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防控及治疗
2020-04-17杨春柳
杨春柳
吉林省桦甸市金沙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桦甸 132419
羊痘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羊痘也被称为“羊天花”,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染源主要为带病羊以及病羊的黏液、分泌物、粪便等。该病对羔羊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可引起母羊流产,并且还有可能继发其他感染病,对养羊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羊痘还可传染给人,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1 临床症状
羊痘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 ~12 d 左右,在感染病毒且发痘前,病羊的体温会明显升高,结膜潮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心率及呼吸加快,鼻腔有黏性鼻液流出,且鼻液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变浓稠。1 ~4 d 后发痘,在病羊的脸颊、乳房以及体毛较少的身体部位,出现红肿斑点,1 ~2 d 后变成质地坚硬的丘疹,随后逐渐变大并向内凹陷,形成脓疱。待脓疱破裂后,内容物会外流,脓疱的表面形成淡褐色的结痂,脱落后病变部位得到痊愈。羊痘发病一般持续3 ~4 周,并且痊愈后,病羊会获得永久性免疫。
2 防控措施
2.1 对羊群进行科学饲喂与管理,增强其抗病体质
羊群发生羊痘与自身体质、应用作用,以及外界气候、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为降低羊痘发病率,养殖人员应对羊群进行科学饲喂与管理,包括控制饲喂的密度,保证羊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与消毒,减少圈舍中微生物的数量;日常注意观察羊群的变化,一旦出现疑似病例,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加强消毒管理;在冬季做好羊群的保暖工作,改善舍内环境,保证通风与整洁,通过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从而促进羊群抗病体质的增强[1]。
2.2 对引种进行规范管理,将传染源阻断
在畜牧养殖产业中,通过自繁自养,可确保培育健康的种群。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外引种源,此时,就应严格做好防疫工作。在引种之前,应仔细调查引种地有无羊痘流行,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羊。当引进种羊以后,还需对其进行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确保其健康以后,才可混入大群进行饲喂。此外,由于动物交易市场日益活跃,这给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隐患。因此,地方兽医防疫部门应加大对动物市场的监管及检查力度,杜绝病羊在市场内流动,从而有效防控羊痘的感染与传播。
2.3 定期组织羊群接种,有效降低羊痘感染率
地方兽医防疫部门应定期组织羊群接种,采用羊痘弱毒冻干苗,向羊的股内侧或尾部进行皮下注射,每次0.5 ~1 mL。一般来说,接种一周后便可产生长达1 年的、比较强的免疫效力。此外,在接种期间,还应对接种及饲养人员展开培训,在促进饲喂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科学防病的效果。
3 治疗方法
3.1 在羊痘发病初期,可向病羊使用免疫血清,每次肌肉注射20 mL左右(体重大的病羊可加大药量),基本能够康复。
3.2 临诊试验,将1 g 麝香研磨成粉末状,加入1 000 mL 无菌蒸馏水中充分混合溶解,静置一周后过滤,取所得滤清液,对病羊进行皮下注射。也可直接将麝香与60°白酒混合,每次向病羊皮下注射1 mL。如有必要,可重复注射1 ~2 次,一般第4 天便可结痂,后期即可痊愈。此外,为了预防继发病,每次还可向病羊肌肉注射80 ~160 万单位青霉素,每天用药1 ~2 次[2]。
3.3 针对性治疗。如病羊的皮肤有痘疮,应及时采用碘酊进行消毒;如果有脓疱或水痘等,待其破裂以后,采用浓度3%的来苏尔溶液紧急擦拭;对于黏膜处有病灶的病羊,采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擦洗,然后涂上紫药水或碘酒。
3.4 中兽医辨证施治,在中兽医理论中,认为羊痘是由内伤饮食,脾胃运化失调,导致湿热内积而引起,因而治疗应遵循解毒清热、健脾燥湿以及发表和里的原则。主要采用“葛根汤”,方剂组成包括葛根、苍术及紫草各15 g,黄柏15 g(或黄连9 g),再加上绿豆及白糖各30 g 进行煎灌,每日用药一剂,连续服用3 剂。
4 结论
综上所述,羊痘为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染病,对羊群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养殖人员一旦发现病羊,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加快病羊的痊愈;此外,还应对羊群进行科学饲喂与管理,规范引种管理,定期组织免疫接种,在提高羊群抗病体质,阻断传染源的基础上,有效防控羊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