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教师学习的区域数字化平台应用实践与思考

2020-04-17石群雄支梅张丽莉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修建构区域

石群雄?支梅?张丽莉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我国教育领域正式踏上了“互联网+”的发展快车。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北京市丰台区自“十二五”以来,在建构主义教师学习理论的引领下,探索在教师主体与学习资源间建立对话关系,开发能够支持教师主体知识建构的数字化平台,为区域教师开展专业学习活动提供支撑。

一、建构主义教师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的学习是主体建构的学习,是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情境的、真实的、问题的和案例的学习,是参与教师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是多次进入教学情境或案例的学习[1]。建构主义的学习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促进了教师学习方式的拓展。

1.创建可反复进入的教育情境

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认为,无论是针对学生的学校教育还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都必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地创设教育情境,从不同角度来多次访问和分析同类学习资料。因此应为教师的学习创设各种符合教师自身实际的教育情境,以案例或课例的方式引导教师的学习。

2.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的对话。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看到他人与自我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于事物全貌的见解[2]。学习共同体的形态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如网络平台上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或人机交互。

3.设置反思性实践平台

教师应该是一个在学习和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乐趣的反思型决策者。教师需要不断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理论”的反复循环,促进自身教育认知结构的重建,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4.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教师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对培训内容有明确的需求,对所接受的信息有自主整合的能力,这都使得教师的学习实现“自我建构”成为可能[3]。因此,要依据学习者的经验、需求和心理特征来设计培训过程,同时给予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为教师的自我建构创造条件。

二、建设区域教师发展支撑平台

1.平台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教师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合作和交流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学习者对意义的自我建构。因此,以教师学习者意义的自我建构为目标,以学习、应用、管理为中心和主线,依托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现有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搭建一个个业务组织的虚拟工作平台、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师的自主学习、跨时空的同侪互助和专业引领,成为区域研修的有效助推器。

(1)满足教师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丰台教师研修平台应为教师专业学习提供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持、展示自我的个人网络空间和不同类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的虚拟研修社区。

(2)整合教师专业学习的多种途径。从应用出发,丰台教师学习支撑平台的设计基于丰台区教师研修业务及流程,其每个功能区的开发都具有针对性,易于推广应用。虚拟学习平台充分挖掘网络研修的优势,将网络研修内容融入常规教研培训工作,与现有教师研修业务组织管理实体相对应,从而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3)实现教师自我经验建构和管理反馈的统一。丰台教师学习支撑平台的逻辑架构依托现有区域教师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釆用实名制登录方式,平台的运行维护管理与北京教育學院丰台分院各业务部门职能对应。因此,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可从后台将教师的网络研修学习认定为相应学分,教师在个人空间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其学习记录计入教师学习档案。

2.平台功能

教师学习数字化支撑平台由丰台教师研修网、培训管理系统、教师研修档案管理系统和个人空间四大板块组成,建设融“记录、分析、诊断、发展、管理”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丰台区教师学习数字化支持系统。

(1)教师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开发功能。平台无缝对接丰台教育云平台、市区级教育资源库、中国知网、教育部“一师一优课”等优质培训资源,供教师按需求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同时利用“云课堂”功能实时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和案例,还能连接全区中小学录播教室中的课堂,实现优质课堂点播,便于开展联片教研和区域教研。

(2)教师学习管理反馈功能。基于北京市和丰台区“十三五”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平台实现了教师、课程(活动)、实施、评价、考核等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研修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及研修档案的电子化。研修的组织实施依据区域“市、区、集(教育集群)、校”四级教师培训管理体系,依据各部门职能设置不同的业务权限,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

(3)教师学习电子档案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对教师的学习轨迹进行实时记录和导入,将教师学习的过程可视化,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各种教师的个性化特征、行为倾向以及认知风格与专业发展需求等。基于电子档案的教师发展评估不仅丰富了教师评价方式,践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理念,优化了教师经验自我建构的方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校绩效评估、教师评职评优提供了参考。

3.平台应用价值

(1)创新区域教师培训方式。在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设计培训方式和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促进优质研修资源的生成、汇聚与共享,同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互动交流,推动教师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进了教师培训方式的改革及创新实效。

(2)规范区域教师培训管理。系统对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研修活动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便于过程性研修管理资料的积累和汇总,更为中小学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提供可靠便捷的资质认定依据,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平台,有利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全区教师教育管理工作。

(3)提供区域教师测评与发展数据支撑。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可依据分析数据对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学科学段的教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通过采集教师的研修需求与自主学习需要,制订区域和学校教师发展规划。

(4)推进区域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个人成长空间与研修系统模块内容结合所生成的可视化研修数据,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成长轨迹与导向分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中的自主经验,不断修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以符合情境的变化和需要,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教育认知结构的重建,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发展。

三、思考与启示

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教师研修,是对传统教研培训方式的扩容,拓展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高了丰台教师培训实施和管理的成效,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工学矛盾。但实践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

第一,统筹科学理念,优化平台建设。一是建立科学资源观。使用网络技术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而资源和信息只有通过广泛有效的交流和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应以知识管理的理论作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转变学习理念。网络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中业务骨干的引领作用,将传统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三是建立合作观念。应通过合作的方式,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来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习平台成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纽带。四是建立共建观念。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学习的效率,教师应成为使用主体,去体验、感悟、共建共享,平台才有源头活水。

第二,整合研修方式,强化实践应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首先,应将线下和线上的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将平台应用习惯化,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解决传统教研培训活动的瓶颈问题,杜绝出现把平台应用当“鸡肋”或者赶“时髦”的情况。其次,要将教师研修电子档案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自我更新”,信息采集方式要采用实时记录和按时填报的方式,使教师可以实时进行信息填报、资料上传、互动交流、点评留言等操作,提高使用率。

第三,凸显数据价值,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应用,系统后台积累了大量的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应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教研培训等业务部门和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需要形成“目录制”。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将业务工作的内容、产出物等进行目录式的梳理。其次,教师研修电子档案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要求,调取相关目录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平台将分析报告推送到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

[1] PUTNAM R,BORKO H.Teacher Learning:Implications of  new views of cognition[M] // BIDDLE B J,GOOD T L,GOODSON I F.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Dordrecht,The Netherlands:Kluwer,1997:1223-1296.

[2] 胡慶芳.教师的学习特征[J].上海教育,2005(12):28-30.

[3] TERHART E. Constructivism and Teaching: A New Paradigm in General Didactics? [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1):25-44.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大数据支撑下的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CFDB19387)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研修建构区域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游戏玩不够
区域发展篇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