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书写梦想
2020-04-17吴文珠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学生开展写作活动的基础,而写作则是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升华。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看,还存在阅读写作相互分离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也制约到学生综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增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融合
一、 前言
阅读及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两项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实际中,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内涵及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读写结合。当前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选择的阅读课文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绕相应的主题进行,如情感、文体、体裁等,同时每个单元设置的写作训练环节都是针对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涉及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可以从根源上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读写中,很多学生都会独自应用阅读能力,加上教师指导,在阅读上效果相对比较好,但是在写作上却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初中生在读写结合上也有所不足,影响到学生综合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写作框架,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很有必要。
对初中生来说,在日常阅读中,会出现感动,或者是产生共鸣、联想的情况,通过读写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读写结合中,阅读是属于吸收,而写作则是表达,两者结合可以做到读写相互迁移,这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读写能力有极大帮助。对学生而言,只有做到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身语文水平;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在教学中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指引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感知,还需要指引学生应用学到的语言知识来写出好的篇章,以此保证学生良好发展。
三、 初中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存在的困境
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实际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阅读教學中,学生的表现不佳,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表现出来急于求成,将阅读简单地看做是“看过”,阅读质量不高;同时还有的学生阅读面相对比较狭窄,学生在阅读时只看自己喜欢的作品,无法广泛涉猎,阅读视野存在限制,难以发展自身想象力。同时还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兴趣比较低,课内阅读活动中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上,课外阅读不积极,也不善于表达自身观点,造成了学生阅读效率低。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思考、感悟,才会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进行指引。而在实际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上还有所欠缺,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浏览,如果学生在读后找不到文章的关键点,就再去读一次,同时学生认为阅读不需要什么方法,只需要读完就可以了,这种观念的存在,必然会降低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写作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对初中生来说,在写作活动中,“写什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写作存在畏惧感,不知道写什么,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写什么”问题,会提倡学生“写生活”,但是学生在具体写作中,会认为生活就是自己的个体生活,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使得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比较片面,难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无法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利于学生写作。另外,在写作中“如何写”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写作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话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最后批改、点评,这种固定的写作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如写作指导不全面,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导致写作效果不佳。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
(一)在“读”中学“写”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材料是需要学生阅读的,学生只有读懂文章,才能写好文章。阅读的过程是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过程,学生必须在阅读中结合文章、文本的重点词句及中心句子,这样才能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在实际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完成以上活动就可以了,还需要了解到文本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从句到篇全面把握文本,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句子是形成文章的基础,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有学好了文章中的句子,才能从读走向写,从写句到写篇,逐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在实际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仿写活动,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写,教师可以给出学生相应的写作示范,让学生开展仿写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明确的指引,还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结合教材掌握不同文体读写要求
在语文学习中,会涉及不同文体的篇目,如记叙文、议论文等,而不同文体对于学生读写活动也有不同要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写作活动。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必须接触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写作中常见的文体,在学习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只有读准题,才能把握文章主旨,避免理解性错误,同时学生在写作中,教师也可以先引导学生写“题”,学生学会拟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写作活动,读题、写题是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关键,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记叙文的题目拟题,如课文《藤野先生》,学生可以拟题《安娜小姐》;课文《济南的冬天》,学生可以拟题《北京的秋天》。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仔细分析,在记叙文中往往会刻画一些形象的人物,学生通过人物描述分析,就会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也会刻画出形象的人物。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描述的,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探索中,给出学生指引,让学生明白文章是从外貌、语言、侧面、细节、动作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描述的,同时学生通过分析也会意识到孔乙己并不是一个喜剧人物,而是在封建社会毒害下的一个悲剧形象。学生对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相应的人物刻画活动,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是借助某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特点,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刻画中实现读写结合。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世界的认知会不断改变,在此期间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才可以获得丰富的体验,才能对身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读写结合的视角看,学生要想掌握良好的阅读、写作技巧,就需要学会观察实践,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如何写作,通过观察世界来形成自我认知,而非是死记硬背名人名篇。
思维是读写活动的基础,灵活的思维对于学生语文阅读及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在课文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如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分课文段落,并总结每个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相互溝通中求同存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同时课文讲解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藤野先生》的文章结构,尝试写一篇写人文章,并让学生在写作之前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思维,简单罗列写作框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实现读写一体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环节。在初中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读写一体化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带给学生评价,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自身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读者”评价,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理解,然后相互评价同学写作内容,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评价中丰富自身情感,找到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同时学生在阅读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情况评价学生阅读效果,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仿写,依据仿写来判断学生对阅读文本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五、 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及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相互分离,就会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指引学生在读写结合下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晓琴.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12):76.
[2]陆莉蕾.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6):11.
[3]赵静.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2019(5):165-166.
[4]曹亚兵.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7(1):49-50.
[5]王春.浅谈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7(2):173.
[6]郭晗.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互融共生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12):52.
[7]车耀江.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36):40.
[8]何汉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写作渗透[J].新课程,2017(1):185.
作者简介:吴文珠,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