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精准扶贫:创新前景与潜在挑战
2020-04-17贾海刚孙迎联
贾海刚 孙迎联
(东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南京 211189)
提要: 2020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转折节点,逐渐由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方法论持续有效。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致因更为繁杂多变,治理理念在强化制度设计之外亟须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区块链+”精准扶贫在理论研究和政企实践两个范畴取得些许成就,例证了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机制、路径中的显著优势。新时代赋予精准扶贫新的时代内涵,“六个精准”也应体现出其解决相对贫困的价值理性,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架构嵌入精准扶贫的完整程序。“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性技术运用,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公开共监管、智能合约、信息对称、强条件篡改及可追溯性等优势特性,从技术理性角度瞻望贫困人口共识体系、扶贫项目对称规则、资金使用追溯制度、措施到户智能合约、扶贫干部监管机制、脱贫质量考核办法等创新前景,兼论区块链技术在解决相对贫困中需迈过理念、技术、人才、制度及道德等价值理性挑战。
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亦是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马上结束,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仍旧面临着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期工作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扶贫工作持续嵌入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1]。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后扶贫时代,更需要精准扶贫作为科学方法论保障。精准扶贫在体现时间节点“精准”的同时,仍需把握扶贫内容的“精准”,尤其是在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关键时刻,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仍旧存在着瞄准脱靶、资金错配、措施失效以及返贫频发等持续性困扰难题,深层次体现出我国扶贫工作内生性存在识别不精准、信息不对称、效果不透明以及质量不稳定等困境。上述问题及困境在制度设计层面已然做到极致,尚亟须从技术层面予以创新突破。
区块链被誉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其具有去中心化、群体共识、分布式账本、强条件篡改性以及可追溯性等特征,被视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已在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应用中取得非凡效果,其内隐的公共服务价值得以彰显。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对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作出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2]在大数据时代,谁占有信息资源大数据库的“挖矿”关键技术,谁就能掌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先机,区块链技术就是引领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先进技术生产力,同时也是一种颠覆生产关系的创新技术,正在推动“信息互联网”走向“价值互联网”,用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生产关系创新。精准扶贫作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不但在生产力技术层面加快贫困人口脱贫速度,还能在生产关系理念层面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效益。“区块链+”精准扶贫是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等公共领域的技术应用,其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内生性优势特性,克服精准扶贫工作中现存问题困境,实现“后扶贫时代”精准扶贫的技术创新,支撑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区块链、区块链技术与“区块链+”精准扶贫
区块链的产生离不开神秘人“中本聪”。2008年11月“中本聪”在密码学邮件组发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先进系统》一文,自此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架构衍生出比特币、以太坊、超级账本、LIBRA等技术形态[3]4。“中本聪”最初对基于第三方所构建的支付体系提出质疑,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以哈希计算、工作量证明、非对称加密、P2P网络、分布式存储等为核心的比特币,通过比特币的具体实施有效且完美地解决了在没有可信第三方存在情况下的支付问题。“中本聪”在创建了虚拟的互联网货币——比特币的同时,挖掘了储存网络数字空间价值的一潭碧水——区块链,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由此催生的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就像是挖矿机,将价值互联网延伸至现实生活,必将实现虚拟数字与物质生活有机融合,产生更多超越现实空间的社会价值。“中本聪”在网络公开他的创造时,说出的第一句话简单而铿锵有力:“我一直在研究一种全新的完全点对点(peer-to-peer)的电子现金系统,抛弃第三方信用机构。”[3]1“中本聪”所言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去中心化问题,抛弃对“单中心”的过度依赖,彻底颠覆世界对合同、信用和交易的看法。如果说区块链之前所产生的所有科技创新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那么区块链的产生则是为了改变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将其应用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则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公共价值。
区块链技术是将区块链应用于具体生活实践的表现形式,有学者形象的将其比作是达尔文揭示大自然自组织、自生成机制在网络空间领域映射产生的应用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推广普及,它必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形成“区块链+”的发展趋势,并彻底颠覆人类社会现有生产关系[5]。广义的区块链技术是指“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6];狭义的区块链技术是指将相互承接的数据块以时序性排列方式组合成“链”式数据库,形成隐私与开放并存的强条件篡改、可追溯的分布式账本。总结而来,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强条件篡改、可追溯、公开共监管、信息对称以及智能合约等优势特性,有利于解决繁杂的公共服务业中设施管理、数据共享、多方信任协作、安全保障等问题,对于提升社会多领域的生产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供应链协同水平和效率,以及促进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区块链“单点发起,全网广播,交叉验证,共同记账”这个分布式账本(也可将其视为一个无限量数据库),不可怀疑的可信任是其最大的优点,未来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最重要的应用空间是公共服务领域,甚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必须依赖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精准扶贫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精准扶贫实践之中的一种模式,亦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块链作为颠覆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技术革新,为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技术性选择,政府等公共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全程记录、顺序时间戳、不可篡改、可追溯、防伪造等特性,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过程中贫困识别多元化、项目制度化约束、资金边际效益下降、措施匹配度降低以及脱贫质量不稳定等难题,诸如“区块链+”精准扶贫可以在精准扶贫活动全链条上从前端到末端对每一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配对帮扶、高质量退出以及预防返贫等,将政府政策、资金、管理、监督嵌入到“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实现传统管理方式缺陷与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完美结合。
二、“区块链+”精准扶贫的研究动态
区块链技术在扶贫领域的应用探索,源于大数据运用环境下“区块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广,研究主题聚焦在理论研究与政企实践两个范畴。
其一,在理论研究中,区块链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可以与精准扶贫全方位理论耦合的创新技术,“区块链+”精准扶贫针对扶贫工作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积极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予以设计解决。“区块链+”精准扶贫肇始于贵阳市“大扶贫、大数据”实践,有学者认为“区块链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选择”,在实践中全程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盖戳、监管、追溯、防伪等,在精准扶贫数据“链”上“从前端到末端对每一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科学帮扶、有效退出和政府政策、资金、管理、监督进入区块链的各个环节”,将贫困的精准管理与治理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7]。随后,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在金融扶贫领域中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点,破解公益扶贫资金管理中的管理效率低下、使用不透明等难题”[8],有力的推动“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的发展与推广,“解决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9]。同时,部分学者从区块链技术层面提出一种多链模型,为扶贫的精准性提供了多媒体证明数据和验证方法,利用空间换时间提高溯源验证效率[10]。还有学者从区块链应用层面研究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机制和特征,结合当前精准扶贫现存问题,探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11]。总之,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性技术成果,从技术、应用与理念等层面对精准扶贫带来深刻变革,“有利于加强整个扶贫流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确保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户到人”[12],“有助于高效识别贫困人口、提高数据真实性、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选派合适的驻村干部以及助力精准考核”[13]。另外,少数学者提出打造“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应把握好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的政策边界和技术边界[14],以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所带来的扶贫领域道德风险问题。
其二,在政企实践应用中,一些地方政府、高新企业以及金融单位均在探索建立“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贵州省人民政府最早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首次在政府决策层面提出基于大数据优势的扶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决策优化机制[15],如2016年底贵阳市发布的《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中提出“区块链+”精准扶贫等公共领域应用。贵阳市政府为低保户、医疗救助户、临时救助户三类贫困人群,搭建了区块链助困系统,通过区块链平台记录贫困残障人员的身份信息、扶贫助残的服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时时监测、时时识别、时刻保护,实现精准扶贫助残,成为全国首个落地的政府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在金融扶贫领域中,中国工商银行辅助贵阳市政府搭建“区块链+”精准扶贫平台,中国银行支持西藏自治区搭建扶贫资金支持保障系统,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精准扶贫创新,实现扶贫资金审批、使用、结算、监督等全流程上“链”,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投放更精确高效。“区块链+”精准扶贫在政企界实践探索中得到有效认可,区块链在确保信息可信、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具有传统技术架构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再次证明区块链是扶贫资金“透明使用”的理想技术架构[16]。
“区块链+”精准扶贫的理论探讨与政企实践结果表明,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扶贫的内容不断被创新,扶贫的职能不断被衍生,尤其是在“好脱贫的都脱贫了,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的解决相对贫困背景下,反而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与复杂性,区块链技术在解决精准扶贫现存难题上具有显著技术优势与创新方略。第一,在扶贫模式创新上,区块链技术创新“扶贫全局管理”“扶贫资金监管问责”“扶贫各方创新合作” 以及“扶贫应用商业模式”等多个精准扶贫样态,通过建立诚信积分、智能合约管理资金、扶贫应用服务平台等,弥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短板。第二,在机制创新上,区块链技术创新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问责机制、创新合作机制以及具体实践机制,促进精准扶贫适应新时代变化而提升扶贫质量。第三,在路径探索上,区块链技术能够转变各级政府传统扶贫管理理念、支持多方协作攻克扶贫技术难题、完善扶贫法律制度以及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扶贫等方面助力精准扶贫。第四,在技术边界界定上,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性也给技术应用带来风险的不确定性,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技术的前瞻性发展分析,完善相关监督和法律监管体系。第五,在产业开发扶贫上,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安全溯源、扶贫产业项目合约管理等场景进行了充分应用。诸如农产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安全溯源,确保农产品的产地信息、种植环境、采收时间节点、生产加工过程和质量检测等信息公开透明不能篡改,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可溯源,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总体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企实践均对“区块链+”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寄予厚望。“区块链+”精准扶贫在理论研究中侧重于对实践应用的指导,而政企实践为理论研究准备了丰富样本素材。虽然当前研究多是对某一场景的应用分析,均未具体表述“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内容,以及未来面对的潜在挑战,这与当前“区块链+”公共服务处于应用探索期有关。但是基于上述分析,“区块链+”精准扶贫的研究仍需再向前推进一步,将区块链技术深深地嵌入至精准扶贫全方位、全过程。
三、“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前景
精准扶贫方略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湘西十八洞村扶贫考察时提出,而后赋予精准扶贫六个新内涵: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构成精准扶贫方法论严密完整的闭环程序模型。随即“六个精准”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工作遵循和督查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新时代赋予精准扶贫新的时代内涵,“六个精准”也应体现出其应有的“后扶贫时代”价值。“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扶贫局面,诸如贫困人口动态隐藏致使贫困人口识别更为困难、扶贫项目制度约束致使产业扶贫异化、扶贫资金使用不合理致使“劫贫济富”、扶贫措施匹配错位致使“行为—对策”两张皮、精准脱贫质量考核不严致使返贫率过高、扶贫监管不严致使扶贫领域贪腐高发等,这些均体现出扶贫工作由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的困局[17]。在精准扶贫范畴转变的历史交汇点上,需要更为精准的方法论,从技术创新层面辅助完成精准扶贫制度设计,区块链是最佳底层技术架构(如下图1所示)。“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性技术运用与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公开共监管、智能合约、信息对称、强条件篡改以及可追溯性等技术优势特性,从技术创新角度解决精准扶贫方法论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时的遗留难题,诸如解决贫困识别多元化、项目制度设计约束、资金使用边际效益下降、措施匹配度降低以及脱贫质量不稳定等现实难题,从而反映出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技术性创新前景。
图1 “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底层应用架构示意图
(一)创新贫困人口共识体系,保证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则后续工作可精准开展,识别不精准则后续工作事倍功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经济识别及致因识别等多个方面[18]。在现行的贫困人口识别中,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也是唯一责任人,彰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但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体制内部申报系统极容易带来识别主体过于单一的识别短板,即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19]。过于行政化的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在实践中经不起考验,往往最终的贫困人口名单是由村干部直接上报(后期乡镇审核基本也是根据这个名单),而没有经过严谨的现场考察与访谈,除了真正“揭不开锅”的五保户、残障人士等个人禀赋较低的贫困人口外,其他贫困人口识别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失真、权力寻租、优亲厚友、精英俘获等现象[20]。从深层次来看,导致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不精准的本质原因在于单一行政体系内的识别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开透明,政府单中心识别成为制约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短板,尤其是面对“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人口具有动态多变、致因深藏等新特点,单中心的贫困人口识别程序更显得无所适从。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致力于颠覆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创新成果,“去中心化”是其重要优势特性。去中心化是指在一个多节点的系统内部,每个节点都有高度自治的权利,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每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系统的中心,形成一种开放、扁平以及平行的社会系统结构。“区块链+”精准扶贫第一步骤便是优化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创新“去中心化”的识别制度,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个主体均视为识别主体。首先是贫困人口生活周边的群众,他们对贫困人口识别对象最为了解,也最具有贫困人口识别的发言权。其次是社会企业,他们是潜在贫困人口消费资料的提供者,可以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提供各类消费佐证,特别是汽车、电视机、冰箱以及奢侈品等供货商,通过他们提供的消费数据可以甄别贫困人口识别对象是不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再次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不涉及家庭消费等因素,但其可以从侧面认知贫困人口识别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为精准识别提供辅助材料。最后才是政府保障,在多主体识别体系中,政府作为最后的审核者和服务者是保证精准扶贫公正性的裁判官。如此一来,“区块链+”精准扶贫才能有效地由政府单中心识别转向多主体共同识别,实现政府扶贫向社会扶贫转变,构建动态调整、全社会共识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与此同时,在强调社会化扶贫的同时也应避免过度“去中心化”,扶贫工作终究属于社会民生服务,政府居于其中的调控作用不可或缺,过于削弱政府权威性反而容易降低扶贫效益,需要在扶贫实践中寻找政府引导与市场介入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二)创新扶贫项目对称规则,确保产业扶贫资源最优化
公共财政支持下设立扶贫项目是推动精准扶贫的关键内容。一个合适的扶贫项目可以带动一方群众全面脱贫,取得扶贫项目立项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扶贫项目供给信息与贫困地区资源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传递误差,致使扶贫项目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事情时有发生,诸如“村民养猪偏送鸡鸭崽”“土地肥沃偏鼓励种花木”“砍掉树木种花草”“不顾市场规律硬上规模种植”等。基层扶贫工作中出现资源不匹配问题为何如此突出?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扶贫信息的不对称性[21]。精准扶贫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样如此,精准扶贫项目立项贵在“精准”二字,扶贫项目立项符合贫困地区需求才能引起贫困人口的兴趣,才能形成扶贫项目产业效力,才能确保产业扶贫效力最优化。鉴于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贫困人口、致贫诱因等要素隐藏性更强,解决相对贫困的通道、措施以及方法等匹配性更为动态多变,扶贫项目与相对贫困的匹配度更为重要,决定精准扶贫的直接效果和长期质量。
区块链作为一种以数据符号形式组合而成的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是其最基础的本能职责,区块链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可以自动筛选关联信息,形成数据之间的合理性、对称性以及匹配性。“区块链+”精准扶贫实现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同时把区块链信息对称性的优势特征嵌入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之中。在全国浩瀚无边的精准扶贫数据库中,“区块链+”有效发挥信息对称技术,克服时序性数据块中的“信息孤岛”,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精准地将扶贫项目供给信息与贫困地区项目需求信息成功匹配,实现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确保扶贫项目资源配置最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转变政府单方主导为市场多方互相引导,进而构建更为符合市场化需求的长效精准扶贫机制。与此同时,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还应注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度挑战,自上而下的资源计划分配规则(供给链)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市场匹配制度(需求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需要在扶贫资源优化配置上寻找平衡点(如下图2所示)。
图2 “区块链+”精准扶贫的供需链条对称匹配示意图
(三)创新资金使用追溯制度,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资金支持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资源要素,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支撑追求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尤为重要。中央财政及各部委均设置有专项经费用于扶贫工作,省市县各级政府也均划拨相应的财政资金用于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非凡成就,但是从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来看,资金利用率与扶贫成就不构成正比例关系,扶贫资金在扶贫过程中有明显“漏出”现象[22]。扶贫资金“漏出”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大弊病,资金要么被挪作他用,要么被无端浪费,要么被贪污腐败等,但是“漏出”扶贫资金的去向往往不得而知。由于当前阶段扶贫工作仍旧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类型,尚无法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也就无法对扶贫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流程的监督。虽然财政管理部门在扶贫资金使用上制定了大量的制度规则,但仍旧无法完全抑制扶贫资金“漏出”现象,制度设计之外的技术支撑成为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优化的突破路径。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形式,其具有全程可追溯的优势特性,可助力于实现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全过程监督。其一,“区块链+”精准扶贫实现工作数据的客观性全程录入,并按照时间序列加盖时间戳,确立精准扶贫全程监督的真实性数据基础。区块链技术通过信息录入后及时加时间戳的功能,将资金使用信息永久记录在数据链上,为精准扶贫资金全程监督提供足够详尽的全过程数据。其二,“区块链+”精准扶贫实现已录入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更准确表述为“强条件篡改性”),确立精准扶贫全过程监督的数据真实有效性。区块链技术所存储的扶贫资金使用信息具有强条件篡改性,唯有实现全网算力51%才可能达成篡改共识,在当前全网用户庞大规模背景下,掌控51%算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确保上“链”的扶贫资金使用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其三,“区块链+”精准扶贫实现已录入数据的可追溯性,保证精准扶贫全过程监督的可能性。“链”上扶贫资金使用信息均已加盖时序节点的时间戳,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扶贫资金可追溯机制,可以为扶贫资金的合规使用创造强制性保障,保证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记录在合理空间、合理时间以及合理项目之上,以便需要之时予以全程追溯,以追责相关责任人等方式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区块链+”精准扶贫还应尽可能地避免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潜在矛盾,避免过于依赖技术扶贫而忽视对扶贫参与者的人文关怀。
(四)创新措施到户智能合约,增强扶贫措施精准匹配度
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外部型输入恰如其分的帮扶措施至关重要。匹配度较高的帮扶措施需结合贫困人口的资源禀赋,可以尽快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匹配度不紧密的帮扶措施脱离贫困人口实际需求,反而有可能加剧贫困。在扶贫工作实践中,由于扶贫帮扶工作量巨大,基层扶贫干部很难做到对贫困户家家户户全方位照顾、贫困人口全员考虑周全,往往通过引进一个契合当地资源、群众普遍可接受的产业项目助力贫困人口集体脱贫,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忽视部分资源禀赋特殊的贫困群体,导致该部分群体再次受到次生贫困伤害[23]。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体资源禀赋匹配度不高,最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帮扶措施与贫困特征之间的不默契,又可以称之为扶贫措施的合约度不够高,亟须建立完善的时时介入、完善退出的智能合约机制。
智能合约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无第三方信任的数字承诺机制。区块链技术基于信息化传播方式,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可信签约,并验证和执行合约,且该合约交易具有可追溯性。“区块链+”精准扶贫把上述智能合约机制嵌入解决相对贫困的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实现扶贫措施与贫困户需求之间的动态对接,增强扶贫措施的精准匹配度,提升扶贫质量的精准考核度。“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智能合约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特性达成帮扶措施与贫困对象需求之间的数字承诺(如下图3所示)。贫困人口贫困指数处于贫困临界点之下自动识别后并达成扶贫帮扶协议,扶贫措施自动匹配且无需
图3 “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智能合约象限结构图
政府作为信用中间人,智能合约期内的扶贫过程全程在区块链上记录,当扶贫质量达到脱贫标准(脱贫临界点)时自动解除扶贫协议,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即使后期返贫亦可再次执行智能合约,依次循环直至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总体来说,基于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特性的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到人工作机制创新,避免精准扶贫过程中再度出现措施不匹配、产业项目链条短等现象,将“区块链+”的优势在精准扶贫领域发挥到极致。
(五)创新扶贫干部监管机制,消除扶贫领域高贪腐问题
基层扶贫干部是我国取得如此大的反贫困成就的关键功臣。十八大以来,每年均有上百万的扶贫干部深扎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甚至有些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对我国扶贫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扶贫干部全然忘记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反贫困的价值要义是什么,在扶贫工作中走上了贪污扶贫款之路,用贫困人口救命钱走向腐败的温床,近年来扶贫领域的贪腐高发正是最好的例证[24]。现阶段扶贫领域贪腐查处主要依靠公检法机关的制度性约束和强制性执行,对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只能事后监管,很难做到全程监管,原因在于全程监管不是制度设计所能达到的,需要技术创新予以支持,但同时也要注重平衡区块链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
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公开透明的优势特性,便于“链”上所有参与者共同监管信息的录入、编辑及使用,公开共监管性使得区块链得到热议。其一,“区块链+”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共监管优势特性,从技术层面建设相对贫困识别对象、转移资金、援助项目等数据库“链”,强化数据库“链”上与“链”下数据真实性,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将基层扶贫干部置身于“阳光之下”得到全社会的盛赞。其二,“区块链+”精准扶贫实现扶贫监督全员共参全覆盖,从制度层面设计“区块链+”精准扶贫的监督体系,厘清政府、公共组织、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公众在区块链中的权责角色,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均衡监督与被监督、权利与义务动态关系。其三,“区块链+”精准扶贫将扶贫全过程公之于众,动用全社会力量对扶贫干部行为以及其对扶贫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共监督管理,一方面通过全社会共监管机制威慑扶贫干部不敢腐,另一方面发挥区块链公开透明特性,全社会共同监督扶贫干部不能腐,双管齐下促使扶贫干部不想腐,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从根源彻底消除扶贫领域贪腐高发问题。
(六)创新脱贫质量考核办法,规避脱贫人口大规模返贫
脱贫质量考核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保证精准扶贫质量的托底之作。在现行的脱贫质量静态考核制度设计中,质量考核并不是非常严格,致使大规模脱贫人口在短时间内高频返贫,返贫率居高不下[25]。在“后扶贫时代”,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具有隐藏性、动态性等特点,对脱贫质量考核势必要注重动态与静态的交互作用,建立与相对贫困特点相适应的脱贫质量考核办法。脱贫质量作为精准扶贫的最终结果,需要以考核之前的扶贫全过程为基础,扶贫过程高质量决定脱贫结果的高成效,对精准扶贫全过程监管、全方位考核是提升脱贫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的精准扶贫过程记录中,往往采用扶贫干部纸质材料和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种记录方式均可受人为支配可篡改,而实际扶贫过程也确实存在“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在高标准提升脱贫质量考核的背景下,扶贫过程的数据真实性、严谨性至关重要,亟须通过技术手段强化扶贫全过程监管。区块链技术拥有强条件篡改与可追溯两大核心优势特性,二者相当于为“链”上数据锁上“密码锁”,破解“密码锁”则需要控制全网51%的算力,这在当前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侥幸得以掌控全网51%的算力,其付出的代价亦远超篡改数据后的收益,从根源处断掉了对“链”上数据恶意篡改的危险念想。
“区块链+”精准扶贫将区块链技术中的强条件篡改特性运用其中,实现当前脱贫质量考核的技术创新,利用区块链强条件篡改、可追溯性等特性主导全过程质量监督、全过程质量考核、全过程质量追责。其一,“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全过程质量监督,精准扶贫区块链“链”上数据的强条件篡改性有助于保障精准扶贫全过程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可追溯性进一步加强对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监督。其二,“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全过程质量考核,强条件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同样有助于保障精准扶贫全过程数据的严谨性,严格考核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以达到提升精准扶贫质量的目的。其三,“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全过程质量追责,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扶贫有助于通过时序性数据库储存扶贫过程的完整数据,通过可追溯性等保障扶贫过程的高质量。总的来说,“区块链+”精准扶贫实施区块链的强条件篡改性和可追溯性,保证过程性质量监督的有效性、确保过程性质量考核的严谨性、保障过程性质量追责的可能性,从而彻底消除应付式扶贫、模糊化扶贫、数字游戏扶贫等现象的产生。一旦过程被掌控、质量被考核、有责必被追,精准扶贫工作的严谨性、真实性得以保障,脱贫人口稳定脱贫质量也必然得到保障。
四、“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潜在挑战
“区块链+”具有推动“后扶贫时代”精准扶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但由于“区块链+”作为一种未经中试的技术形态,决定了“区块链+”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检验过程。在当前及未来的实践中,“区块链+”精准扶贫的成功运用,还需迈过理念、技术、人才、制度以及道德等多维度的挑战。
(一)理念挑战:政府权威与去中心化之争
长期以来,政府在精准扶贫中占据单一主导地位,社会组织、私人企业等社会单元参与精准扶贫也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介体,政府在精准扶贫中权威地位撼不可动。“区块链+”精准扶贫将区块链技术嵌入精准扶贫工作之中,这不只是技术变革创新,更是一次思维理念的挑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链”上每个节点均可实现点对点自由对接,各个参与主体均可以在精准扶贫区块链系统中形成非固定中心,甚至说各个参与主体均可视为扶贫中心。其一,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被削弱。在我国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能否接受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转换还是未知问题,政府主管部门是否允许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领域也是未知。其二,社会单元在精准扶贫中价值重塑。社会组织、私人企业等社会单元已习惯于服从政府安排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否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重塑中心价值角色还需进一步探索。其三,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客体,能否接受非政府性质的扶贫援助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总体来看,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变革还没能被社会大众所熟知,扶贫参与者们的思维理念能否顺利实现自我更新,实质上是政府权威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之争。
(二)技术挑战:技术创新与技术落地之辩
区块链技术具有以往技术创新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诸如强条件篡改、高量级存储、可追溯性以及智能合约等优势特性。技术创新虽好,但技术能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还有待商榷。其一,精准扶贫是多部门联合运作的战略形态,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需整合多部门信息数据,消除各个责任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成为“区块链+”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其二,“区块链+”精准扶贫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创新技术落实到扶贫生产生活之中。当前阶段,贫困地区分布较散、贫困人口覆盖空间广,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的空间难度较大。其三,“区块链+”精准扶贫在技术落地中面临着人才、资金等资源挑战,贫困人口个体禀赋和贫困地区资源占有条件均较差,加之贫困地区本身财政状况并不充足,很难提供人才、资金等打造区块链技术落地的主观条件。上述三点其实质上是“区块链+”精准扶贫技术创新与技术落地之辩。
(三)人才挑战:技术人才与社会转化之辩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实践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构建精准扶贫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必不可少。但从目前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国内仅有少数几个高校开设区块链专业课程,尚不足以形成推动区块链技术普遍发展的主流力量。尤其是金融、证券等领域笼络了大量成熟的区块链技术人才,专注于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民生领域的人才则更少。正是由于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匮乏,导致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普及化推动力不足。其次,基层扶贫干部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与熟知度并不高,贫困人口对区块链知识更是无暇顾及,这也是区块链技术难以在扶贫领域大显身手的客观原因之一。说到底,“区块链+”精准扶贫目前所遇到的人才挑战,实质上是技术人才与社会转化(社会大众对区块链技术的接受能力)之间的落差。
(四)制度挑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冲突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强条件篡改、智能合约等特征,其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政治治理模式,形成了多主体平等参与的自下而上平行社会扶贫模式。在我国自上而下的传统政治体制下,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自下而上冲击不可小觑,这也是“区块链+”精准扶贫带来的制度挑战。其一,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度与自下而上的扶贫制度相冲突,科层组织结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治理结构,而“区块链+”精准扶贫则打破上下层级秩序,形成多主体平行的自下而上社会治理秩序。其二,自上而下的命令体制与自下而上的智能合约冲突,智能合约是在两个平行主体之间达成的计算机程式协议,它不需要对第三方负责,只需合约双方达成共识即可,对自上而下的命令体制形成挑战。其三,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管与自下而上的公开共监管冲突,当前行政监管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监察体制,而区块链带来对公开共监管机制对行政监察体制是一种制度挑战。
(五)道德挑战:技术边界与道德边界之辩
区块链技术作为致力于调整生产关系的颠覆性技术变革,将其应用于精准扶贫等社会公共治理领域,存在技术变革下的道德风险挑战。诸如区块链技术引发的精准扶贫技术理性与道德风险具有不可消除性、区块链技术驱动的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创新易于失控以及区块链技术设计下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趋向异化等。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工具理性亦即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亦即人文理性[26]。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变革性工具,充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辩,整体上应把握一个“边界”的问题。从技术理性边界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更相信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贫困治理能力,但也随之带来技术难以约束的价值理性边界问题(即扶贫道德风险),包括技术与价值能否认识及被认识、能否控制及被控制、能否约束及被约束等。从深层次来看,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的实质是“区块链+”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技术边界与道德边界之辩。
五、结 语
综上,区块链技术与精准扶贫的结合仍属于探索初期,“区块链+”精准扶贫面向社会大众公开透明、共参共管、共治可追溯,这一技术在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仍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实践积累。精准扶贫是一方特殊的社会治理领域,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相对贫困生成致因更为复杂、识别更为困难、帮扶更为烦琐等问题日益突出。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通用工作方法论,在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中同样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精准”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精准扶贫有着不谋而合的技术创新默契,具有改变、创新精准扶贫全领域的技术领先性。“区块链+”精准扶贫将精准扶贫面对的现实困境与区块链的优势特性结合起来,可以明确的是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客观的、可行的。毋庸置疑,区块链技术为国家治理、社会服务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技术路线与方法选择,公开透明共参与、全时序记录时间戳、强条件篡改可追溯、信息对称智能合约等优势特性为精准扶贫全链条提供从前端数据到末端节点的帮扶,达成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科学帮扶、脱贫考核有效退出以及扶贫资源全方位嵌入的目标,实现精准扶贫方法论与区块链技术运用同向同行。
2020年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转折之年,不仅是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形态转变,更是扶贫手段从制度设计向技术创新转变的变革节点。区块链技术的嵌入覆盖不仅是为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更是为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此,不断优化并创新“区块链+”精准扶贫模式,以科学有效的精准扶贫方法论降低扶贫成本、提升扶贫质量,为我国扶贫事业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区块链+”在扶贫等公共治理领域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理念、技术、人才、制度以及道德等多维挑战,无论是社会体制、法律政策、民生服务、技术环境等外部环体,还是社会公众的认知、接纳与应用等内在主体,均需要采用谨慎审视的态度对待“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以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寻求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突围逻辑,从而实现“区块链+”精准扶贫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边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