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逻辑:从平面发展到垂直发展

2020-04-17

江海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陷阱产权阶段

刘 宪

内容提要 产业发展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存在固有逻辑。在发展初期,产业发展以平面化扩张为主,技术进步缓慢;在平面发展达到临界状态时,经济增长会出现暂时性停滞,产业需要向垂直发展阶段演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与两阶段的产业演化逻辑密切相关,其中关键原因在于,产权体系的不完善使转型期的经济停滞演变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大国与小国存在明显差异。当前,我国存在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需要充分发挥大国优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引 言

在经济学传统中,陷阱常被用来表示一种超稳定均衡的经济状态,这种均衡状态一旦形成,一般的短期外力不足以改变。①中等收入陷阱是对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状态的形象概括,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提出。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指出:“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世界银行认为,世界上有些国家,以拉美国家和中东国家为代表,它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再继续增长,尽管几经努力,也几经反复,但始终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公布了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标准,标准每年均有更新,其中,又把中等收入分为低中等收入和高中等收入两个档次。按2018年公布的标准,人均收入低于995美元的为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996美元到3895美元之间的为低中等收入国家,3896美元到12055美元之间的为高中等收入国家;大于12055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在2018年世界银行统计的187个国家中,92个国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国人均收入达到9608美元,处于高中等收入阶段。从世界银行给出的经验数据来看,我国正处于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那么,我国是否也存在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呢?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2012年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下滑,2018年GDP增长率下降至6.6%,基本告别了三十多年增长率高达10%左右的快速增长,这一变化是正常的阶段性调整,还是即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

讨论我国是否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首先需要搞清楚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但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对于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多种解释。例如,Eeckhout & Jovanovic以全球化为分析背景,认为富裕国家的劳动力在高水平技能岗位以及管理性质的岗位上具有比较优势,贫穷国家在低水平技能岗位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等收入国家在两方面均不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在国际合作的“大蛋糕”中继续扩张。②Garrett从技术角度强调了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困境,认为富裕国家因技术进步的加快而越来越富有,贫穷国家在低端制造业上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中等收入国家在技术上无法追赶富裕国家,在低端制造业上逐渐被贫穷国家所替代,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受阻,中等收入陷阱随之出现。③也有一些文献从城市化进程角度④、人口结构角度⑤以及收入分配角度⑥等分析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应该说,这些研究或以国际化为基本分析背景,或强调了某一特殊的经济状况,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是,分析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必须寻找适应中国发展事实的解释逻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参与国际分工固然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构成GDP之一的净出口额所占比重并不高,从1979年到2018年,平均只有1.8%,2007年最高也只有7.5%,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于一个大国而言,仅强调某一特殊的经济背景也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解释力。因此,不考虑国际分工,不考虑该国的特殊经济背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去解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本文认为,对于大国而言,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离不开产业的成长与演化,从产业演化的角度理解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更有针对性。同时,经济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本身也是一个非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大量新生事物的出现。产业标准、行为规范的确立涉及大量新生权利的界定,而欠发达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是产权体系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演进的步伐,这也是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基于此点考虑,本文将以产权体系不完善背景下的产业演进逻辑为出发点,从更一般的角度解析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

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产权问题

从经济发展事实来看,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困扰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期间,调节经济发展关系的产权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适应、逐步探索推进的过程。

(一)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发展逻辑:平面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往往是平面化的增长,产业以平面化的方式进行扩张,其发展形状,可以用一组同心圆来表示(如图1所示)。

这一过程可以从单个产业的发展演进角度来理解。以该国的主导产业为例,在产业发展初期,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此时市场需求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处于非饱和阶段。首先,产业内的第一家企业迅速增长,达到最优经济规模边界之后,企业停止扩张。之后,产业规模的扩张是对第一家企业不断复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的技术进步并不明显。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产业资本只需要简单组建新的企业即可以获得足够的利润,技术研发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升高,风险增加,削弱资本盈利能力。

图1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逻辑(平面发展阶段)

当主导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相适应时,产业规模不再扩张。此时,产业资本有两个选择:一是在产业内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内涵式增长,在产业内实现增量资本的利润;二是投入到其他尚未发展的产业,其行为犹如当初主导产业的投资过程。显然,在发展中国家,第二个选择是占优的。于是,当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他次主导产业开始发展。这个过程不断持续下去,次主导产业之后,接着是第3、第4个产业等,一直到所有产业均得到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从宏观视角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图1所示,首先是最内圈主导产业的发展,然后是次内圈次主导产业的发展,接着是第3圈再次主导产业的发展,如此递进下去。这是一个平面化的增长过程,本文称之为产业平面发展阶段。

平面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增速较快的阶段。产业的发展最先从市场需求最紧迫、产业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开始。当该产业边际回报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与利润率次高的产业相等时,资本开始向其他利润率次高的产业转移。潜在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引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资本不断积累,社会生产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过程。

(二)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逻辑:垂直发展

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种类已达到该经济体所允许的最大数量,所有产业已经充分发展。此时,产业生产规模不再扩大,产业资本的投入不再用来扩张产能,而主要是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图2显示了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即为一个柱状的垂直发展过程,社会生产表现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过程,本文称之为垂直发展阶段。

从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来看,在早期阶段,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并不明显,产业资本在平面化扩张过程中完成增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需求是基本的引导力量,产业的发展可以视作一个企业不断进行复制的过程。

图2 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逻辑(垂直发展阶段)

在垂直发展阶段,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为主,市场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增量资本取得利润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通过创新行为创造出新的需求或通过对旧有产品的替代从而实现资本增殖,在这一时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创新是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

(三)经济停滞与产业技术质变的客观要求

在产业的平面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体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背景下的产品规模与数量的不断增长。当平面阶段达到尾声时,产业生产能力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产业规模停止扩张,此时经济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期。这种停滞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来源于人类需求与产业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

当经过长期的平面式发展之后,产业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不过,人的欲望并没有因为产品的丰富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始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量的追求。这种需求的转变要求产业也做出相应的改变,即产业不仅要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而且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与性能要不断上升。这种需求的转变实际上决定了产业演进的基本逻辑。

在平面发展阶段,居民需求主要体现为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因此产业技术以解决基本产品的供给为主,产品有确定的生产标准,产业技术只需满足现有产品的生产标准即可。但是,在垂直发展阶段,居民需求主要体现为对产品“质”的需求,对技术的要求有了本质不同。产业技术更主要的是生产比现存产品标准更高或者是对旧有产品完全替代的新奇产品,技术不再是生产函数的环境变量,而是成为生产函数的有机构成部分。经济增长开始表现为产品内在价值的提升,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

显然,在垂直发展阶段,对产业技术的要求更高,它不仅仅是一项可应用的生产技术,更多的是一个能够自我发展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刚刚完成平面发展的经济体中,这种技术创新体系事实上是难以具备的。因此,经过平面阶段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四)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产权问题

除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存在重要区别之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产权体系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现代产权理论特别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产权清晰能够降低经济行为的交易成本,使社会运转更加平稳且有效率。这意味着,如果产权体系不健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对新生的权利进行及时有效界定,容易诱发经济纷争,造成社会财富的耗损。同时,产权体系的成熟也是技术体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制度条件,产权体系的不健全,将使技术创新体系难以有效建立起来。

然而,在经济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产权体系的建立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进程。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不需要对某些未出现的“产权”进行界定,也无法界定。一方面,无法预知将会出现哪些产权争端;另一方面,即使能够预知,但因为尚不具备规模,不值得专设机构去界定。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新产业不断出现,新领域层出不穷,新关系也不断产生,势必出现大量尚未清晰界定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讲,几乎所有处于平面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的领域。因此,在平面发展阶段,始终存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从而产生对产权界定效率的需求与产权体系不健全、产权界定效率不高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公共地带迅速增加,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在垂直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产业主要是内涵式发展,产权纠纷相对较少。一方面,经过前期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产权体系已经建立并且完善起来,新的纠纷出现之后,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该产业基本的产权框架已经形成,产业标准相对完善,约定俗成的惯例能够解决大部分遗漏的产权问题。因此,在垂直发展阶段,因产权不清导致的纠纷大大减少。此时,产业链基本发展完毕,产权体系清晰完整,随后的发展在既有的产权框架下不断升级与优化,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改善。

产权体系缺失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困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穷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一样,都存在着产权界定不清以及缺乏有效界定机制的问题,但对贫穷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

(一)贫穷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区别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产权纷争都可以转化为利益的冲突。在经济起步的早期阶段,贫穷国家往往可以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产权体系不健全,当出现产权纷争时,也容易解决。

例如,甲和乙是一种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未事先约定的价值增量,从而产生了如何对这一增量进行划分的问题。如果预期这一增量之后,还会有其他新的增量出现,那么这一问题将会相对容易解决。比如,约定此次甲先得,下次乙先得;或者今后所有增量每次均按某一规则分配。如果甲乙不能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那么合作结束,今后的所有预期价值增量将全部丧失。这一问题实际上转化为一个重复博弈问题,选择继续合作,甲乙二人可以获得预期出现的所有价值增量,选择不合作将仅仅获得单次价值增量。显然,一般的情况下,选择合作是双方的最优策略,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也就容易出现。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预期的价值增量出现的概率较大,甲乙之间属于一种重复博弈过程,他们更容易选择支持继续合作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利益冲突导致合作终止。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增量规模下降甚至消失,那么甲乙之间预期新的价值增量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甲乙二人之间的博弈将转化为单次博弈,此时选择不合作将是二人的最佳策略。如果没有有效的产权体系进行调节,纷争导致严重的租值耗散问题将无法避免。

这里的贫穷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显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产权体系的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发展进入平面发展尾声,经济出现停滞之后,产权体系的不健全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合作的崩溃:学习能力的差异

经济增量萎缩甚至消失之后,不健全的产权体系会导致经济纠纷更加严重,其深层的原因也在于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方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对合作的贡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诱发了合作各方对存量的争夺,最终导致合作的崩溃。例如,甲乙合作开发一个项目。根据博弈论的讨价还价模型,甲乙对剩余索取权的划分依赖于双方博弈力量的对比。⑦简化起见,假设二人博弈实力对等,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平分。起初,分配比例处于博弈的均衡点,二人合作默契,收入不断增长。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双方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然而,由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这一过程中,乙的能力迅速提高,在合作中的贡献逐步增加,博弈的均衡点必然发生变化。如果仍然按最初的分配比例,势必产生矛盾与分歧。但是,由于经济增量已经消失,双方矛盾的实质将转化成对既有剩余索取权的争夺,显然,这属于对存量的竞争,并非一种帕累托改进。

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企业合作的崩溃,在发展中国家达到平面化发展尾声,经济出现停滞时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在贫穷国家,由于产业发展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由学习能力不同导致贡献差异引起的纷争往往可以用增量的方式解决,并不容易导致合作的崩溃。合作的崩溃导致产业资本难以积累,从而构成对产业资本的一种浪费和损耗。

(三)群体博弈:收入差距与创新乏力

产权体系的缺失也会诱发群体之间的竞争纠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公共地带不断出现。当这些公共地带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时,如果产权体系不健全,公共地带的剩余将无法明确归属,从而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局面。而在多方博弈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串谋合作。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串谋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导致博弈最终在两个实力悬殊的博弈群体之间展开,结果大部分利益被实力雄厚的强者所攫取。事实上,如果“强者”不选择强强联合,那么博弈将在势均力敌的双方展开,博弈过程中容易诱发双方的激烈冲突,导致大量租值的耗散,最后双方利益都受损。因此,强强联合将是“强者”的理性选择。

显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地带是持续出现的,那么“强者”也将逐步得到积累,最终导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展开。一方面,对于高收入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垄断地位足以使其获得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高投入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并非其最优选择;另一方面,对于低收入群体,则根本没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顺利过渡到垂直阶段将变得更加困难。

应该说,上述机制导致的收入差距将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但贫穷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不同的是,收入差距造成对技术进步的阻碍对贫穷国家的产业发展影响不大,而中等收入国家面临产业发展的转型,对技术进步的要求非常高,此时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将不容忽视。

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及其跨越

“陷阱”是一种均衡状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是在产权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均衡状态。

(一)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均衡分析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在平面阶段表现为产业资本在产业间的不断扩张,在垂直阶段则表现为产业内的扩张。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是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结果。在发展初期,尤其对于大国而言,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劳动力与资本能够获得等比例增长,此时表现为同质企业的不断复制过程,收入不断取得增长。而资本积累来源于储蓄,收入的增长带动储蓄的增长,从而推动了产业资本的不断积累,在劳动力不存在约束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过程,经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如前所述,在平面发展达到尾声时,产业规模停止扩张,经济增长出现“暂时”的停滞。这一停滞将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作为资本积累来源的储蓄将不再增长,投资处于稳定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停滞使得产权体系不健全导致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社会财富的损耗,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产业资本积累的减少。同时,再加上产业资本的正常折旧,最终导致产业资本的积累速度逐步下降。当资本的增加与损耗两相抵消时,资本积累达到均衡状态,产业资本总量不再增长。

从劳动的投入来看,在产业发展初期,劳动供给相对丰裕。劳动的供给既可以表现为劳动数量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为劳动供给效率的增加,后者则体现为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在产业的平面发展阶段,人均收入依然可以取得不断增长。但是,在平面发展到达尾声时,劳动力供给出现刚性,劳动供给总量停止增长。

资本供给与劳动供给的停滞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但是,如果存在产业技术进步,即使产业资本与劳动总量保持不变,也可以取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旦启动,那么产业资本将重新积累,技术进步也可以使得有效劳动供给持续增加,于是资本与劳动又开始重新积累,经济增长得以持续展开。然而,产业技术的进步并不容易,首先,此时对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于平面阶段要高得多,没有一个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难以成功的;其次,产权体系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负向激励,使得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难以建立起来。

在产业技术无法取得进步,产业资本和有效劳动供给均出现停滞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表现为简单的再生产过程,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此时产业资本与有效劳动均处于均衡状态,所以经济的停滞也将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状态,中等收入陷阱由此产生。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国与小国的差异

从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产业技术体系出现质的飞跃,适应产业在垂直发展阶段的要求;二是完善产权体系,减少社会财富损耗,促进产业资本积累,同时确保对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但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大国与小国存在明显差异。

1.小国的问题

对于小国而言,产业发展逻辑相对单调。在平面发展阶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往往只需重点发展少数几个产业就可以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面对整个国际市场的需求,平面发展的空间极大,如果该国产业选择的是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当产业发展规模达到国际市场需求的边界之后,基于同样的产业逻辑,收入水平将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该国主要经济资源投入到这些附加值低的产业中去,一方面,囿于产业自身特性,进行产业内升级换代异常困难;另一方面,转型到其他附加值高的产业将涉及现有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几乎不现实,所以这类小型国家将难以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小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也有其天然优势。由于经济体量不大,所以少数几个产业就可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小国选择的产业是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那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相对容易。只要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业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而且,单个产业处于领先地位,并不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引进与国际合作也可以推动产业技术的进步。而产业结构的单一,意味着产权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问题对小国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2.大国的问题

相对而言,大国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时,遇到的障碍更加复杂。首先,与小国不同,依靠单一产业的国际领先难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这就意味着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发达是不可跨越的,依靠技术引进并不现实。其次,对于大国而言,要想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产权体系的确立是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对于大国而言,现代产权体系的建立更加复杂,受到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更加深重,这将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这些困难意味着大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障碍更大。

但是,相对小国而言,大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存在自身的优势。首先,大国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可以支撑起一个种类齐全甚至具备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这对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积累与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大国具有较大的产业纵深,产业资本在产业间扩张的同时,由于资产专用性以及管理能力的路径依赖,也同时会在产业内出现积累,产业的垂直化发展可以提前启动;最后,大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综合国力将有较大提高,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对于突破产业技术壁垒,推动现代产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重大作用。

我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我国当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及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已经接近平面发展尾声,存在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解决居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主要以农业、轻纺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主要特征;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第二个快速增长阶段,主要解决居民“住行”问题,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汽车工业、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整个发展脉络来看,这两个阶段主要以平面化发展为主,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不断丰富以满足居民日益释放的消费需求。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产业的平面发展已经基本接近尾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产业规模扩张乏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满足了居民“吃穿住行”的基本需要之后,接下来的居民需求将逐渐转变为以精神文化产品以及高质量产品为主,这要求产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产量供应,而更应该关注质量的提高。显然,迈向垂直发展阶段是我国产业当前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产业背景恰好是我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风险所在。

从当前我国产权体系的现状来看,应该说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国有产权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非公经济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创新、农村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滞后等。⑧更重要的是,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现代产权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这一历史背景,同时,我国的产权体系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也注定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模式。这一现状也增加了我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从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来看,经过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我国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基础科学的发达是先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础,有些关键技术尚未掌握。目前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我国还受制于人,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存在客观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确立,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科技力量崛起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也加大了我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无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尽快完善现代产权体系,推动产业技术体系的高级化。除此之外,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1.立足本国市场,发挥产业纵深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同时,我国已建立了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极为宽阔的产业纵深,这是我国经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保障。

无论出于商业竞争动机还是国家安全动机,中国产业技术力量的崛起必然受到外部力量的阻挠,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齐全的产业体系异常重要。当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被封杀时,企业可以找到次优替代品,不至于被彻底击垮。同时,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本土企业产品依然可以在市场上不断接受检验,不断试错提高,最终完成技术的自主研发。

2.缩小收入差距,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加大是在产权体系不健全情况下群体博弈的一个必然结果。收入差距的存在导致高收入群体没有动机进行创新,而低收入者没有实力进行创新,因此,对于产业技术的进步与高级化是不利的。相关研究也指出,当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如果收入差距不能缩小,不仅自主创新将会受到抑制,经济增长也将陷入停滞。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到2017年的0.467,城乡收入比从1982年的1.82到2018年为2.69,居民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呈现加大趋势。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收入差距近年来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从历史数据看,2008年基尼系数以及城乡收入比均达到高峰,分别为0.491和3.11,之后逐渐回落。这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意味着目前我国也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进程中。

3.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产业发展的转型注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

产业技术体系的高级化以及现代产权体系的确立与完善都是异常复杂而艰巨的。例如,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熟与升级离不开基础科学的充分发展,但基础科学的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私有企业往往没有动机进行大规模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调动国有企业资源进行集中研发,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成熟与升级的重要路径。同样,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利益格局不断深化,产权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将触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政府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求行稳致远。

4.积极寻找外部需求,推进贸易结构多元化

对于大国而言,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寻找外部需求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但是,一般来讲,中等收入国家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比不过发达国家,在低端产品上又比不过贫穷国家,国际竞争力将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外部需求的增长并不容易。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虽然贸易结构单一,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但在经济起步的“贫穷”阶段,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需拉动效应。但是,在推动产业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指望在发达市场上继续实现大规模的外需增长并不现实。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倡议,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尤其在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方面我国更有合作优势。因此,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是当前我国寻找外部需求增量的重要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寻求外部需求是以空间换时间,它能够延缓中等收入陷阱到来,但并不能完全规避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跨越陷阱最终仍然需要依靠自身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因此,在推进贸易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注重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

①蔡昉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②Jan Eeckhout & Boyan Jovanovic,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Development”,NBERWorkingPapers, 1368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2007.

③Geoffrey Garrett,“Globalization’s Missing Middle”,ForeignAffairs, 2004, 83, pp.84~96.

④楼继伟 :《中国经济的未来15年风险、动力和政策挑战》,《比较》2010年第6期。

⑤Vandenberg,P.,and J.Zhuang,“How Can China Avoid the Middle-Income Trap?”AsianDevelopmentBank, 2011.

⑥蔡昉、王美艳 :《中国面对的收入差距现实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⑦Rubinstein, A., “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Economertrica, 1982, 50, pp.97~109.

⑧李红娟 :《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历史沿革、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18年第11期。

⑨程文、张建华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兼论“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陷阱产权阶段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陷阱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