶血、凝血不全等多种,要对上述所提原因进行应对,需结合不合格原因,通过提升相关人员职业素养、规范相关制度与操作进行控制,以此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控制在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顺君,左玥. 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有效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04):536-539.
[2] 赵秀燕.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和对应的优化方法[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2):34.
[3] 阮媛.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9):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