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在先兆流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4-17高英瑜
章 娟,高英瑜
(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00)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孕早期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极易导致流产发生率提升,故针对先兆性流产患者需要及时采用行为干预,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胎儿发育和保证母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就抽取的两组先兆性流产患者在护理中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行为干预护理,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接收并进行治疗的122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并通过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与干预组,各61例。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2~42岁,平均年龄为33.5±5.6岁,且两组患者在体重、身高、生活环境、饮食以及其他并发症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抽取的对象采用常规护理,即包括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运动护理等。行为干预组在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运动护理基础上加用认知干预与行为干预。通过心理教育与认知改造让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流让护理人员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1]。针对性的改善患者的心理以及认知行为,告知患者先兆性流产的相关内容,提供成功的护理案例,并分析护理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消除患者的疑虑和心理障碍,提高治疗信心。并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来放松全身,打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指导运用自我暗示和呼吸调整[2],帮助患者入睡, 加强与患者亲属的配合,消除惊吓和刺激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化、敌对、恐怖和抑郁等指标因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全部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并利用计量t值检验与计数x2值检验,当P<0.05表示数据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 结 果
2.1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对照组与敢于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自评SAS分别为52.6±2.5分与52.7±3.2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先兆流产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SAS评分为48.4±4.2分,干预组SAS评分为38.9±3.7分,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表1 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影响因子 n 对照组 干预组抑郁 61 2.1±0.3 1.1±0.1敌对 61 1.9±0.5 0.9±0.2躯体化 61 1.8±0.2 1.2±0.3恐怖 61 2.2±0.4 1.3±0.1
3 讨 论
先兆性流产是妇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由于该病症发病急,病情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流产。先兆性流产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受患者自身生殖道异常、子宫内膜功能异常[3]、感染因素、全身性疾病以及内分泌异常和免疫、遗传等因素影响。并且患者遭受胚胎发育异常、母体生殖器官炎症、过度精神刺激以及外伤等均可导致先兆性流产的发生[4]。故在护理中采用行为干预,通过分析患者的发病因素来针对性的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胎儿发育,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