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2020-04-17霍宏程
霍宏程
【摘 要】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复能力,快速缓解疗程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821.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058-01
慢性胃炎是临床较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学诊断以慢性胃黏膜炎症为主,且发病期长,迁延难愈。慢性胃炎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反酸和早饱,部分可出现上腹灼痛、钝痛或腹泻,影响正常饮食。临床中常规应用胃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单一药物的疗效不甚理想,所以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 。本研究选择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0.59±3.21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病程:1.47±0.35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0.64±3.25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病程:1.49±0.37年。入選标准:①治疗两周前未服用抗生素、铋剂等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药物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病变者;②伴有凝血障碍者;③伴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者。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旋杆菌(Hp)三联治疗方案,药物用法用量:①奥硝唑:500mg/次,2次/d;②阿莫西林:1.0 g/次,2次/d;③左氧氟沙星:200 mg/次,2次/d;④呋喃唑酮100 mg/次,2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普瑞酮(生产单位:卫材(中国)药业;批准文号:H20093656),50m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生产单位:海南中化联合制药;批准文号:H20110160)进行治疗,20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两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注意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判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 [2] :显效:反酸、腹痛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无异常;有效:反酸、腹痛等症状、胃黏膜及其炎性反应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等无显著改变甚至恶化。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34例显效,20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28例显效,1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EGFR水平分析 观察组EGFR水平为(13.86±1.95)%;对照组分别为(21.04±2.29)%;两组EGF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观察组出现1 例腹胀;对照组出现1例便秘。上述症状停药后可自行改善。
3 讨论
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慢性胃炎发生机制,多认为关联于十二指肠反流、HP 感染、全身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慢性胃炎患者中约 80%~90%合并 HP 感染 [3] ,因此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根除 HP 感染。但部分患者接受三联或四联抗 HP 治疗后仍长期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如胃部不适等,且伴随全身不适感,表现出抑郁、焦虑等,降低患者幸福感及生活质量,需长期接受治疗,导致医疗资源被浪费。现代医学提出慢性胃炎发生发展密切关联于患者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等,相当部分患者表现出躯体障碍及消化道症状。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调节直接影响内分泌及消化系统功能,情绪因素、内外环境均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除使用抗酸药物、抗感染药物外还需与改善精神状态及调节神经功能药物联用,确保效果最优。
目前,临床中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则为:根除Hp,促进胃黏膜的重生修复以及缓解炎症反应。近年来,雷贝拉唑、替普瑞酮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雷贝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H+-K+-ATP 酶活性,且可降低胃酸的形成,提高胃酸PH水平,进而避免了胃黏膜进一步受损,改善了胃黏膜的保护能力,最终达到治疗该类疾病的目的。替普瑞酮属于萜类化合物,有利于胃黏膜上皮的快速形成,并可加快重碳酸盐等物质的产生,进而有效改善了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的快速修复。另外替普瑞酮还可以增强胃黏膜增生区域细胞的分裂增殖,有利于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所以具有一定的抗溃疡功效。有关研究资料发现,替普瑞酮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药物联合组,提示联合疗效优于单用效果。笔者认为原因如下:替普瑞酮不仅能够修复胃黏膜,增强其黏膜防御能力,同时还可控制炎症侵润,与雷贝拉唑联合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胃黏膜EGFR水平与溃疡愈合质量呈正相关性,即EGFR水平越高,提示胃黏膜组织重建、修复作用越好。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药物不仅联合应用效果良好,同时可降低炎症介质的产生,有力地保护了胃黏膜。综上所述,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复能力,快速缓解疗程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理平.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处方药,2017,15(8):79-80.
[2] 张洪川.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2018,26(3):73-75.
[3] 刘枫. 雷贝拉唑结合替普瑞酮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探讨[J]. 黑龙江医药,2018,3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